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循环堵点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08-02 15:58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商务部《“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提出,要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纲”,推进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强化国内大循环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推动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和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就此专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
      问: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重点从哪些方面发力?
      隆国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要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就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很多方面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还不够好,绝大多数产业面临产能过剩的现状;与此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不能在国内得到完全满足,消费者对国内产品与服务的品种、质量、提供模式不满意,不少高端消费转向国外产品或服务。老百姓普遍反映的教育问题、医疗问题,本质上都是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供给没能跟上消费升级的节奏,是循环不畅的外在表现。在要素市场上,循环不畅也有诸多表现,如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失业,普通技工招工难,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突出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升级慢于人力资源提升的速度。造成国内经济循环不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也有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成果不够的原因。
      另一方面,畅通国内循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开放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同样道理,双循环理论指导下的创新也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创新,而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创新。要重视创新体制、模式的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动力,发掘创新潜力,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形成创新驱动的新发展模式,不仅要重视通过创新增强供给适应国内需求升级的能力,提高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适配性,而且要高度重视通过创新来引领需求和创造新需求。
      面临恶化的外部环境,我国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克服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卡脖子”问题。但是,自主创新不是关门搞创新,而是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上的人才、资金、信息、产业、技术、市场等各种创新要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始终坚持开放创新不动摇。
      问: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有何重要意义?
      隆国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比较优势发生深刻变化,正处于国际竞争新旧优势转换的关键时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是20个主要经济体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中国经济体量变大,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百年大变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自变量,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实行开放政策,以高水平开放促改革深化,以深化改革支撑更高水平开放,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通过开放合作让世界分享中国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面对全球经济大变局,只有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扬长补短强弱项,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外部市场需求,拉动我国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有利于促进内外循环良性互动。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有效应对双循环外部挑战的必然选择。在参与国际循环中,当前要重点关注两个突出挑战,一是国内产业链成规模外移的风险,二是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带来的安全风险。应对这两大风险需要坚持开放创新。通过开放创新,可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与效率,减少产业链外移的压力。我国坚持开放创新,完全有能力实现在国际经济循环中的地位提升,从而在产业外移过程中,与承接国形成垂直分工体系,推动我国在国际经济循环中成为更为重要的枢纽国家。坚持开放创新也是应对双循环安全运行的唯一选择。华为公司“全球研发、中国制造、全球销售”的运营模式,实质上也是国际国内循环良性互动的成功范例。只有加大自主创新才能突破技术封锁,但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创新,而是以我为主的开放创新。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推进。未来,吸引更高水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商投资,把引资、引技与引智有机结合,对于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世界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对高端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在做好“引进来”工作的同时,更加重视“走出去”工作。
      问:为什么我国要依托国内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服务新发展格局?
      朱克力:我国商务工作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商务工作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协调推进“十四五”时期商务工作顺利开展。
      在过去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中,我国依靠庞大的人力资源和成本优势,通过利用外部的市场和资源取得了经济的长足进步。随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贸易大国,这样的发展红利已经逐步消失。面对新的历史阶段和发展环境,我国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从国内形势来看,202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单纯的人力成本优势已经比不过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我国高质量发展也要求经济成果更多向劳动者收入倾斜,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成本优势逐渐缩减的情况下,我国低端制造业出口愈发艰难,国内市场亟须通过改革创新和产业升级来重塑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从国际形势来看,近年来,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美国从2019年开始对我国启动多轮贸易战,多方位遏制我国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形势愈发错综复杂。
      由此,我国单纯依靠国外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路径已不可取。我国有14亿人口,其中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我国拥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从需求到供给都有空间。我国国内市场战略纵深广、市场规模大、人力资源充足、终端需求旺盛,国内大循环潜力巨大。因而,加快完善国内大市场,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是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保障。
      畅通国内大循环,应当深化国内市场化改革,构建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持续吸引全球资源和要素的热土。
      问:推动高水平开放对促进“双循环”有什么重要意义?
