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法治护航 重商惠商优化服务

    2021-01-07 15:35
    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明确指出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2019年10月,国务院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七个方面对优化营商环境提出全面要求。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立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制定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努力将“畅通办”品牌打造成为常州营商环境的闪亮标识。优化营商环境,是上级对常州对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经开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需要,也是新冠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下坚定企业发展信心的关键一招。
    一、改善营商环境经验做法
    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营商环境,对常州经开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2017年以来,常州经开区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注重企业需求和用户体验,将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作为衡量工作成效唯一标准,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一)维护司法公正,法治环境更公平。优质营商环境的打造,需要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护航。开发区营商环境法治化,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一是夯实基础规范财产保全制度。在对辖区内的重点民营企业充分排查摸底基础上,根据企业资产、纳税、履约、信用等情况制定保全企业“白名单”制度,切实减少审判执行活动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产生的不当干扰和影响。二是严格落实“法定责任必须为”要求。着力推动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设,围绕“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要求,狠抓执行保障,开展涉民营企业债权专项行动,综合运用各种强制手段,加大执行力度,有力保障民营企业胜诉权益得到及时实现,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三是加大审判执行营造公正司法氛围。集中发布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事例,强化以案释法,加大审判执行及司法服务保障力度,汇编涉企矛盾纠纷中的典型案例,通过“两微一网”、新闻发布会等集中发布,营造司法尊商、重商、安商、护商的良好氛围。
    (二)聚力三大改革,政务服务更高效。企业的办事效率高不高,办事体验好不好,是评价营商环境优质与否最直观的因素。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提升服务效率,高效解决群众困难,是赢得群众满意度的秘诀。一是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提升“放管服”质效。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打造透明高效服务流程,相对集中行使197个行政权力事项,借力“互联网+登记”模式,推行“一窗受理套餐服务”,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平均用时缩减到1个工作日以内,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审批平均总用时8.8个工作日,比上年缩短22.8%。二是落实告知承诺制改革,推进政务服务减“证”。2019年8月,常州经开区在全省率先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工作,以改革助力群众少跑腿,以减证方便群众好办事,企业开办实现材料共享同步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平均减少申请材料20%以上,其中施工许可证核发事项精减申请材料60%。三是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提升执法服务水平。2019年新增相对集中行使发改、卫计、科技、教育等16大类2199项权力事项,目前共计25大类3005项,从根本上避免重复执法、交叉执法、都不执法的情况,创新构建“1+N”协同执法体系。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共处理案件1696起,其中非城管领域案件174起,案件总结案率99.76%。
    (三)强化要素保障,发展支撑更强劲。市场主体创新成长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有效的要素供给是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的保障。一是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制定出台《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发展评价激励办法》等系列政策,以政策供给创新营造良好金融环境。经开区全部贷款余额412亿元,其中制造业168亿元,占比全市最高,支持实体经济作用最明显。积极抢抓创业板注册制等改革窗口机遇,股改企业74家,境内外上市企业10家,新三板累计挂牌企业14家,完成并购重组超30起。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市场主体发展。通过“龙城英才计划”,创建高端人才引育模式。引进海归博士陈新等,支持其创办宁录生物等科技公司。协助企业引才赋能,积极帮助企业争创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辅导戚研所、戚机公司等企业申报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省突出贡献人才、省双创人才项目,尊才爱才敬才氛围浓厚。三是插上科技翅膀助力企业腾飞。辅导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推动强力新材等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博瑞电力等申报江苏省企业重点实验室。辅导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超160家,为日盈电子等落实省项目资金270万元,本级科技政策支持超1200万元,全面落实高企税收减免和企业研发费加计抵扣政策,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目前存在问题和差距
    常州经开区改善营商环境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在企业维权、数据共享、生活配套、高端人才、政策执行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法治环境看,失信联合惩戒还需加强。法治环境是最重要的营商环境。有些企业反映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小、侵权成本低、企业维权难问题,少数部门存在简单执法、选择性执法和趋利性执法问题。诚信守法的社会氛围还不浓厚,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效果还不明显,市场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局面还未形成。
    (二)从政务环境看,信息融合共享还不充分。审批服务集中办理不够、下放事项的协同性不够,现在各部门之间还有多个条线监管系统尚未连通,同一事项涉及多个部门审批的,“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信息未完全联通,公民的户籍、教育、就业和企业的工商、税务等基本信息处于碎片化状态,数据共享、并联审批不能完全到位,审批效率难以进一步提升。
    (三)从市场环境看,发展要素保障还存有制约。常州经开区传统产业比重偏高,开发强度较大,一些发展要素存在短板。土地资源要素较为紧缺,生态环境容量负荷较重,城市建设、公共设施与产业发展还不平衡。产城融合度还不高,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资源有限,在办公、居住、餐饮、娱乐、交通等方面还缺乏便利性。高端人才匮乏、企业用工难招工难的局面还未完全转变。
    (四)从改革实效看,与社会各方的期盼还有差距。部分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专业性、业务性强,权责不匹配问题突出,存在“接不住”或“接不好”现象。惠企政策宣传不够,惠企政策的宣传形式单一,市场主体知晓率不高,对政策把握理解不深,在执行层面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政策的有效发挥。
    三、先进地区的做法借鉴
    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作为“一网通办”的首创者,两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并入选联合国经典案例;苏州、无锡作为江苏省内营商环境先进地区,与常州有着相似的政策权限,他们的特色做法和良好成效值得借鉴。
