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为魂 中关村核心区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

    2020-04-14 17:11
    40年前,中关村从海淀起源,改革创新出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和辉煌。40年后,再次站在新起点的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园),围绕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定位,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聚焦创新突破,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交出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海淀答卷”。
    聚焦中关村科学城  创新路线图更加完善
      中关村科学城作为北京市“三城一区”主平台中的领头羊,主体区域已由中关村海淀园174平方公里范围,拓展至海淀区全域。
      如何围绕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功能定位,早日把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海淀以超前的眼光,探索出了更加完善的创新路线图,正在交出自己的答卷。
      2018年1月22日,海淀区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包括“跃升计划”等九大计划和“城市空间更新”等七大行动,合称“创新发展16条”,旨在打通创新发展的“痛点”和“堵点”。
      其中,“九大计划”关注原始创新能力跃升、新型研发平台领航、科技金融融合创新、创业服务提质等;“七大行动”则包含了城市空间更新、城市功能提升、科技城市建设、科技政府塑造、科技公民培育等。整个“创新发展16条”涵盖了高精尖产业布局、人才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城市空间优化等多个领域。
      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的痛点和堵点的“创新发展16条”,对于中关村科学城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中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有了规划,更要有具体的行动去支撑去实现。据了解,2018年,海淀从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多维度优化政策措施,修订完善并发布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27个。并实施“创新型企业3×100计划”“高精尖产业引领计划”,2018年重点支持了1680家高精尖企业发展。
      其中,根据“创新发展16条”,创新型企业“3×100”计划,每年安排8亿元专项资金,聚焦支持领军企业和潜力型企业培育,实施“领军企业100”计划、“隐形冠军100”计划、“种子企业100”计划;高精尖产业引领计划则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多渠道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
      企业发展要场地,创新要有平台。为此,2018年中关村核心区积极推进中关村软件园二期智慧园区建设,实现中关村壹号、集成电路设计园等新增产业园区的正式启用,高精尖企业发展有了更多的平台。
      2018年国庆期间,中关村壹号那场震撼人心的灯光秀,创意新颖,美轮美奂,大气磅礴,看完以后让人念念不忘,直呼过瘾。中关村壹号商业街区,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开业,可满足200家企业入驻。
      据了解,坐落于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中关村壹号,是北京市重点工程,是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标志性建筑群,同时也是北清路沿线高科技产业聚集带地标。中关村壹号总用地面积2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共20栋楼,集企业办公、高端商务等于一体。
      2010年底,海淀北部的地标建筑中关村壹号正式开工奠基;2014年9月,中关村壹号结构封顶。时至今日,该项目已基本落成并投入使用。中关村壹号以“硬科技”(人工智能)为产业主导方向,聚焦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前沿产业,主要以硬科技的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种子企业为招商对象。未来,中关村壹号将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硬科技创新中心。
      而位于中关村壹号南区的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2018年11月16日正式开园运营。该园区有效解决了中关村乃至北京市集成电路企业发展空间不足、生态环境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完备等问题,为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社会资本、服务机构建立起新的融合平台,为提升北京市芯片产业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提供人才链、资金链和园区链,为构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再添新动力。预计到2020年,园区将聚集以集成电路设计为核心的上下游企业150家,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实现税收近50亿元。
    加强基础前沿布局  科技创新“压舱石”更加坚实
      在今年1月8日举行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海淀“军团”收获满满。记者梳理后发现,北京市海淀区驻区单位主持完成(第一完成单位)的59个项目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占北京市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85.5%,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26.3%。
      其中,中科院院士薛其坤领衔的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团队提出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继铁基超导、多光子纠缠、中微子振荡后,我国物理学再次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北京大学与北京因特睿软件有限公司完成的“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项目因提出了颠覆式的技术途径——“黑盒”思路,获得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其发明的整套技术及平台将信息孤岛开放效率平均提升2个数量级。
