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妥推进沪锡“飞地”园区建设

    2020-04-14 15:37
    在无锡市开发区全面迈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市开发区通过发展“飞地”园区,进而主动融入上海,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新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一、充分认识“飞地”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开发区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自身禀赋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资源要素趋紧。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不断加大,园区空间承载能力接近上限,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差别化激励机制不足。二是发展条件趋严。从国际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投资门槛抬高,开发区引进外资、发展国际贸易面临更大挑战。从国内看,上海、深圳等地拥有自贸区、自由港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对我市开发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领域的竞争形成较大压力。三是政策环境趋同。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开发区同其他普通区域一样,已难以享受特殊政策,并且园区间同质低效竞争明显。
    对此,发展“飞地经济”,共建“飞地”园区,成为部分有条件的开发区破解瓶颈制约、建设现代产业园区的战略选择:一是有利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飞地”园区打破了地域界限和行政区划分割,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的聚集功能和溢出效应,给予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充分释放能量的承载空间。二是有利于吸纳高端要素资源,通过不同地区开发区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要素高效流通,实现优势互补和更深层次的产业转移;三是有利于改变区域竞争模式,摒弃原有的拼资源、拼投入、拼消耗的发展路径,实现集约集聚发展。四是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二、我市开发区“飞地”园区建设发展现状
    我市开发区较早就开始探索建设“飞地”园区。早在2003年,江阴、靖江两市就开启了跨江融合发展,合作共建的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是全省乃至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域的“飞地”园区。至目前,我市的飞地园区主要有三种:一是合作开发类:以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为代表,两市市政府出资成立投资公司,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封闭运行,滚动开发”的开发模式,15年来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1亿元,增长65倍,完成财政收入120亿元,形成了民营造船、国家重钢结构两大产业基地以及船舶等六大产业集群。二是南北共建类:以无锡新沂工业园为代表,2007年共建园区注册资本1亿元,双方建立了南北共建联席会议、成立了重大决策委员会、形成了收益共享机制、制定了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完善了专项检查稽查等一系列保障机制,有力推动了南北产业转移,实现无锡与徐州的合作共赢。三是对口援建类:以宜兴经开区-延安高新区为代表,2018年两区正式签订战略协议,在延安高新区建立“延安—无锡产业园,利用无锡及宜兴经开区的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和延安的资源、能源、市场和政治优势,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合作协作机制,在项目推介、产业培育、人才引进等方面开展合作。 
    尽管我市开发区在“飞地”园区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一些先进开发区还有一定距离:一是我市有“飞出”园区的建设经验,但尚没有“飞入”园区;二是园区间产业价值链的分工合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双方议事协调、利益共享等机制有待不断完善。
    三、积极稳妥推进沪锡“飞地”园区建设
    无锡与上海地缘相亲、人缘相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互融合,两地开发区在推进“飞地”园区建设上具有较好发展前景。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加强对开发区的指导。上海开发区实力雄厚,一批高新区、经开区排名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列。上海开发区在飞地园区建设上也起步较早,2008年就开始建立跨省合作园区,目前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共建的产业园区近40家,特别是张江高科、漕河泾等园区在合作共建中形成了品牌输出模式,带动了资本和产业联合。锡沪两地可通过建立市和区、区和区之间的对接联动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服务保障,推动合作方共同研究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利益分配等事项。
      二是充分利用上海产业层次高、高新企业多、企业总部强的优势,围绕无锡总部经济、枢纽经济、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制定产业政策,加快消除转移壁垒,引导企业资金投向,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三是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承接上海自贸区等各类高规格开放平台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推动江阴综保区、无锡综保区、空港经开区等开发区主动接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等,加快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打造苏沪合作样板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