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国一流开发区的目标定位与对策

    2021-08-20 09:54
    今后一段时期,是开发区推进“二次创业”、转型赶超的加速期。作为无锡最早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锡山对外开放的主阵地,开发区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抢抓机遇,创先争优,高标准建设全国一流开发区,在全区发展大局中勇挑重担、多作贡献,真正当好锡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军和排头兵,已成为亟待思考和突破的紧迫问题。
    一、确立全国一流开发区的目标定位
    确立全国一流开发区的目标定位,是源于对开发区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要求的基本判断。开发区已具备了向全国一流开发区冲刺的有利条件。我们将结合开发区发展实际,确立更高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抢抓发展机遇、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全国一流开发区建设。
    1.建成现代产业集聚区。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入手,以推进产业转型、项目建设和专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升现代产业水平。2.建成对外开放先行区。进一步抢抓国际产业重组转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列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紧盯世界500强、国资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全方位构筑对外开放新平台。3.建成创新创业示范区。围绕创新型开发区发展目标,全面构建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构筑竞争新优势。4.建成现代化商务新城。抢抓锡东新城建设新机遇,不断提升功能载体、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等建设水平,打造“低碳开发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建设全国一流开发区的对策
    何谓一流?一流的开发区必须具备一流的理念引领、一流的产业支撑、一流的创新依托、一流的环境承载、一流的队伍保障。开发区将立足“五个一流”新定位,争当赶超发展排头兵。
    1.确立一流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加快打造“四个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把开发区的发展放在全省、全市大局中去思考、谋划、落实,全力推进全国一流开发区建设。一是解放思想促创新。认真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把解放思想作为赶超发展、争创一流的根本点,向品质要凝聚力,向高端要生产力,用一流的标准集聚优质资源、提升发展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二是放眼全省找定位。不但在全区、全市“一马当先”,而且在全省“扬鞭快跑”,与镇江、常熟、吴江、江宁等国家级开发区比总量、比速度,找准定位,全力比拼,确保综合实力排名全省大幅前移。三是领跑全市明目标。奋力推进“三特、四新、五园”:“三特”即三大特色产业,“五园”即五大新兴产业集群,“五园”即重点打造的五大特色专业园区建设,确保主要经济指标总量领跑全区,增幅领跑全市。
    2.培育一流的现代产业。紧盯世界500强、国资央企和行业龙头,突破欧美、关注日韩,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主体产业集群,力争在现代产业培育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夯实“百亿产业”集群。做强电子信息,集中发展电子元器件、IT等相关产业,重点引进一批上下游企业,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壮大健鼎、联茂、高德、清华同方等规模电子信息类企业;做大装备制造,集中发展发电机、动力工程、通用设备等相关产业,大力发展开普、鹰普、万迪、派克汉尼汾等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做优汽车零部件,集中发展汽车发动机及核心配件、汽车内饰件、汽车电子等相关产业,依托吉兴、NOK等一批现有规模企业。二是推进“服务业超越”工程。坚持国际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方向,确立更高定位,加大引进培育力度,着力打造现代商贸、服务外包两大产业集群。现代商贸,培育壮大以宜家家居、宜家购物中心、麦德龙、红星美凯龙、百安居、无锡皮革城、友谊钢材城等现代商贸业,全力打造覆盖无锡、辐射长三角的现代商贸中心;服务外包,重点支持信息服务、云计算、创意设计、科技金融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依托朗奇软件、新思软件、商助网、指网科技等一批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全力促进服务业层次提升、比重提高。三是实施“新兴产业培植”计划。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传感等新兴产业,力争把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支撑开发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极。生物医药,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研发外包等产品集群。新能源汽车,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领域,致力打造国内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基地。智能传感,推动美新微纳发展壮大,加快“530”项目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新型传感器、核心控制芯片及嵌入式芯片、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等。
    3.完善一流的创新体系。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推动开发区步入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为载体,以政策引导为抓手,大力实施“三站两中心”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5%以上。二是强化高端人才引领。以落实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计划为契机,大力实施“530计划”,进一步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和吸纳一批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人才和创业团队。三是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全面拓展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校合作,通过成果发布、技术需求、科技服务等方式,积极探索“专业孵化+创业导师+风险投资”孵化模式,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要求,推进基础设施、生态工程、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全力营造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一是营造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低碳绿色产业,努力创建环境友好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北兴塘河生态走廊、宛山荡湿地公园建设,确保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二是创造服务周全的政务环境。全面优化市级审批管理权限,落实限时办结制,为入驻企业提供商务、信息、科技、金融等优质服务,有效降低企业运作成本。对重点企业实行全程对接和跟踪服务,营造一流的行政服务环境。三是打造功能齐全的园区环境。加快推进以拓展空间、拉开框架、完善配套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京沪高铁、地铁2号线等对外交通节点的衔接,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切实加快关键性配套设施建设,以人性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园区环境来提升产业吸引力。
    5.培育一流的体制机制。致力于先行先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改革,建立精简高效的体制机制,实现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体制优势的有效叠加。一是深化绩效考核机制。引入全新的管理理念,加大全员聘任制、人才引进和公开竞聘力度,制定相应标准和考评细则,把绩效考核和干部队伍任用相挂钩,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强化银政企合作,做实做强政府性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债券发行、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贷款担保,提高投融资水平,努力形成资本渠道畅通和竞相投资的新格局。三是创新合作共赢机制。加强与周边先进开发区的融合发展,在规划、产业、项目、体制机制等方面广泛借鉴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共建园区、合作园区等多种形式,与先进开发区结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互通政策信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