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经开区策应长三角一体化引领推进园区共建

    2020-04-27 10:56
    海安经开区策应长三角一体化引领推进园区共建
    近年来,海安经济开发区科学引领,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园区共建工作力度,成效显著。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为策应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特有的交通枢纽、环境资源、产业平台、服务形象等多重优势,加快接轨上海、融入苏南,海安经济开发区自2009年与上海市杨浦区合作,建成首家跨江合作工业园区以来,陆续设立跨江合作园区3家,达成合作意向1家。合作共建园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水平不断提升。
    (一)注重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有效的合作共建模式
    开发区与上海、苏南相关合作方结合实际,积极调动各参与方积极性,探索园区发展的合作方式。目前基本形成了较成熟合作共建模式。
    一种是常安纺织科技园采取的自主运作模式。开发区与常安纺织科技园管理公司签订协议,明确规划用地区域面积、项目要求及布局安排等,在此基础上,充分授权,由园区管理公司对园区规划,基础设施配套,招商引资全面负责,并进行管理。这种类似于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共建苏州工业园的模式,强化了共建园区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园区的建设速度和运作效率。
    另一种是以杨浦(海安)工业园、奉贤(海安)工业园为代表而采取的政府主导型合作开发模式。合作双方本着因势利导、合作共赢的指导思想和积极务实的态度分工协作,由对方为园区介绍引进项目,参与共建园区规划,项目选址等。我方负责共建园区内的土地供应,基础设施配套,落户企业服务和管理。这种联动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双方各自优势,在较短时间内促使园区招商取得较大突破。
    (二)坚持规划先行,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坚持规划先行,本着“集约精致、以人为本、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规划理念。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的要求进行园区建设,保证了共建园区基础建设的高水平。杨浦(海安)工业园由新加坡邦城顾问有限公司按照高标杆、高品质、高要求规划设计,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园区项目涉及LED、智能安保系统、精密制造、新能源、轨道交通、汽车零部件等六个领域。目前,园区功能日臻完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为承担上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有力保障。常安纺织科技园按纺丝、织造、染整、服装、职工公寓、物流等综合性规划要求,编制了工园区详细规划和排水、电力、供热、环保及污水处理等8个专业规划。
    (三)立足招大引强,加快项目落户步伐。招引大项目、集聚大产业在共建园区发展中得到切实体现。一批投资数额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项目落户共建园区,极大地提升了园区整体形象。
    二、情况分析
    全区在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从宏观层面上看,合作共建园区的运行管理机制比较松散,象常安纺织科技园这种紧密合作模式尚在试验中,其他园区与外合作层面停留在我方主导状况,需进一步深化共建园区的合作层次,建立利益共同体,借鉴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封闭动作模式。从微观层面上看,部分共建园区与所在地的开发区还没有完全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对方主动性不够,处于两张皮状态,影响了整体工作的开发。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园区经济是典型的“候鸟经济”,基础设施是重要的“气候条件”之一。随着大项目的不断进入,对共建园区排污、供电、供气等更高层次的基础配套和金融、商贸、生活娱乐等功能配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共建园区的配套水平尤其是产业功能配套水平还要适应招引大项目的需要。
    三是土地规划调整难,土地指标紧张。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共建园区有些土地尚未能调整为规划用地,这给土地办证工作带来困难。近年来,合作园区效应不断显现,已经吸引了上柴动力、中机浦发、水星家纺等上海知名企业来海投资,但土地指标的瓶颈也严重制约了一些重大项目的落户,由于土地指标紧张土地办证不能及时到位,也给企业融资带来难度,影响项目进度。
    三、对策建议
    一要进一步明晰发展定位
    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建设一流工业园区”的工作目标,笃行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坚持规划优先、环保优先,努力把共建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跨江产业转移的集聚区、外向带动的先导区、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现代新城的示范区。
    另一方面要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要求,根据园区所在地的产业发展基础,结合产业配套现状,制定完善今后一个时期的产业规划,有针对性地找准重点产业培育方向,明确定位,科学布局,实现各园区间配套协同发展,避免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
    二要加大扶持政策争取力度
    一是争取资金支持。科学引领,合理规划,争取省政府及上级部门对共建园区比照苏北共建园区,给予相应财政扶持。
    二是争取土地指标。对于落户共建园区的重大项目,能够适当降低土地“点供”门槛,单独优先供地。
    三是进行配套转移。争取将节能减排指标与产业一起进行配套转移,采取“点供”的办法优先配套安排节能减排指标。
    三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档次
    把共建工业园区纳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突出功能定位,实现其与周边区域无缝对接、共同发展。切实按照“布局合理、集约发展、功能配套”的要求,遵循“建花园式园区,不建花园式工厂”的原则,把科学规划放到共建园区建设的首位,更新规划理念,完善规划内容,留足成长空间,推动园区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健全、优化园区道路交通网络,继续完善区内统一的管网、供热、绿化、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员工集宿区、邻里中心等生活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水平和档次,打造一流精品园区。
    四要提高进园项目的质量
    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对园区招商策略和目标做进一步调整,建立“两高两低”(高科技、高税率、低污染、低能耗)的招商目标,注重招商选资,致力于引大、引外、引高、引强,即引进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龙头型项目和国家政策鼓励的外资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以及税收附加值高的规模型项目,突出主导产业,注重产业群的培育,保证入园项目质量。把园区人力、物力、财力向招商引资工作一线倾斜,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调动园区人员招商积极性,增加园区招商力量,大力拓展招商空间。
    五要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符合国际惯例的新型管理体制。坚持从实际出发,敢于打破常规、突破禁区,使共建园区管理方式更具科学性和创造性,工作措施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在开发机制、投融资体制、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劳动用工、人力资源、薪酬分配等方面走出新路。把我区共建园区以合作开发为主的运作模式,转化到以深度合作利益捆绑的封闭运作模式为主上来。同时积极探索更灵活的政策,按照“城市+基地+产业+管理”的创新理念,积极探索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新思路,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共建特别合作区,合作领域涵盖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从硬件建设到体制机制方面的软件探索等,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政策和体制机制的综合实验等。从而把特别合作区建成与上海、苏南全面配套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旅游度假目的地和区域产业资本、生产要素创新资源的重要集聚区,成为跨江合作共建双赢发展的共同家园。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