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启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2021-01-26 13:52
    江苏共有200个开发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江苏开发区在高质量发展上面临哪些新瓶颈?将采取哪些创新举措?……在江苏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致公党江苏省委专职副主委米其智特别就此话题,带来了他的提案《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启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快进键”》。
    全省共有200个开发区,经济贡献度占比不均衡
    米其智介绍,开发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扩大开放的主阵地和改革创新的先行区。特别是近几年来,江苏省各类开发区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00个开发区,其中省级开发区128个,国家级经开区26个,国家级高新区17个,国家级自贸区1个,国家级新区1个,国家级自创区1个。各地开发区建设发展阶段不一,苏南苏北开发区不论在规模总量、产业层次、开放水平,还是在服务平台、体制活力、营商环境等,都还有一定的差距。
    他在基层通过广泛深入调研发现,经济贡献度不均衡、主责主业无法聚焦等都是现有开放区面临的共性问题。2019年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占全市7.4%,而苏州工业园区占苏州市比重达14.3%;同样是国家级开发区,在省内比较4个县(市)区的国家级开发区,最高占比46.25%,最低仅为14.7%。特别是随着园区不断发展壮大,涉及越来越大的公共管理领域,开发区主要精力不能够集中到经济发展职能上,普遍出现“权小事多”“车大马小”等问题。
    政企合一型的治理模式造成管理两张皮
    对于广大开发区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身处基层一线,现实的感受更深。一是机构规格的确定不统一。同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但是各开发区管委会分属市和县(区)政府不同的派出主体,管委会的机构规格从乡科级到厅局级都有,机构规格确定较乱,管理权限差异很大,影响到了开发区功能的发挥。二是职能机构的设置较混乱。各开发区管委会职能机构数量标准不一,内设机构名称各不相同,挂牌名目繁多,导致职能机构权责不够清晰。
    开发区的运行体系不够简约高效。管理模式“多样”。各种模式复合存在,既有“区镇合一”“区镇联动”,也有“区代管镇(街)”。由于干部配备的因素驱动,区镇合一“拉郎配”、职能机构多、管理“两张皮”等问题也日渐凸显,大部分开发区在治理模式的运用方面选择的是政府主导型以及政企合一型的治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决策效率。
    对不具备条件的农业乡镇工业园区要取消
    开发区存在的瓶颈问题该如何破?米其智认为,关键是集成发展,加强整合优化。一方面,做大做强国家级开发区尤其是有意向升格的省级以上开发区规模总量。要通过市场化方式整合或托管其它开发区,优先对“低、小、散、弱”的各类园区进行清理、整合、撤销,对区位相邻、产业相近的开发区以“一区多园”模式进行托管,对未纳入全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和参照管理的开发区进行整合;另一方面,对乡镇集中工业园区进行分类指导。对于工业基础较好的重点镇和中心镇工业园区,鼓励和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人口与产业合理集聚、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对于位于中心城区、工业比重低的开发区,推动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对于一般农业乡镇,原则上不再新建工业项目,鼓励到开发区进行“飞地”开发、利益共享,对现有的一般农业乡镇工业园区要调整布局,不具备条件的要取消,合理整合。
    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
    对于基础扎实,条件优越的开发区,米其智建议要优化发展,打造平台阵地。一方面,注重规划引领。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生态后生产,适度超前建设重要设施”的经验做法,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强化规划的执行性,以规划引导建设、以城市设计指导地块开发,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实行“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违规申请”相关程序;另一方面,明确主导产业。结合自身区位特点、产业基础、发展方向,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围绕产业定位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加快集聚各类产业要素资源,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
    同时,建优建强功能平台。各省级开发区集聚优质资源要素的“强磁场”效应逐步显现,但优质功能平台仍然较为欠缺。要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推动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按照“产业链+平台”的思路,加快招引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尤其要下力气建好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高端服务平台,发展好平台经济。建好用好专业化研发设计、孵化器、金融服务、检验检测、咨询评估、人才服务、技术交易以及产业创新联盟等各类平台,促进高端创新资源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