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2020-04-29 16:11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建立开发区、企业、高校、院所之间合作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和成果转化活力,本文做一些思考。
    一、认真剖析——当前影响开发区产学研融合发展问题
    (一)科研院所自身发展与地区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开发区传统优势产业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高特纺织等为主,新兴产业包括生物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往往与现有科研院所资源的产业的契合度不高。同时受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产业规划要求高、本地专业人才欠缺、土地资源紧张等因素制约,院所的很多产业化公司以及配套厂商都落在区域外。
    (二)重大创新载体的实际运行与推进产业转型的融合度不高。部分引进院所的资源优势没有有效发挥,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还不够高,人才引育成效不如预期,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力和人才引育数有待进一步提升;员工多为派驻人员,其项目没有真正融入地区建设,缺乏持续发展;成果转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进一步融入开发区转型发展中来,推动更多的科技项目落户。
    (三)开发区、企业、高校、院所建立长期战略合作的紧密度不高。开发区有关部门与重点高校之间的沟通联系较为零散、目标不明确、交流不集中,对高校的专业特长、研究成果缺乏了解,与高校的联系合作也不够紧密。院所和企业的技术合作、产业配套结合不多,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为院所提供相关产业配套的企业屈指可数。同时,院所对产业类别、发展方向等熟识度不够,缺少接触。
    二、精准施策——对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思考建议
    (一)以增强自主创新为重点,推动产学研合作紧密化。努力探索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政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成立科技联盟,进一步整合科研资源,积极搭建院所、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科技资源与人才、资本等紧密融合。一是促进校企院企的紧密对接。精准对接产学研合作供需双方,征集、筛选院校的科技成果,摸排企业技术难题,有目标地组织开展对接交流活动,让企业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找到解决技术难点的专家,将企业的实际需求与高校、院所的特色专业进行对接,实现成功合作。二是促进技术资本的紧密结合。通过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创新活动中去,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融资成本以及失败风险,提高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爆发力。三是促进院企人才的紧密互动。鼓励科研院所的专家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检测、试验、咨询等活动,通过项目委托、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办法,构建成果转化合作平台;鼓励高校的科技人员、毕业生及科技成果向企业集聚,探索建立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薪酬制度,落实科研人员兼职兼薪管理政策;鼓励高校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兼职。
    (二)以做大做强产业为重点,推动院所经济规模化。加快高校院所的科技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相嫁接,放大院所经济产业链,发挥其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知识辐射与知识溢出效应,促进院所成果就地产业化、规模化。一是强化产业规划发展。根据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做好产业发展布局,依托院所的特色优势,将院所特色专业与地区产业转型发展相结合,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品牌。二是支持院所本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各级关于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文件规定,研究制定有特色的科研院所成果产业化政策。支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三权”改革,鼓励院所开展产业化应用研究、工程化开发研究、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科学研究等,进行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开发,通过转让、许可、投资、授权等多种方式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开展股权激励和收益分配先行先试,探索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员工持股等方式组建成果转化项目公司,发展混合所有制科技型企业。三是扩大产业规模发展。加快优势骨干企业发展,向上整合原材料生产,向下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纵向链接、侧向配套。要以挖掘和培养“独角兽”企业为目标,重点支持龙头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以加快成果转化为重点,推动创新载体产业化。以产业化发展为目的,加强园区主导功能,不断完善规划布局,进一步优化科技载体功能,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扶优汰劣,促进资源分配合理化。一是强化园区主导能力。支持开发区对高校、院所项目的招商与合作,引导园区与高校、院所共建科技产业园、产业创新中心、科技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增强对产学研成果转化项目的承载能力。推广专业产业集群的建设与管理模式,打造“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接力式孵化体系。二是积极推动大院大所、知名高校的战略合作,支持高校院所携成果设立创新研究院、分院、成果转化基地。要针对各创新载体建立年度绩效评估制度,促进载体优化工作机制、增强项目引进与成果合作转化的动力。三是鼓励领军企业牵头,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成果中试和产业化示范。进一步发挥众创空间服务和支撑作用,为初创期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
    (四)以集聚创新要素为重点,推动平台服务长效化。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和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服务等平台的作用,解决资源与需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力量的资源,建立起市场化运作和开发区创新服务相结合的长效运行模式,真正为企业服务,做到创业阶段做导师、成长阶段做保姆。一是建立成果交易平台。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信息汇集工作机制,畅通科技成果信息收集渠道,通过“互联网+技术+资本”,推广科技成果在线登记系统,推动各类科技计划、科技奖励成果数据互联互通。完善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和交易、孵化引导、科技金融支持等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加快技术交易市场建设,促进创新成果落地并实现产业化。组织召开专项成果展示会、项目对接会等活动,主动为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对接创造条件。二是完善金融服务平台。积极开拓科技金融业务,逐步完善“开发区财政科技投入+担保贴息+产权质押+股权融资+风险投资+保险”的科技金融体系,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发挥中小微企业投融贷平台以及“苏科贷”、“锡科贷”等科技风险补偿贷款的作用,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贷款担保、科技保险等服务,促进科技与金融资本相对接。三是共建成果转化基金。与院校共建成果转化基金,对转化和产业化的项目择优扶持。加强对高校院所成果转化企业的孵化培育,开展全流程、专业化服务,促进企业向“专精优特”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
    (五)以优存量拓增量为重点,推动创新活力常态化。放大知识红利,依托现有产业与资源优势,大力推动企业开展深度研发、不断提升完善技术,同时,大力培育发展高科技产业,力促科技成果转化与商业化运用,全面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一是加快现有产业转型提升。要深挖现有产业发展潜力,推进产业存量升级,力争在先进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生物医药、物联网、IC设计及工业设计等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共性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提升行业竞争力。要夯实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基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要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大力推进高企认定、科技项目申报等,支持企业实现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合作、新领域的升级突破,鼓励企业主导和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要扶持优势、淘汰落后,鼓励行业并购和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二是促进高科技产业大发展。要充分发挥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孵化功能。要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实施精准招商,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重点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和缺失环节的项目,引进产业链节点型企业,做好建链、补链、强链文章。三是全面释放科技创新活力。要加大对科技含量高、成果转化率高的项目的资助力度,加大对战略性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资金支持。要实现精准施策,敢于扶持、敢于投资风险型科技企业,将资金真正用在产业升级配套上。要建立孵化企业综合服务、管理与评价平台,将好的服务叠加到好的企业上。要加强载体的后期资源匹配,完善规划控制,加强土地配套,打造一批成果转化基地,让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得以落地,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