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呼吁:多举措放大新基建“扩乘数”效应

    2020-05-20 13:52
    据江苏省开发区协会报告 今年以来,经济下行期叠加疫情影响,内外需受到双重挤压,各地在为老基建“补短板”时,“新基建”正成为投资重点。“新基建”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结合点,未来空间巨大,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
    但从地方实践看,“新基建”还面临一些风险问题。
    一是社会资本参与不足带来的财政风险。“新基建”领域所蕴含的极大市场机会和所需要的巨额投入,仅靠国家财政投资远远不够,需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缓解资金不足状况。但受制于准入门槛较高、缺乏资金和政策扶持,民间资本投资存在障碍。另外,审评、监督、服务等软环境也影响到社会资本的投资信心。
    二是过度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风险。目前,“新基建”受到新一轮投资追捧,不宜仅仅局限于当前热点领域,而忽视其他基础性、战略性领域,更不能脱离国情、盲目建设,应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新带旧的原则,将基础设施投资逐步从传统领域转向新兴领域,有序推进。要防止出现不考虑实际需求而过快过广地推进投资建设。
    三是产业配套不完善造成基建和产业的脱节风险。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属于“打基础”,关键是要发展上下游产业和应用,这样才能让数据中心、5G网络支撑起经济发展。目前, “新基建”上下游产业的应用和孵化目前还比较薄弱。
    基层建议:放宽市场准入,引入多元投资主体,提高投资的主体开放性、区域针对性和产业前瞻性,有效放大“新基建”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一是构建财政支出新模式引导参与主体多元化。加强顶层设计,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专项债也应向“新基建”项目倾斜。重新构建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制度支撑,财政政策方面,研发支出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金融政策方面,在低息融资、专项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IPO、发债等方面给予支持;产业政策方面,纳入国家战略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二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投资区域、领域。“新基建”要与人口流动的方向一致,把非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需求纳入投资规划中,重点聚焦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特别是对疫情暴露的医疗、环保等民生短板不断补齐,同时对传统基建进行更新换代。对人口流出地区,要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
    三是突出应用导向,新基建与配套产业需同频共振。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其更大的功效在于带动配套产业经济发展,建议增强前瞻性,注重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建设,推进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同时用产业经济反哺“新基建”,实现“新基建”与产业经济的良性互动,发挥“新基建”的“乘数效应”和“裂变”功能。
    四是“新基建”要注重数据标准化和开放共享。应推进数据的开放共享。“新基建”应当把数据标准化和开放共享作为非常重要的目标,如果没有数据标准化的采集,数据汇聚、标注、应用等就没有质量。

专家讲堂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

  • 中国应对全球产业链内向化的政策建议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