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

    2020-04-20 11:03
    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双重压力下,全球经济面临着急剧衰退的风险,中国也面临着经济逆风重启的艰巨任务。短期来看,中国经济需要强有力的措施对冲疫情影响,中长期来看,危机时刻往往是催生深刻结构性变革的关键时机。正是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可以视为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深层次改革的破冰之举,如果得以切实推进,真正释放土地、劳动、资金等要素活力,对于下阶段经济复苏和中长期增长潜力提升会产生特殊的重要意义。
    此次出台的《意见》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上均推出了一系列制度改革措施,其中有一部分是以往改革的延续、深化,也有不少措施的确带有新突破的性质,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进展。
    本次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
    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继3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赋予省级人民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之后(主要是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意见》提出,“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由经济增长激励更强的地方政府掌握更多的要素投放自主权,进一步放松了土地审批的行政性供给约束,对于短期经济重启和中长期发展都有明显的的促进作用。
    在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方面,《意见》提出“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并提出“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这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与我们在《新供给经济学》中提出的“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让劳动者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能获得公共服务”的思路不谋而合。此外,在档案、人事关系、畅通海外科学家来华工作通道等多方面此次都有新的改革要求和安排,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在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意见》从“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的角度提出改革思路,推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大中小合理分工的银行机构体系,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等举措,抓住了中国金融资本领域“表面看是金融过度,本质是金融抑制”,即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中国金融供给侧改革有望打开新的局面。建议在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制等方面也要有改革要求,希望能够减少金融垄断,引入竞争,以利于降低融资成本。
    在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方面,《意见》提出“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意见》提出“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是加大和完善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方向。前四十年,通过对西方三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吸收、消化和利用,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今后,在外源性技术供给受到贸易战等因素干扰而萎缩的新情况下,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更多要依靠本国的研发力量以及中国主导的全球研发合作,提升对研发人员的激励就显得更为重要。在中国,国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仍然是科研的主力军,大部分科研人员在体制内工作,绝大部分科技成果属于职务科技成果,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避免它们成为“证书成果”、“抽屉成果”,是放松技术要素供给约束的重要突破口。
    最后,《意见》提出要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对于完善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有着重要意义。新供给经济学认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首先要坚持按要素贡献分配,效率优先的原则,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把边际生产率、要素成本作为衡量要素贡献大小和确定要素报酬的重要参考指标,确保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以及技术和管理都得到合理报酬。《意见》提出“全面贯彻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充分尊重科研、技术、管理人才,充分体现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要素的价值”,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正确方向。
    总之,此次启动的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在特殊经济背景下的深化改革措施,既可视为释放土地等生产要素活力的短期稳增长举措,更是为下一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铺路,并提高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战略改革部署。中央政策已经破冰,当前需要全社会都能深刻认识到要素改革对中国经济短中长期的全局性意义,若各部门及地方政府能够认真贯彻,大胆开刀,清除积弊,将各种供给约束下的生产要素解放出来,降低要素供给成本,必将为中国经济提高中长期增长动力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副院长张海冰)

专家讲堂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

  • 中国应对全球产业链内向化的政策建议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