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园区企业用工难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2020-04-15 18:19
    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招工难、留工难等“用工难”,影响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近日,灌云经济开发区以破解企业用工难为专题,深入园区企业进行走访调查,探讨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灌云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2年,2006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现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开发区现有企业156家,员工14068人,其中本地员11056人,外地员工3012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开发区企业用工形势总体稳定,但多数企业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工缺口。科技型企业用工形势好于传统型加工企业,科伦多和紫燕食品等企业招工不仅不难,应聘人数还大大超过企业招聘岗位。存在招工难情况的企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比如正凯塑料等企业招工难问题比较突出。据调查,开发区目前企业用工缺口1023人,纺织行业缺工301人,电子行业缺工598人,机械制造行业缺工124人,部分企业招工难、留工难问题依然突出。
    二、企业用工难的原因
    1.员工待遇偏低、用工性别比例失衡是导致当前“用工难”的内在原因。企业受自身经营状况、盈利水平的限制,员工工资标准普遍偏低,目前开发区员工月平均工资2400元左右,周边地区月平均工资3000元左右,比周边地区少600元。还有就是性别需求失衡。服装纺织、电子制造业的一线工人女性需求量大,与我县男女人口出生比例不相称,从而导致结构性用工难现象的发生。
    2.产业层次相对较低、配套不完善是企业“用工难”的客观原因。一方面产业层次相对较低。目前开发区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优势主导产业尚未真正确立,产品附加值低,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得利润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产业转型升级又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能对新生代劳动力提供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用工难与新生代劳动力就业难这对矛盾将长期并存。另一方面用工环境有待改善。开发区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缺乏大型超市,娱乐休闲场所,无公共交通设施,交通不便。部分企业不能提供食宿条件,限制了外地劳动力来开发区务工。
    3.本地务工人员不断流失,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减少是导致企业“用工难”的根本原因。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的劳动力群体,他们文化层次较老一辈务工者更高,职业期望值也相应提高,不愿留在经济欠发达的本地发展。而且网络招聘信息更能及时了解,所以他们更愿意外出去大城市开拓眼界,寻求更高薪资、更好发展前景的工作。而留在本地的劳动力多是年纪较大或者是有家庭羁绊的人员,比如需要在家带小孩等。他们多是为了家庭而选择在家就业,而不是进城务工。其次从本次调查企业的用工来源地看,大部分是本地及周边,外来务工人员较少,说明本地企业外出招聘宣传吸引力不强,企业招聘岗位条件、薪资待遇难以招引外地务工人员来灌就业。再次目前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就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农村劳动力在当地打零工的报酬已达到80-100元/人/天。许多劳动力认为在家发展农业也可赚钱,不愿受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
    三、几点建议
    1.企业要创造优厚的待遇招工留人。企业是否能招进人,留住人,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自身。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增加职工收入是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各用工企业可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健全员工关怀机制、提高福利待遇等方面做文章,从细微处体现出对员工的关怀。
    2.畅通信息渠道,及时掌握情况。开发区会同县有关部门对城乡劳动者进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城乡劳动者的数量结构、就业意愿、生活情况等。举行“向外出务工人员”送一封信等活动,加强全县人民群众热爱家乡情怀,更好地鼓励和激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的激情和信心,营造浓烈的返乡就业氛围。
    3.加大基础投入,改善营商环境。加快推进开发区实验学校扩区、幼儿园、企业邻里中心、人才公寓等基础配套建设,进一步改善园区用工环境,助力企业“招工引匠”。协调解决企业员工吃不行和子女就学等问题,为企业员工工作、生活提供便利,让员工进得来、留得住。出台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的若干政策,从降低企业社保成本、培训成本、招聘成本、稳工成本等方面出台奖补政策,真正为企业减负。
    4.搭建沟通平台,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加强用工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信息互递,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职业交流、职业培训等方面传递政策信息,特别是要让就业困难人员及下岗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农村劳动力等充分了解企业用工信息,做到扩大宣传,动员在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举办多种形式的招聘会,如春风行动、助残日、“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劳动力就业专场”等招聘活动,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交流平台,使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再就业。组织企业去县外参加各类招聘会,吸引外地务工人员来灌就业。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对接联系经济薄弱的劳务输出大县,在当地举办专场招聘会,从而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
    5.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一是提供订单式培训。按照招工企业要求培训城乡劳动者,培训结束后直接向订单企业转移输送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劳动力。二是开展定点分类培训和联合培训。对想在当地就业的城乡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鼓励职业院校等社会力量与企业搞好联合,依托现有条件,对城乡劳动者开展技能培训。三是实施岗位能力提升行动。通过学徒培训、集中培训等形式开展岗前培训,增强新招用员工和转岗职工的适岗能力。通过政府购买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鼓励企业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四是开展技能比武激发就业激情。通过每年评选“最美开发区人”“开发区工匠”“五一劳模”活动,引导企业加大培训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充培训能力,做大做强培训市场。
    6.倡导企业文化,丰富企业内涵。倡导企业经营者重视研究职工需求,在逐步合理地提高工人薪酬待遇的同时,对职工情感、个性、物质、精神等多种层面上尽量满足需求。注重提拔任用有才华有能力的打工者到企业重要技术岗位和高管层面。坚持以人为本,以温情式的管理,唤起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管理实现从“任人唯亲”向“任人唯贤”的理念转变,真正保证由家族式管理向职业化管理的过渡,完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7.协调劳资关系,营造和谐环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大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力度,巩固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进一步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广泛开展推进集体合同协商,大力宣传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定期组织人力资源市场薪筹调查,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为企业制定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提供有效指导。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建立直通企业的协调维权网络,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劳动纠纷信访联动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恶意欠薪等劳动用工领域犯罪行为,进一步提高劳动报酬争议调解仲裁效能,限时处理集体劳动争议,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