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

    2020-04-15 17:53
    10月18日,中关村管委会联合人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保监局、市知识产权局在2019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发布会上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关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的若干措施》。该政策是四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通知》相关要求共同印发的地方性文件,旨在进一步深化中关村示范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探索形成中关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新模式、新经验。
      一、制定背景
      知识产权是科技企业的核心资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实现知识产权价值应用、解决科创企业“轻资产、缺担保”的融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19年6月,中关村共有7000余家企业拥有超过11万件有效发明专利,设立科技金融专营组织机构66家、特色支行近百家,成立了全国首家专业知识产权运营公司--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公司。近年来,中关村相继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专利保险、专利质押融资等试点地区,具备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良好基础。
      2018年,中关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约为100亿元,排名全国前列,但与企业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实践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价值评估难。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银行缺乏独立评估的能力,外部评估机构数量较少、专业性和权威性不足。二是处置变现难。多数知识产权具有专属性质,脱离原企业后效用下降明显,处置变现缺乏成熟的市场。三是办理周期长。质押融资业务总体时间约2个月,影响了企业及银行办理此类业务的积极性。四是差异化管理有待加强。银行在信贷审批、部门设置、不良容忍等体制机制方面未针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特点进行差异化管理。
      二、主要亮点
      《若干措施》是全国首个落实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通知》的地方性文件,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知识产权价值实现中的基础性作用,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突出中关村示范区特色,聚焦“加强管理创新”、“引导开展产品服务创新”、“完善考核激励和风险管理机制”、“强化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引导金融机构、知识产权专业机构、科创企业建立多方参与、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市场化体系,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若干创新政策点:
      (一)针对金融机构专业性不强、差异化监管不足等问题,率先提出建立专门管理及差异化监管制度。在中关村科技金融专营组织机构中实施单列信贷计划,增加信贷额度,完善利率、费率定价机制,建立内部尽职免责机制等措施,监管部门视开展效果可给予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适当提高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不良率的监管容忍度(自身各项贷款不良率3%以内)。该政策点将率先落实国家有关要求,有助于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覆盖面。
      (二)针对评估难、处置难、服务模式单一等问题,率先提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一体化服务模式。支持知识产权专业机构为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提供评估、运营、处置、回购等一体化服务。中关村管委会将按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度的1%给予知识产权专业机构资金支持,单家机构年度补贴金额不超过500万元。该政策点为全国首次提出,将有助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机构的专业性,建立知识产权评估、运营、处置的全过程风险分担体系,提高企业融资获得率。
      (三)针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产品不足等问题,率先提出支持研发一批创新性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或知识产权专业机构针对科创企业特点,开展“知识产权收益权质押(担保)”、“知识产权交易履约担保”、“高价值专利收购许可”等产品创新,中关村管委会将按照知识产权融资额度的1%比例分别给予银行、担保、知识产权专业机构风险补贴资金支持,单家机构年度补贴金额不超过500万元。该政策点中涉及的创新产品均为全国首次提出,将有助于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科创企业的知识产权融资需求。
      (四)针对专业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办理流程长等问题,提出要强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保障力度。建立四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市知识产权局在中关村设立专利权质押登记全流程服务窗口,并将登记完成时限缩短至5个工作日内,为全国最短。定期发布知识产权专业机构“推荐名单”并动态调整。该政策点将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专业机构服务行为,优化中关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环境。
      下一步,中关村管委会将会同人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保监局、市知识产权局加快政策落地实施,加强政策实施效果的跟踪评估,促进中关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显著提升,为缓解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发挥积极作用。
    (中关村管委会)
     
专家讲堂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

  • 中国应对全球产业链内向化的政策建议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