连云港开发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路径探索

    2019-11-07 16:32
    连云港开发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路径探索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办公室
    今年8月份,国务院正式公布《中国(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连云港开发区成功跻身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了新一轮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一项重大使命,也是一个全新命题。为进一步探索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新路径,近期,区党政办组织先后到区内苏云、中复连众、雅仕等企业调研,与相关职能部门多次沟通交流,并借助到上海参加商务部培训中心举办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交流会等机会,实地考察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果,充分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做法,对开发区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形成粗浅思考,现报告如下。
    一、自贸试验区的基本内涵
    (一)自贸试验区的空间布局
    从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至今,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已增至18个。2013年9月,首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挂牌;2015年4月,广东、天津、福建第二批自贸区获批;2017年3月,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第三批自贸区获批;2018年9月,海南自贸区获批; 2019年8月,江苏、河北、黑龙江、广西、山东、云南作为新设自贸试验区获批。18个自贸试验区覆盖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形成了“1+3+7+1+6”的雁式矩阵,勾勒出“沿海无缺口,内地有重点”的崭新格局。
    (二)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定位
    从赋予的使命和承担的功能上看,自贸试验区是主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变迁,瞄准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培育和打造新时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型功能平台。
    1.新型国际经贸规则的试验平台。自贸试验区作为打造单边自主开放的重要试验平台,既可先行试验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开展对外开放的压力测试、为国际经贸规则谈判提供实践依据,也可主动改变、建立新型经贸规则、探索最佳治理和开放模式。
    2.“一带一路”建设的服务平台。自贸试验区是中国各地区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窗口,可以探索形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贸易便利化举措、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等投资管理举措、自由贸易账户等金融开放创新举措,畅通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流动渠道。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协同平台。沿海自贸试验区引领内陆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开放,推动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的良性互动,缩小地区间制度发展差距。同时,若干自贸试验区形成的“点”向外辐射到各自所处的区域经济圈,形成多圈层联动,最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4.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孵化平台。相较于保税区、开发区等经济功能区,自贸试验区承载着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5.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示范平台。自贸试验区通过改革创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打造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示范平台,并依托该平台向全国复制推广改革试点形成的先进制度范式,推动中国加快建立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
    (三)自贸试验区的应有内涵
    1.制度创新是核心任务。自贸试验区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而是制度创新的高地。自贸区的高质量发展,应在现有政府监管等经验措施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标国际通用标准,加快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框架,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等领域改革,注重制度层面的系统集成创新,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等通用规则相适应的基本制度体系、监管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
    2.产业集聚是重要载体。产业发展是自贸区各项制度创新的试验场,也是开放发展的落脚点。自贸区的发展,必将打破以贸易、物流和加工制造为主导的传统产业格局,逐渐转向以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现代物流、航运服务、先进制造等为导向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复合型产业体系。
    3.对外开放是本质特征。自贸区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主要功能是探索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创新措施,强调经验措施的可复制可推广,必须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开放水平。