      朱克力:国际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补充。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18.1万亿元,同比增长27.1%,两年平均增长10.8%。实际使用外资6078.4亿元,同比增长28.7%,两年平均增长12.7%。
      发挥国际循环在提升国内大循环层面的作用,要求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进行深度融合,各国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达到互利共赢。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通过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带动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
      推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提升我国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有助于我国建设全球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有利于形成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也有益于推动人民币成为可自由使用的国际货币。
      “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能够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有助于形成更大的外需市场。同时,国内大循环的稳定发展,也会促进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国内和国际市场相互促进和相互推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在重商主义的理念下,出口是积累财富的重要方式,而进口则是财富的流失。在现代经济理论下,出口和进口都能够创造社会财富。进口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既能满足国内的差异化需求,作为国内供给的有利补充,也够让我国在国际经济体系、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多话语权。只有通过进出口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更为充分的国际循环。
    把握数字化转型与绿色转型机遇
      问:如何看待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于推动商务发展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隆国强:当前,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发展迅猛。推动商务发展创新和治理效能提升,需要顺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创新发展新业态,综合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 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提升商务发展数字化水平。在国家战略引导下,一方面,我国充分把握科技革命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数字经济占全部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超过三成,在世界上排名居于前列,培育成长了一批数字经济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了积极进展,很多企业因此焕发出新活力。这些都为未来我国继续抓住新技术革命机遇实现赶超奠定了基础。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迭代,互联互通从PC互联进入移动互联,随着5G技术的快速推进,万物互联的新时代逐渐形成。消费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产业互联网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面对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商务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包括科技队伍规模状大、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数据资源富集、投入能力强等。
      从国际数字化新技术发展趋势看,国家之间争夺技术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毫无疑问,这一轮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像以前的技术革命一样,会带动全球格局大洗牌。谁能把握好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谁就可以脱颖而出,后来居上。深化数字商务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加快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赋能,可以提高我国商务发展数字化水平。
      问:中国的绿色发展面临着哪些机遇?
      隆国强: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全球绿色转型有重大意义,体现了我们对人类社会的承诺,是一种大国担当;同时也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实现碳中和绝非易事,面临多重挑战,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需要深刻调整,甚至我们的生活习惯也需要调整。
      可以说,全球产业链绿色转型蕴含着战略机遇,就像数字化转型带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推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赋能,绿色转型也一定会带来新一轮战略机遇。我们要主动拥抱绿色转型,如果被动应对,可能只会看到压力,而抓不住其中的机遇。
      在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绿色经济在商务领域也蕴含着新的机遇,包括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绿色流通,推动绿色投资与贸易合作,引导外资投向节能环保、绿色服务产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等。在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转向绿色发展不仅是理念的、制度的变化,也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巨大市场需求,向广大生产者、消费者提供更多绿色产品与服务,蕴含巨大的发展机遇。
      问:如何理解数字化对商务工作创新发展的赋能?
      朱克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数字化发展,彰显的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
      数字经济、创新业态是近年来我国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据统计,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接近4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接近四成。从电子商务到共享经济,从“互联网+”到大数据、人工智能,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极为迅猛,甚至可以说引领世界。
      数字化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快打通国内市场各个环节。通过数字化转型,让各个环节的数据多跑路,相应节约各环节的人力耗费和时间成本。
      此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与产业的融合,有助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我国商务工作应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撬动全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打造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营商环境。
      创新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需要持续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提升国内供给对于复杂多变且不断提升的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过去我国产品虽然物美价廉,但仍相对低端,高端需求需要大量通过进口满足。为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国内企业应当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丰富国内市场供给。
      问: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未来商务领域有何重要意义?
      朱克力:国内大循环的循环畅通,尤其需要五大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规划》提出,坚定不移推进商务领域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要从发展绿色消费、绿色流通、绿色贸易、绿色投资合作、绿色国际合作等全方位入手,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
      4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充分证明,忽视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无法畅通循环的。可持续的商务发展需要推动生活、生产、生态的相互融合。
      我国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摆脱过去的粗放式发展,必然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使用清洁能源,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将绿色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
      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多端协同。从生产端推动降本增效、提质创效,在降低碳排放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流通端发展绿色配送、绿色仓储,打通流通领域的堵点。从消费端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逐步建立绿色市场环境。从国际端加强绿色合作、绿色投资,共同应对全球气候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