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区内全面创第一 面向全国全面创一流

    2020-02-18 17:17
    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做好今年的工作,关键要打好全面小康收官仗、产业强市纵深仗、长三角一体化主动仗、重大风险防控攻坚仗这四场硬仗。区委四届八次全会确立了在全市“争一流、能一流、成一流”的发展目标。站在更高起点上,作为无锡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锡山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平台、主引擎,开发区要砥砺奋进,勇攀新高,基于开发区实际,对标先进,奋力书写“立足区内全面创第一、面向全国全面创一流”的新篇章,在锡山发展中当好开路先锋、勇做跃升尖兵。
    一、重塑——大力实施“创第一、创一流”目标。紧紧围绕开发区“立足区内全面创第一、面向全国全面创一流”总目标,按照制订的《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三年(2020年—2022年)暨2020年工作实施意见》以及《开发区2020年重点工作及创新工作》目标任务和举措,经过几年努力,确保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支撑全区、引领全市、领跑全省,奋力跻身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切实扛起经济发展主平台、对外开放主战场、自主创新主力军的使命担当,努力创造新时代的开发区速度、开发区经验和开发区标准。一是强“硬核”。在关键指标上“创第一、创一流”,尤其是在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入、进出口总额、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实际到位注册外资、新开工超亿元项目、科技创新成果等一系列硬性指标上有突破,强力支撑开发区经济发展,做大做强开发区总量规模,以一流业绩彰显开发区良好形象。二是固“软核”。统筹街道做好社会事业、民生福祉、城乡建设、环境营造、安全治理等一系列工作,本着“创第一、创一流”去谋划、去推进,在“固优、争先、进位”上下功夫,与开发区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三是创“品牌”。总体而言,这些年开发区在全省、全国获得的荣誉还不算多,尤其是在国家级开发区排位上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开发区各部门要积极对上汇报、向上争取,努力在全市、全省、全国各项考核中争先进位,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赢得更好更有利的条件。
    二、跨越——努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高地。用世界眼光确立产业发展目标,用现代思维审视产业发展思路,用领跑标准谋划产业发展举措,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千亿级现代产业高地。一是聚力产业集群发展。按照“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思路,高起点完成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努力构建“1+3”现代产业集群,即1个3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以电子信息主导产业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级产业集群,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百亿级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百亿级现代城市商贸产业集群。二是聚力产业效益提升。坚持效益导向,坚持项目准入标准,全面对接世界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国资央企、上市公司和行业领军企业,全力招引总投资超50亿乃至超百亿的龙头型重特大项目,力争三年引进总投资超亿元项目70个以上,总投资超10亿元项目20个以上,总投资超50亿元项目3~5个,总投资超100亿元项目1~2个,实现开发区重特大项目招引“全新一跃”;努力实现大产出,开发区新入驻供地类项目产出标准不低于50万元/亩,租赁项目税收不少于1500元/每平方米,努力到2022年开发区亩均产出实现三年翻番。三是聚力产业转型升级。在重大项目上,力争每年新开工超亿元产业项目18个以上,三年累计达到56个;每年竣工超亿元产业项目12个以上,三年累计达到42个,夯实发展根基;在技改扩能上,力争三年内工业企业实施技改项目不少于150个,技改投入不低于100亿元;在企业挂牌上市上,推进20余家上市后备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冲刺科创板,力争三年内新增上市企业2家。四是聚力产业创新发展。扎实推进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实现三年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推动1家科技型企业实现上市,储备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5家以上;国家级科技支撑项目及研发机构立项实现突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顺利通过复核;全力催生开发区企业裂变式增长,力争到2022年开发区拥有年销售超100亿元企业2家、超5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20家。