    4.特色发展是基本取向。自贸区建设应体现整体性、系统性和差异性,依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协同化改革试点,使政府管理、贸易监管、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等领域制度创新更具地方针对性,避免自贸区建设的碎片化和重复性建设。
    5.绿色生态是必然要求。必须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资源节约、保护环境、污染可控为导向,加快推进绿色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绿色供应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等建设步伐,推动我国经济低碳循环、节约高效发展。
    二、连云港开发区建设自贸试验区的现实条件
    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主要包括连云港开发区、连云港港口、连云区三个区域,总面积20.27平方公里,其中连云港开发区区块14.84平方公里(含连云港综保区2.44平方公里)。发展定位是:重点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物流、跨境电商、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从现实基础看:区位有优势。连云港海陆交汇,是“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战略支点。独特的区位优势,让连云港开发区拥有着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腹地空间。产业有特色。开发区始终以“三新一高”产业为培育方向,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医药产业,在规模、层次、创新等方面均形成了区域优势,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最大竞争力。开放有空间。连云港开发区是1984年首批国家级经开区,是全国较早对外开放的区域,拥有多家国外企业入驻,与日韩、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创新有基础。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一直以来,创新都是开发区始终坚持的理念和灵魂,成功推出了“四制一化”等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基础。
    从客观挑战看:开放层次不高。连云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够充分,与国外交流交往和经贸合作不够密切,对于如何把握国际贸易新型规则、构建国际贸易新型关系还有欠缺。交通体系不优。在集疏运体系、特别是高铁运输体系建设方面走得不够快,交通体系建设滞后周边,客观上影响了发展。产业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优但总量规模还不够大,发展不充分仍是最现实的区情。理念思维不新。受制于客观因素,对于国际经贸往来、新兴事物、新兴业态认知不足、研究不够、思维不活,缺乏在更高平台上建立新规则、扩大新合作的实践和探索。
    总体而言,连云港开发区建设自由贸易区,有基础、也有挑战,自贸试验区建设之路任重道远。
    三、连云港开发区建设自贸试验区的初步思考
    通过近期调研和学习,深切感受到,建设自贸试验区,必须树立“三种理念”:
    (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建设自贸试验区,必须打破“三个区”、实现“三步走”。打破“三个区”,就是惯性区、空白区、无人区。打破“惯性区”,就是打破习以为常的、早已适应的惯性依赖区的制度框框约束;排查“空白区”,就是全方位、全景式扫描,找到思维和监管的盲区;攻入“无人区”,就是对于随着经济发展衍生的新事物、新领域,敢于触及、用于思考,以敢试敢闯的精神去主动面对。实现“三步走”,就是要经常性走出去、开阔思维视野、摆脱路径依赖,主动走下去、了解企业需求、明确突破重点,最终真正走进去、把握住自贸试验区的真正要义。具体操作中,要充分依托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大胆创新思维理念、稳妥推出改革举措。
    (二)有限目标、重点突破。
    自贸试验区走到今天,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主动作为的空间越来越小;同时以开发区的基础和条件,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做到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具体实施上,可以重点围绕两方面入手:一是国家战略。重点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依托临港优势,集成综保区等政策,在推进区港联动、供应链基地建设、服务国家战略上寻求突破。二是优势产业。重点围绕新医药产业深挖细研,深化系统集成式改革,致力创新新机制、开辟新渠道。
    (三)系统布局、整体发力。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区上下都是战斗员和参与者,必须坚决做到全员上阵、协同攻坚。招商部门要围绕产业定位,广泛开展招商、促进产业集聚;监管部门要立足各自职责,主动学习外地经验,寻求各自创新突破点;自贸区工作小组要加强外出学习和业务钻研,深入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真正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四、连云港开发区建设自贸试验区的举措建议
    建设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是核心,产业培育是基础。必须紧扣核心、围绕定位,紧贴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拓展贸易链,充分发挥开放、改革、创新的叠加效应,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
    (一)加快完善产业体系。
    产业是发展的基石,没有产业,创新就成为空谈。连云港开发区建设自贸试验区,必须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立足点和归宿点,重点布局“两区四园”。