    (一)上海“一网通办” 实现全流程在线办理。近两年来,“一网通办”己经成为上海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金字招牌”。目前,上海“一网通办”已接入服务事项2312项,今年又新增接入500项公共服务事项,并新增100项个人事项实现“全市通办”,新增100项事项实现“零材料”办理,并试点运用“AI(人工智能)” 优化服务体验。今年9月发布《上海市“一网通办”平台运行管理暂行办法》,通过“一网通办”平台统一提供的智能引导、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等服务,不断提高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比例,逐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在线办理,通过市大数据资源平台及时共享数据,为“一网通办”平台运行管理提供支撑,实现实体大厅、电脑端、移动端、自助终端等服务渠道深度融合。
    (二)苏州“通报制”让企业发展更舒心。苏州市研究建立了营商环境“通报制”工作机制,专门设立营商环境投诉专线,企业等市场主体在依法依规、合情合理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涉及营商环境,如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水电气、不动产登记、纳税、跨境贸易、获得信贷、办理破产、执行合同、政务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监管、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方面的不公正、不平等、不透明情形,做到“一有反映、马上就查,一经查实、即予通报,一经通报、启动问责”,把“通报制”与《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0》各项举措有效贯通,推动正面激励和负面约束双向发力,让“苏州最舒心”这个营商服务品牌深入人心、推动发展。
    (三)无锡发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无锡市聚焦深化信用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共建、共享、共用、共管”,推动信用制度转实、信用平台转强、信用服务转型、监管方式转变,加快提升信用软环境。加快推动建章立制,相继出台全国首部地级信用立法《无锡市公共信用信息条例》《无锡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加快建立数字中枢,推进“互联网+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完成社会法人公共信用评价报告政务服务自助终端的部署与运行,累计出具公共信用评价报告2万多份。加快提升信用能级,逐步推动公共信用评价与行业信用评价相融合,建立互用共评机制。截至目前,公布了48家环保守信典型示范“红名单”、 197家施工企业信用评分。加快构建信用监管机制,2020年1-5月,累计公示各类信用承诺7.2万个,行业自律、主动公示、信用修复、容缺受理等承诺6800多个。
    四、提升营商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加速追赶超越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改善和提升营商环境,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快诚信政府建设,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一是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优势,大力宣传社会诚信典型案例,引导企业依法诚信经营,为守信市场主体在经营活动中提供便利,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舆论氛围。二是推动政务的公开透明。切实解决好政府管理过程中的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树立起政府的良好形象。加强监督,不断规范,加大整治力度,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实现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健全重要决策听证会制度,特别对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应向社会公开,给广大公众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以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三是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树立“无事不扰”的监管理念,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认证、评级、披露制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偷税漏税、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加大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及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调查和处置力度,深入推进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执法。坚决用好部门执法权力,规范涉企监管,严厉打击各类涉企违法犯罪,使绝大多数合法经营、规范经营的民营企业能够顺利成长。
    (二)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高效政务服务环境。一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不断提高放权的协同性、联动性,对拟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合法性审查制度,防止出现审批事项边减边增、先减后增;进一步优化流程,切实做到前置条件减少、审批手续简化、审批时间缩短。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在人才、经费、技术、装备等方面给予更多保障,确保能够接得住、管得好。二是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行政服务大厅“线下、线上”融合改革,花大力气进行数据整合,打通政府部门内部之间、市区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最大程度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三是主动靠前服务重点项目。对省市重大项目,探索实施“资料齐全马上办、资料不全指导办、紧急事项加急办、特殊事项主动办、重大项目现场办”服务模式。组织对环境评价等事项实行区域评估,简化单个项目的环评等审批流程。
    (三)进一步加强发展要素支撑,营造重商惠商政策环境。一是推进金融服务创新。推动“银税互动”良性循环发展,将企业的纳税信用、纳税贡献转化为有价值的融资成本。协调金融机构灵活掌握政策制度,针对中小微企业特点开发专利抵押、品牌抵押、预期利润抵押等金融服务。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探索组建由政府控股、民间入股的第三方融资担保体系,满足企业投融资需求。着力化解影响企业的资产瑕疵等历史遗留问题,支持企业股改上市,鼓励上市企业开展资本市场运作,做大做强提升市值。二是加强专业人才支持。配套人才引进机制、激励机制和公共服务保障机制,营造平等公平的社会就业环境、健全民营企业制度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到民营企业工作,加大对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严格落实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动态调整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加强对水、电、气等行业的价格监管,切实为企业减负。扩大直供电交易规模,降低用电、用气成本。
    (四)进一步强化干部作风建设,营造亲清新型政商环境。一是强化贴心服务、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焦距当前干部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好营商环境中存在的干部作风问题和能力问题。通过教育引导,牢固树立公仆情怀、担当作为意识,增强市场意识、法治意识、服务意识,为企业发展精准服务,努力打造敢作为、能作为的服务型干部队伍。二是加强营商环境工作考核。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对各单位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紧紧围绕责任落实、任务分解、组织推动、工作实效等内容,认真开展各项涉企政策督导落实,确保窗口单位、基层部门、关键岗位、重点人员执行“不打折”、落实“不走样”,切实解决“末梢梗阻”问题。三是充分发挥政商沟通平台作用。创新载体和形式,大力发挥商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团组织的服务职能,为民营经济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之间搭建桥梁,保障政府行为和政府决策有效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继续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不断创新政企互动机制,通过提升服务、加强监管,力争做到既“亲”又“清”,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民营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专家讲堂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

  • 中国应对全球产业链内向化的政策建议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