      而在3月1日举行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海淀驻区67家单位主持完成的111个项目分获一二三等奖,占北京市获奖项目总数的52.4%。
      硬核实力,创新担当,众多奖项凸显了中关村科学城的定位——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前沿创新正在中关村核心区持续涌动。
      作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自主创新的主阵地,中关村核心区早已从最初的“电子一条街”,发展成为积累了丰厚的企业、科研院所和人才资源,密集的企业总部和密集的企业研发总部,在改革开放这场浪潮中始终占据着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源头的领先地位。
      如今,中关村核心区更加注重基础前沿布局,科技创新的压舱石更加坚实。
      2018年,中关村核心区大力促进原始创新和新型研发平台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一方面扩大原始创新联合基金规模。原始创新联合基金规模扩大至3120万元,支持领域包括机器人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等6个方向。2018年共支持31家单位申报项目68项,支持金额3052万元。同时,承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北京量子科学研究院已组建团队成员,形成了对量子科学研究院运行经费的支持方案,协调推动办公楼装修改造手续。此外,积极推进新型研发平台落地发展。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进入运营阶段;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正式运营;中关村海华信息技术前沿研究院完成落地主体备案及办公空间选址等工作;配合推进仿生界面科学国际创新中心落地建设。另外,新设立重大科技项目和平台建设专项,鼓励企业参与或主持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支持企业承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2018年分两批共支持重大平台71家,支持金额2035万元。 
      2018年,中关村核心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也在大力提升。据了解,中关村核心区着眼于将成果转化支持阶段不断前移,分担成果转化前期风险,发布中关村科学城概念验证支持计划,与中科院、北大、清华等高校、科研院所洽谈筹建概念验证中心。与北京市科委合作建设中关村前孵化创新中心,围绕市科委长期支持的科研项目推进转化。发挥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平台作用,累计实现111项成果转化。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合作打造中科海淀创新综合体,围绕硬科技领域批量导入中科院体系的成果转化项目。
    加快高精尖产业培育  创新发展“主引擎”更加强劲
      人工智能企业占全国近2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00件,独角兽企业达40家仅次于硅谷地区……
      “2018年中关村核心区高科技产业发展呈现结构优、创新强、活力足、辐射广的四大显著特点。”中关村海淀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2018年,中关村核心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比接近90%,经济“轻量化”特征明显。“高精尖”产业发展壮大,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和教育等行业占地区生产总值68%左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90%。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0%,其中一半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从企业结构看,以小米、百度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持续壮大,成为“主引擎”。2018年,小米、百度经济收入均突破1000亿元,成为迅速发展的千亿元集团公司。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形成集群,独角兽企业40家,数量约占北京市一半。
      2018年,中关村核心区主动谋划前沿产业布局。突出大信息和大健康两大主导产业,发挥科技服务业支撑作用,抢占智能装备、新材料、能源环保产业高价值环节。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在操作系统、深度学习、智能芯片等关键技术和人脸识别等应用领域纵深发展,人工智能企业占全国近20%。筹划并推进建设集自动驾驶底层技术、5G示范、车路协同、高精度地图、云控平台等技术和产业的中关村自动驾驶创新示范区,推动两批纳入北京市自动驾驶测试道路近30公里。全面梳理资源,研究策略,筹划在更高层面、以更大力度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发挥创新源头作用的同时延展价值链,落地腾盛博药、国际医用机器人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智能医疗创新发展,联合北医三院、海淀医院共建中关村科学城临床研究中心等。
      此外,紧抓科技军民融合产业,强化与驻区军事单位的对接合作,搭建“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类线上线下军地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一核三带多平台”军民融合发展格局。5G、区块链等前沿产业也在中关村核心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积极壮大主导产业的同时,中关村从产业链,创新链等方面入手,加大了企业的培育力度。实施胚芽企业培育计划,助力初创企业渡过死亡谷;筛选优质企业,积极备战登陆科创板……中关村核心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日益完善。
      作为“创新发展16条”中率先发布并落地实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政策,2018年6月,“胚芽企业培育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的目标主要是主动跟踪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并提供服务,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帮助他们顺利渡过“死亡谷”,进入快速成长阶段,进而长成参天大树。
      胚芽企业培育计划启动后,得到了众多企业的响应,数百家企业积极申报。经过严格审核和评选,最终162家企业脱颖而出。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海淀区域经济中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是高成长企业和领军企业的后备梯队,也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但在成长初期面临着人才、资金、空间等多方难题,如何为这些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风险期并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将成为胚芽培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关村海淀园相关负责人说。
