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做体制机制创新的“探路者

    2020-04-08 17:04
    7月初,中央编办、商务部相关领导集聚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浙江省开发区体制创新。是什么样的“改革”让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起了中央的关注?“国家级经开区+省级经开区=更大的国家级经开区”,这套独特的“公式”就是魔力之源。
    “优化国家级经开区管理机构设置,结合地方机构改革逐步加强对区域内经济开发区的整合规范。”国发[2019]11号文鼓励开发区创新体制机制。早在2009年,浙江省就开始了开发区整合提升,但整合的大多是低小散,如将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与省级开发区整合,将几个小的开发区整合成一个开发区等等,这样的整合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整合提升,但仍存在整合不彻底,形整质不整的弊端。
    近年来,随着浙江省开发区深化整合提升工作的更加深入,国家级经开区+省级经开区的组合也有了先例。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合并,组成钱塘新区,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牌子。但如此一来,两区实际上都是整合在“新区”的体制下,并不属于单纯的两区实质性整合。
    而“国家级经开区+省级经开区=更大的国家级经开区”的实质性整合,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创了浙江省先河!
    1月23日上午,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上虞经济开发区)和上虞杭州湾综合管理办公室挂牌成立,标志着浙江省开发区深化整合提升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如鲠在咽,改革之举时不我待
    “这是一项重构上虞经济版图的大事,是一项事关上虞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也是上虞竞雄大湾区时代站位更高的战略性谋划。”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国家级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上虞经济开发区仿佛是上虞的两颗“双子星”,一直是支撑上虞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两大开发区“各自为政”已经不适用上虞打造“万亩千亿”产业大平台的需求,发展空间不足、体制优势弱化、项目竞争等问题“如鲠在咽”,改革时不我待。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加上资源、环境、产出对产业提出了新要求,上虞要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全面优化调整生产力空间布局,在大平台建设上求突破。”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壮士断腕,改革之路力排万难
    毋庸置疑,改革之路是困难重重的。要想实现两区的实质性改革,拦在眼前的有利益冲突、人事调动、职能划分等座座“大山”。此次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质性整合可谓是下了“壮士断腕”的决心。
    为真正实现“实质性”整合,开发区与属地机构的职责边界全面理清,实现了权责事项“一门清”。“整合后的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了轻装上阵,更加突出主业,聚焦规划、建设和招商等‘头部’职能,焕发体制机制活力。”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原两大开发区内的规划、建设、招商和科技人才项目引进、财政(融资)、国土等方面职责由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承担,保留国家级开发区相关职权。而原两大开发区内的其他职责分别由杭州湾综合管理办公室和曹娥街道属地承担。
    珠联璧合,改革之利成效初显
    1+1>2,整合带来的“能量”是显而易见的。两大开发区所拥有的平台优势、产业竞争优势、科技创新优势、人才集聚优势、交通区位优势等攥指成拳,迸发出发展新动力。
    “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变成了现实。“两区”实质合并,经济总量达到1250亿,规划面积达175平方公里,一跃成为绍兴市第一大平台。为在“长三角一体化”布局中形成竞争优势、在“大湾区”竞争中脱颖而出打下了坚实基础。
    “两个开发区合并后,打造‘万亩千亿’产业大平台的蓝图将变为现实。”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道,“合并使两区原先的产业实现整合优化,产业生态更加健全,为进一步‘融杭联甬接沪’、加快产业集聚做好了充分准备。”
    改革成不成功,成绩单说了算。整合后的开发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6月份,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总量达533.2亿元;共签约落户项目13个,总投资135.4亿元;完成合同外资1.1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机构改革红利充分显现。

专家讲堂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

  • 中国应对全球产业链内向化的政策建议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