    两区,即综合保税区和综合服务区。综合保税区:大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完善查验服务、保税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研发检测、政务服务“五大平台”,着力打造国内知名的出口型制造中心、物流分拨中心、跨境电商产业销售服务中心,真正形成综保区与自贸试验区“双区联动”叠加效应。综合服务区:围绕国际标准,对标国际一流,规划化建设自贸试验区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提升商务办公、项目审批、企业培育等服务功能,打造“智慧政务”服务区、金融服务区、审批服务区、项目孵化区等板块,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四园,即中华药港、新能源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华药港:围绕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发展目标,以恒瑞、豪森、康缘、天晴四大药企为龙头,紧扣“发达地区研发+连云港制造基地”的发展路径,在自贸试验区内最新布局44万平方米的中华药港核心区东区,形成“一核两区”的布局板块,重点构建“3+2+X”产业体系,即巩固化学药、生物药和现代中药三大优势产业,培育药用包装和药用辅料两大配套产业,扶持医疗器械等特色产业,完善总部经济、国际金融、医药CMO基地等功能,打造千亿级“中华药港”,力争成为国际生物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国际生物产业创新要素聚集区、未来生命科学示范区。新能源产业园,依托省级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载体,充分发挥中复连众、国电联合动力、重山风力等行业领军企业优势,更加完善风力叶片、塔架、机组、控制系统等风电产业链,加快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液化天然气等产业,打造服务全球市场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园,依托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以高性能纤维产业为基础,一手抓碳纤维、氨纶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材料的产业化应用,一手抓功能性膜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风电新材料等新兴领域的拓展突破,全力打造门类丰富、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依托临港优势和区位条件,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智慧物流成套设备、清洁能源储运装备等产业,打造行业领先的装备制造研发生产基地。
    同时,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跨境电商、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两业融合”效应。
    (二)加快打造标杆项目。
    依托优势产业,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加快打造一批标杆引领性项目,扩大自贸试验区品牌影响力,为探索新经验、新做法开路架桥。深入推进“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项目。依托上海雅仕等企业,围绕“一带一路”连云港-里海供应链基地项目,推动在连云港及哈萨克斯坦里海地区分别建设供应链基地,重点集聚中国长三角地区及日韩的优势产业商品材料,探索与小米、格力等家电企业深度合作,通过仓储、交易、组合装箱和国际联运等方式,实现优势产业生产资料向里海地区产业梯度可承接地区的转移和销售,形成国家之间的供应链与产业的再分工。积极拓展跨境电子商务。依托综保区海关监管特殊区域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网购保税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和特殊区域出口新型产业业务,大力度推进现代化仓储用房建设和软件系统开发应用,专业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服务。加快培育汽车进出口及配套产业。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优势,以润驰汽车等重点企业为带动,加强与汽车进口口岸合作,打造集汽车整车进口及展示、检测服务、零配件加工、后装服务、智慧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崛起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的新板块。加快打造区港联动合作项目。进一步研究临港靠海、海铁联运资源禀赋,与港口集团探索建立利益共建新机制,以产业发展为纽带,开展深度合作,力争在发挥核心竞争力、推动区港联动发展上打造出新的标杆示范项目。
    (三)加快提升营商环境。
    自贸区的切入点在于制度创新,落脚点在于优化服务。要聚焦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和事中事后监管,构建更加灵活的运营机制、监管模式和政策体系,全面争创国际竞争新优势。加快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坚持平等、互利、互惠、共赢原则,主动对标国际贸易通行规则,从服务配置、服务提供、服务运行管理到服务优化各个环节,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以投资负面清单为核心,加大金融、通关、人才、土地等领域政策研究,强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广度、力度和深度,以“包容审慎”的态度,创新出台更具吸引力、更大扶持力的优惠政策,以创新释放更多改革红利,以改革释放更大生产力。加快提升营商便利化水平。以“1220”为目标,成立代办服务中心,扎实推进一窗通办、企业设立、工程建设、不动产登记、不见面审批等改革,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打造审批最快、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的营商环境。
    (四)加快汇聚要素资源。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一个全新命题,既需要自身全力以赴,也需要善于引聚资源、获得要素支持。在金融配套方面,发挥好现有的科技银行、小贷公司等机构作用,引导中外合资银行、民营银行、保险证券、基金风投等来区设立分支机构,扩大金融领域对内对外开放。探索“互联网+金融”,在跨境投融资汇兑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电子化结算等领域实现政策协同与资源共享。在智力支持方面,建立“区内企业家+区外专业研究机构”“两个智库”,定期交流沟通,碰撞创新火花。加大请进来、走出去力度,借助力达讲坛,邀请业内专业人士来区举办讲坛,到外地自贸试验区现场考察学习,在熟悉外情、掌握内情中推动工作。在人才引进方面,创新专业人才引进机制,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贸易、投资、金融领域的国际化专业监管紧缺专项人才。鼓励和支持选派专业人才到著名高校、兄弟自贸试验区参加研修和培训,赴国外自由贸易港(园区)调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制度体系,为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经贸规则、拥有跨国经营管理经验以及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的外籍高层次人才提供出入境和居留便利,加快集聚高端智力助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