      胚芽企业培育计划助力初创企业顺利渡过“死亡谷”,那么科创版则为海淀的优质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更多可能。
      据了解,海淀紧密围绕相关政策要求,依托知识产权和产业金融大数据,建立健全科创板潜力企业评级与筛选平台。截至目前,海淀区共筛选了31家有意愿、具备上市条件或已在证监会排队的驻区企业,形成了科创板推荐企业名单。
      海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海淀区将与上交所签订内容更加全面的战略合作备忘录,建立科创板意向企业与证监会、上交所的沟通桥梁。同时继续推进企业上市挂牌相关工作,给予符合政策的企业以“真金白银”的补贴支持。
    吸引创新合伙人落地生根  双创“生态雨林”生机勃勃
       2018年8月17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教授及其团队、智友天使基金(筹)、北航天汇孵化器、雅瑞资本、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分别以“创新合伙人”身份联合发起的“中关村智友天使学院”正式启动,这是海淀“创新合伙人”首个实体项目宣布落地。
      与现有的科技类孵化器相比,智友天使学院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既包含市场导向项目发现、筛选、指导等“软孵化”服务,又包含政府物理场地、科技项目支持、物业管理服务等“硬孵化”服务。据了解,中关村智友天使学院采用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设立,将以“政府引导+市场运营”的新型建设模式运营。学院定位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创新创业高端孵化平台,突出以经济、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发现、未来战略产业发展规划、精准辅导培育与社会政府资源对接等相结合,重点开展智能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引导民间资本与政府引导资金进行投资孵化。
      未来,智友天使学院将以北京为总部,逐步建立上海、苏州、杭州、深圳、武汉、西安、沈阳等国内联络处,有效对接全国范围内10到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各地高校院所主办的科技创新大赛,发掘并储备优秀种子项目。
      王田苗教授仅是海淀区“创新合伙人”的一个代表。在2018年12月8日晚举办的中关村创新之夜活动上,今日头条CEO陈林,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等首批“创新合伙人”揭晓。据了解,首批“创新合伙人”共有40家企业和机构代表入选,涵盖科学家、高校教授、企业家、创业者和投资人等。 
      据了解,“创新合伙人”是海淀首次提出的概念。该计划着力打造政府与企业在原始创新过程中的新型伙伴关系,让科技创新主体成为中关村科学城的主人。
      “创新合伙人”为高端人才在中关村深深扎根提供了土壤。而被中关村核心区这个强磁场吸引的国际顶级人才还有一大批:华裔美籍生物化学科学家王晓东领衔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华裔美籍物理学家王中林出任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邓兴旺创办了北京未名凯拓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在高端人才“梦之队”的带领下,中关村核心区前沿科技企业不断涌现。这些平均创立时间不过三四年的新型创新企业,正在5G移动通信、人工智能芯片、无人驾驶平台、石墨烯材料制备、液态金属增材制造、靶向免疫、高端医疗器械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敢为天下先,是中关村核心区的创新基因。2018年,中关村核心区持续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修订《海淀区促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发展支持办法》,创新“海英”人才选拔方式,扩大人才评选范围,发现、选拔和培养一批在海淀区重点发展产业领域中掌握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具有高度粘性、扎根中关村科学城的“创新合伙人”。同时,优化提升国际人才社区方案。重点以中关村大街-成府路·知春路-学院路H型区域为核心建设国际人才社区。
      除了积极发挥人才这个创新资源外,中关村核心区进一步发挥资本撬动作用。持续完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多维度为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提供资本服务,与北大、清华等高校合作的孵育基金、荷塘探索基金等运作良好,联合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设立中自创新智能产业发展基金,深挖自动化所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质科技成果;联合千方集团、北京市经信委和金沙江投资设立未来车联网产业发展基金;联合丝路华创设立丝路科创基金,积极探索创新科技企业融资渠道;联合拉卡拉、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设立海淀金融科技成长基金,形成金融科技与产业的有效协同;支持博雅盛景大数据基金完成二期出资,引导社会资本在大数据领域布局。
      此外,中关村核心区更是深化以领军企业和高校院所为核心的双创生态圈,努力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中关村创业大街、中关村智造大街和中关村创客小镇等“两街一镇”形成产业聚焦、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个性化发展路径,构建优质企业发掘培育机制和区内输送链条;率先落地创业会客厅“码上办”,203项创业服务产品打造全方位全流程全链条服务体系。
    建设新型城市形态  科学城新形象更加鲜明
       2018年11月7日,全球首个AI科技主题公园在北京海淀公园亮相,无人小巴、智能跑道、智能钢琴步道、AR太极教练等在内的多种人工智能设备悉数登场。
      其中,无人驾驶的阿波龙小巴车,车内没有方向盘,没有雨刷器,也没有司机驾驶座,在行驶过程中可通过车身四周的雷达等传感器,实时避障、自助规划行驶路线;智能跑道则在起点、中间和终点三个位置设置了3根人脸识别杆,市民无需佩戴任何硬件设备,在跑道内运动时,会被人脸识别杆自动识别并记录运动数据。运动结束后,市民可在“智能步道排行榜”电子屏上“刷脸”查看自己的运动数据。
      AI科技主题公园仅仅是中关村核心区构建新型城市形态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中关村核心区不仅着眼于更高层次上构建创新生态体系,而且将积极打造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相匹配的新型城市形态,作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撑。