    三、蝶变——全力推进宛山湖科技新城建设。宛山湖科技城开发建设,肩负着全面实现“锻造东部新引擎、再造一个新锡山”的时代使命,更是开发区面向全国全球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催生发展蝶变的希望所在。一是瞄准世界一流,坚持高起点规划。坚持全球视野,邀请美国AECOM、德国CDP、英国阿特金斯、美国未来城市4家国际顶尖团队全面参与宛山湖景观概念规划设计,让蓝图变为科学高端、以人为本、细节美观、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择时举办宛山湖科技新城规划发布会,面向全球广发英雄帖,提升宛山湖未来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典范之城、滨水新区和“创新蓝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对标顶级范例,坚持高标准建设。以“对标松山湖、超越松山湖”的豪迈气魄,以“三年成势、五年成形、十年成城”的高端要求,在宛山湖北岸打造长三角高端智造基地、东岸打造国际一流的科创产业孵化区、西岸高标准打造活力滨水区、南岸打造总部创新园(南岸腹地建设高端教育园区)。先期拉开框架,加快推进宛山湖景观、路网、学校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启动宛山湖公园、周边骨干道路景观提升、“宛马”沿线整体形象提升、备用地整理环境提升工程建设,让投资建设者先期感受到“在景区中开发,在花园中建设”;中期建设高品质文化地标,布局体育馆、音乐馆、美术馆等一批地标性文化建筑,建设宛山湖轻体育公园、湖滨国际艺术文化街区;后期吸引世界顶级教育资源,打造国际化一流教育高地。三是切入产业高端,坚持高质量引入。以产业为引导、以政策扶持为支撑,瞄准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全球行业领军企业和国际组织机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委托第三方机构等方式,全力以赴引进总部企业、研发中心落户。锡沪路以北区域加大招引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智能装备等重特大产业项目,打造无锡东部现代产业新高地;锡沪路以南、宛山湖片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大手笔、大气魄、大力度推进“宛山湖科创走廊”建设,促进国内外高端产业、前沿产业加速集聚,全力打造宛山湖产业生态圈,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科创产业中心。
    四、重构——着力打造城乡融合样板区。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无锡城市副中心、高端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定位,优化提升全域环境,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建设高品质、现代化的产城融合典范区。一是大力度腾出发展空间。实施“腾笼换鸟”计划,加大对闲置用地、低效用地和批而未供用地的整治力度,力争三年盘活存量土地2100亩以上,今年盘活存量土地800亩以上;全力支持云林、厚桥、羊尖三个街(镇)更大力度推进拆迁安置工作,力争三年完成征收拆迁总量90万平方米,清点清理腾出备用土地5000亩,今年清理腾出可供利用土地2500亩。二是高标准打造精致精美园区。以建设“美丽开发区”为目标,大力推进功能开发、服务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城市功能新板块、城市提升新亮点、城市崛起新地标。在规划布局上完成宛山湖景观、城市规划以及嵩山生态园等河道、湿地、公园景观带规划设计;在社会事业上完成云林滨水公园、桑园墩生态体育公园、云林城市客厅、锡东科技展示馆改造、锡山水务东亭厂提标、春雷幼儿园、锡山第二实验小学等一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上完成10多条园区道路改建新建工程,完成相关电力工程建设;在园区建设上完成检验检测中心、科创园二期、中欧产业园建设;在环境整治上实施全域环境整治工程,实施园区道路绿化景观工程、河道景观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启动宛山湖湿地公园提升工程,完成西延荡湿地、嵩山生态园、九里河景观带及潘南新河、胶山南新河河岸景观工程。三是高水平做好城市精细管理。充分发挥开发区城管委的统筹作用,依托区、开发区、街道三级城管网络平台,启动运行城市管理新体制,形成常态长效新机制,全面构建统筹城乡、跨部门、跨领域的城市管理体系。全力支持云林、厚桥街道在城市管理上当标杆、创特色、树样板,深入开展园区环境、违章建设专项整治工作,努力提升全域环境整体面貌,绣出国家级开发区品质气质,推动“美丽开发区”全方位高品质高质量发展。
    五、迭代——致力建设活力型开发区。实践证明,不创新无“活路”,慢创新无“出路”,开发区唯有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勇做“先行军”,敢做“探路者”,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全面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一是打造更具凝聚力的一流园街体制。推动下属街道构建起权责统一、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简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订“创第一、创一流”园街互动与激励机制,对街道工作进行标准指导、督促检查、支持鼓励,给予街道更多自主权、更大财力支撑,促进街道工作全面发力、全面突破、全面提升。二是打造更具支撑力的实体运作机制。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为总体思路,推进金开集团、开发总公司实体化转型,探索开发区国企上市新路,有效激发国企内生动力,努力打造开发区投融资能力强、国有资产运行优、发展前景好的经营性集团企业。三是打造更具担当力的一流队伍机制。深化全员测评、全员聘任、绩效考核,制订与“创第一、创一流”相匹配的年度干部队伍建设计划,细化研究“创第一、创一流”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制订年度各部门考核办法、细化全员考核办法、招商考核办法;完善“创第一、创一流”考核督查奖惩工作机制,努力打造一支勇立潮头的开发区“铁军”。四是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树立更高标准,积极复制先进改革经验,重构完善审批服务体系,成立开发区行政审批局,主动承接省、市赋予国家级开发区的各项经济权限,大力推进“一站式”“一条龙”“不见面”审批服务,让开发区营商环境更具吸引力、影响力,努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典范区。

专家讲堂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

  • 中国应对全球产业链内向化的政策建议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