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跨江合作发展机制 全力推进园区经济社会发

    2019-10-17 16:40
    健全跨江合作发展机制 全力推进园区经济社会发展
    海安杨浦工业园、奉贤工业园是江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沿海开发、跨江合作和江海联动的重要平台,是市委市政府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跨江合作为平台,着力健全跨江合作发展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全力推进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开发园区跨江合作发展的模式探索
    2003年,为推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江苏省政府在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以沿江开发为突破口,促进苏中快速崛起。支持苏中与苏南联动发展产业,联动开发产业园区,联动建设基础设施”的战略决策。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江苏跨江联动合作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经过海安市政府和开发区的不懈努力,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上海奉贤(海安)工业园在落户开发区成功运营。在合作过程中,园区坚持“政府主导、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借鉴和吸收先进经验,逐渐摸索出跨江合作共建的模式。
    (一)区域共建模式。两地政府之间按照资源互补、合作双赢的原则设立共建园区。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由海安市与上海杨浦区政府在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合作共建,两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园区管委会,杨浦区负责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成长性好的外迁企业落户园区,参与园区规划和项目选址,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园区内土地供应、基础设施配套、落户项目服务和管理,则做好企业对接、园区建设、项目服务等工作。上海奉贤(海安)工业园也采用这一合作模式。
    (三)校地合作模式。开发园区与高校合作共建园区,将园区打造成高校科研、培训和成果推广基地。海安开发区高科技创业园由海安提供基础配套,引进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在园区内成立科研机构,着眼长三角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发展,发挥团队科研优势,助推开发区工业企业机器换人。园区内公司发挥其雄厚的资金支撑和强大的实力保障,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环保科技、生物工程等产业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协助引进与产业定位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和研究中心。
    二、开发园区跨江合作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大规划,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跨区域合作,深度对接上海、融入苏南,优化沿江生态、产业和城镇布局,提升沿江发展质态。海安在开发园区跨江合作发展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一)国际“流域发展”理论证明,实施跨江合作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大江、大河流域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显示,傍水而建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推动并实施跨江、跨河的发展战略。由于各城市发展条件不同,滨江傍水城市在跨江、跨河发展格局上有较大差异,具体可划分为独立跨越式发展、兼并跨越式发展、合并跨越式发展及联动合作式发展等类型。对于江河两岸相对独立且发展不平衡的两个城市之间为实现优势互补,一般都联动合作发展。上海和南通对海安(杨浦)工业园园的跨江联动开发,符合世界流域发展的经济理论。
    (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快了海安承接上海、苏州溢出项目的节奏。当前,除已经建成的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崇启长江公路大桥外,沪通长江公铁大桥即将投入使用,规划中的北沿江高铁等,都将海安更加紧密地与上海、苏州连接起来了,“同城效应”愈加明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建设,苏州金融实验区的建设,不仅需要苏中地区在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相应的配套和支撑,上海、苏州也会向周边城市溢出仓储、加工、配送、商务等服务需求。海安是承接上海、苏州项目的最理想地区之一。
    (三)国际国内产业细分领域变广,为海安实施跨江合作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服务贸易、服务外包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同时,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环节,也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转移的主要内容。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为苏中地区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良好机遇。海安提供了充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深厚的亲商重商服务环境,营商环境处全省县级市第二名。近年来,海安招商引资项目签约速度和工业销售增幅一直处于南通领先,说明海安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机遇中实现跨越发展。
    (四)江海联动及跨江深度合作发展,促进了海安综合实力快速提升。跨江合作园区对海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跨江联动开发园区发展势头强劲。跨江合作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项目发展平台,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范例;落户一批重大项目,有力推进了全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推进新城市建设,提升了海安的城市建设水平。截至2019年三季度,园区累计亿元企业109家,新增应税销售超100亿元企业1家,超3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3家,超1亿元企业21家。
    三、海安开发园区跨江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园区对排污、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和教育、医疗、商贸、生活娱乐等功能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海安开发区引进的项目大多以工业项目为主,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入园企业成本偏高,区域市场规模偏小,对吸引高技术、高附加值企业落户共建园区形成一定制约;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项目的引进比例偏低,学校、医院、餐饮等服务业业态相对缺乏。
    (二)要素保障有待进一步强化。部分园区内区块用地性质尚未调整到位,土地指标瓶颈制约了项目落户进程。部分园区对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高技能产业工人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部分园区在项目未达产达效和优惠政策未到期前,没有税收来源,而基础设施等各项投资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所以园区在合作共建过程中,迫切需要充足的启动发展资金支持。
    四、推进开发园区跨江合作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完善行政推进机制。虽然市场化运作是合作开发的主导,但行政推动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支持、行政引导的作用,多层面召开会议,及时研究协商解决跨区域合作的有关问题。有效运用市场手段,鼓励园区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促进外资、社会资本向园区集聚;吸引高素质人才向合作园区集聚,优惠政策向园区倾斜,为跨江联动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政策支持。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全方位推进与上海及苏南的合作开发,在利用外资、引进外智、依托外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园区合作共建力度,加快提升合作共建水准。
    (二)以产业招商为重点,打造现代产业集群。进一步放大上海、苏南等合作方资源和品牌优势,借助先进园区的资源、资本和品牌优势,围绕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借助土地、岸线、腹地等多种得天独厚的资源,把上海及苏南先进地区的大项目吸聚到南通来,把好的项目引荐到海安来。充分依托园区合作方的产业优势,以产业招商为重点,锁定产业链关键配套项目,着力发展壮大高端产业集群,形成新兴产业集聚新高地。利用现有招商网络资源,推动园区参加在境内外举办专题性招商活动,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和知名上市公司的对接,力求在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上取得新突破。
    (三)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全面提升建设水平。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按照“产业高地、幸福之城”的战略定位,高起点编制规划。对规划建设初期的园区,学习借鉴上海、苏南等先进地区的规划理念,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资源和能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特色,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相统一的规划体系,以前瞻、科学的规划指导和推动开发园区开发建设;对已完成初步框架的园区,推进完善功能配套,加快开工建设职工公寓、便利中心以及学校、高星级酒店、科技创业园等城市配套项目,尽快完善文化、休闲、娱乐、餐饮等功能配套,着力打造高品位的精品园区。
    (四)以互利共赢为基础,探索合作新模式。跨江合作共建园区具有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互补为基础、以互利共赢为目标的鲜明特点,合作模式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今后,在继续做好现有合作园区建设发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化开发园区与上海、苏南地区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上海自贸区合作,在自贸区建设中促进融合共建,享受相关政策。加强与苏南、上海科研院校或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共建科技研发、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人才支撑、公共服务平台等。同时,策应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探索与长江中上游大中城市合作共建园区。
    (五)以优质服务为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树立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既要加大投入改造硬环境,更要转变理念提升软环境,全方位提升营商环境指数;优化合作园区的生态环境,以营造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为目标,打造长三角县域生态经济的全新形象。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好在建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为园区建设发展扫清障碍。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网站)
专家讲堂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

  • 中国应对全球产业链内向化的政策建议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