      海淀区通过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城市空间更新基金,加快推进中关村大街改造升级,打造中关村科学城标志性示范街区。还将优化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加强高品质友好交流公共空间建设,让城市慢下来、让空间优起来,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多创新交流场所。同时,加强科技城市、科技政府、科技公民“三位一体”建设,通过强有力的科技互动,切实增强创新创业人群和广大群众的获得感,使科技创新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品质依托科技得到有效提高。
      同时,强化产业对城市空间更新的支撑作用。聚焦中关村大街、北清路沿线、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永丰等区域,加快“腾笼换鸟”和空间改造,出台支持存量低效空间改造的实施办法,推进导入高端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打造一批有主题、有科技、有产业、有形象的楼宇和园区,金五星、天坛家具城、西郊汽配城、圣熙八号等空间升级改造成效明显。完成10家一般制造业企业退出工作,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50家,保持“动态清零”
      而作为深度服务科技城市建设的一大探索,海淀区“城市大脑”建设方案也已出炉,预计到2020年,海淀区将基本建成“城市大脑”,形成比较完善的感知、互联、分析、响应、应用五大系统,初步实现智能化城市治理体系。
    引领创新突破  书写新时代高质量“海淀答卷”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基础上再出发、再起航的开局之年。
      中关村核心区将以实施“两新两高”战略为主线,着力强化创新引领能力,挺进科技创新“深水区”;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构建创新发展的“生态圈”;着力推动全球联动创新,拓展国际化发展“朋友圈”;着力探索政策先行先试,打通改革创新的“高速路”,全方位开启创新发展新征程。
      着力强化创新引领能力,挺进科技创新“深水区”。不断强化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系统布局。紧盯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和团队等优势力量,紧盯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学科,做好支持服务,推进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颠覆性材料、区块链、脑科学、生物科技等前沿研究储备和新技术突破。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人才、研发、产业、市场、资本等全要素协同,形成更大范围、更强实力的“创新合伙人”,推进网络安全、量子信息等国家实验室承接主体建设。促进驻区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做实科学城共建联席会等机制,通过资本纽带、平台共建、项目互通等方式,着力提升高校院所成果落地承接能力。紧盯国家和北京市科技奖获奖团队和项目,紧盯原创联合基金支持项目,高标准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和概念验证项目遴选。做优做强中科海淀创新综合体等载体和中科富海、华控清交等重点项目,打造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样板。
      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对标国际一流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加强高精尖产业规划,系统梳理重点领域技术图谱、产业链和重点企业、潜力企业,增强针对性和预见性,完善产业发展策略。巩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制高点。加强军民两用关键共性基础技术协同攻关,大力引进一批具有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重大突破的军民融合项目落地,促进军民协同创新重大成果转化产业化。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高精尖产业用地1+3政策体系落地,科学、高效做好产业空间统筹管理,提升创新空间优化与高端集聚。精准把握需求促进重大项目引进落地。织密全方位服务工作网,动态筛选重点企业名单,加强企业重大事项动态信息共享机制,精准把握企业最关键需求,着力为各类创新主体解决发展中的核心关键问题。
      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构建创新发展的“生态圈”。全面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探索落实举荐制等新举措,创新人才评选、引进方式,重点盯住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提高人才支持精准度与服务力度。全力实施H计划,结合国际人才社区规划精选示范效应强的点位突破,积极采用一站式、一网式、码上办等服务方式,从软硬两方面优化国际化宜居宜业环境。完善区域“创新雨林”生态体系,深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深刻诠释“双创升级版”内涵,做优众创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与优质创新平台和重点孵化机构合伙人机制、胚芽企业全发展周期跟踪服务机制,提升创业服务机构专业能力。
      着力推动全球联动创新,拓展国际化发展“朋友圈”。通过项目投资、创新平台搭建等方式,加强国际创新合作的直接参与,争取在以色列、德国、英国等地建立离岸创新中心,梳理海外母基金运作情况,切实发挥整合创新资源的作用。发挥好协同院的平台作用,以市场化方式与国外顶尖高校和科学家开展项目合作,实现顶尖创新资源的柔性引进,尽快落地几个成功案例,建立长效机制。运用好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研发和海外并购,提升企业整合境外资源、拓展境外市场的能力。
      着力探索政策先行先试,打通改革创新的“高速路”。落细落实“创新发展16条”,动态开展政策评估,进一步完善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提升支持政策的精准度和聚焦度。加强战略层面的前瞻性研究,把握区域创新中心和前沿技术、前沿产业发展动态,做出超前布局,在全球创新竞争中,争取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在更多领域脱颖而出,实现更多领域的并跑和领跑。
      蓝图已绘就,扬鞭再出发。中关村核心区将继续以创新为魂,更加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努力交出高能级科技创新和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海淀新答卷,以优异成绩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专家讲堂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

  • 中国应对全球产业链内向化的政策建议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