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依托四大国家级战略优势 打造苏州数字经济第一区

    2021-02-26 13:55
    “十四五”开局之年,相城在更高坐标系中谋划未来,全区“一号工程”锚定“数字经济”,打造苏州“数字经济第一区。
    狠抓“数字经济”,锁定发展“新赛道”
    相城人寄予厚望的“数字经济”魔力何在?如何让相城经济发展实现“洼地崛起”?
    相城在数字金融领域先声夺人——悄然建成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7500余家,并在全国率先将数字人民币应用于党费交纳、税费缴纳、交通补贴发放、智慧商圈建设等领域,成为全国首批数字货币试点城市苏州的核心阵地。
    目前,数字货币三大国家级平台——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院、长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长三角数字金融数据中心齐聚相城。其中,长三角数字金融数据中心将作为国家法定数字货币的主运营中心,承担数字人民币的生产、发行、运营等功能。今年春节期间,苏州再次以抽签形式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总额3000万元,15万市民中签。
    在智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数字文化等多个数字经济细分领域,相城均表现不俗,先后获得省唯一数字金融产业集聚区、省唯一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省首批车联网先导区、省首个数字交通示范区等称号。
    今年1月,相城举办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锁定数字经济“新赛道”,提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城市数字化。
    “数字经济”热潮中,一大批创新企业在相城密集落地。中银金融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石璞玉说,选择相城,是看中这里专业扶持政策和良好产业生态,公司去年4月开始运营,当年就实现盈利。一大批相城本土传统企业也开始积极谋求数字化转型。中亿丰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李国建介绍,集团将致力于建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新基建、新城建示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干”字挺在前,扛起新时代使命担当
    相城工业经济基础和新兴产业比较薄弱,如何实现跨越赶超?顾海东认为,相城需要的是一场颠覆式变革,必须善于谋划、敢于谋划、超前谋划。
    先变空间!2017年11月,全区“散乱污”企业(作坊)淘汰整治动员工作推进会召开,将改革“刀刃”瞄准辖区内的电镀(线路板)、印染、化工等落后低效产能,目前共淘汰“散乱污”企业(作坊)1.36万家。
    再变内容!2017年开始,相城抢先从数字金融产业入手,以数字金融撬动数字经济大发展,目前已集聚数字经济相关企业1519家。
    事实证明,果断“舍”才能更好“得”!“重拳”之下,相城的经济数据非但没有降低,反而保持了高速增长。2017年起,相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连续4年稳居苏州全市第一。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成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又一加分项。
    一个“干”字挺在前。当前,围绕打造数字经济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相城加快对接六大行总行、三大运营商相关数字金融机构落地,积极谋求与华为、京东等20多家互联网头部企业开展数字金融领域合作,持续提升数字经济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计划至2023年,数字经济相关企业总数超5000家,总产值超2200亿元。
    乘势而上,加速实现“弯道超车”
    “乘高铁从上海虹桥到苏州北站,最快仅需23分钟,下车后步行10分钟就能到公司。”一年半前加入魔门塔(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后,软件架构师江昊开启双城生活。“沪苏同城化”催生出数量庞大的“双城通勤族”,他们的背后是相城与上海之间高频率的人才和产业资源流动。
    2月24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公布,“相城”成为其中的高频词,虹桥-相城一体化发展再次提速。方案提出,加快苏州高铁北站扩容提升工程建设。未来苏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总建筑规模将达100万平方米,承接上海虹桥站部分功能,并将预留未来超级列车通道。
    “跳出县区概念,谋划地区发展”成为相城干部的共识。
    去年7月,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正式落地相城。一批日资项目在相城快速集聚,2018年以来,相城累计签约瑞穗银行、伊藤忠商事、三菱重工智慧城市、伊藤喜中国总部等85个项目,其中,去年新增签约项目40个,签约金额达30亿美元。相城正努力把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打造成中日两国企业家嫁接资源、合力开拓国际市场、引领两国产业合作的新平台,构建长三角地区日资企业创新汇聚高地。
    相城提出,依托“四大国家级战略优势”,即打造国家级高铁枢纽的中心优势、推进虹桥-相城一体化格局的融合优势、获批中日地方合作平台的外向优势、承接央行数字货币试点的带动优势,乘势而上,在全新的发展坐标系中谋划未来。相城区区长季晶认为,“四大国家级战略优势”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相城人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它生动诠释了相城人“创新、担当、实干”的精神风貌。当前,相城迎来“弯道超车”的赛点,全区上下拧成一股绳抢抓战略机遇,正加速崛起!
     

专家讲堂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

  • 中国应对全球产业链内向化的政策建议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