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紧扣“自主可控”,展现“江苏

    2021-03-19 16:42
    江苏“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力争在产业集群建设、市场主体培强、产业创新融合、基础能力夯实等方面形成新的突破。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新时期“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部署,充分体现中国制造看江苏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应该说,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可以倚仗的最大优势和资源,江苏可以从中发挥出自身的产业和区位特色。
    一是数字经济领域的技术突破。全球最有价值的前20家互联网企业都分布在中美两国,美国约占60%,中国约占40%,包括阿里、腾讯、字节、美团等。这一格局的形成与两国市场和消费的规模效应息息相关,大国市场的红利方兴未艾。客观上说,江苏在数字产业化方面相对于北京、浙江等地已显落后,我省努力后来居上,着力发挥集成电路、物联网、大数据、基础软件等底层技术的科技能力,厚植创新优势,为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的自主可控技术水平做出贡献。此外还要看到,江苏的电力、化工、纺织等产业规模处于全国领先,这些产业的数字化赋能需求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是新能源领域。新能源发展成为后疫情时代全球化过程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和共识,我国已经对碳中和做出庄严承诺。内需成长和新兴技术相结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传统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国一度走“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没有能够发挥出大国市场优势。近年来,通过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实施适当的产业政策,努力进行弯道超车,在动力电池等关键环节培育出国际主流企业,形成了一批不同于传统厂商的造车新势力。这方面江苏的企业也颇有建树,下一步在自动控制、无人驾驶、汽车芯片等方面,我省要为相应的产业提供机会。
    除了在重点产业领域发力,还要用好区位优势。长三角统一市场建设为我省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全国四分之一,这是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我省要积极在长三角一体化推动共同市场建设中发挥作用,为企业创新进一步开创市场空间。
    建设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实现产业链重点环节的可控。我省结合后疫情时代产业链发展的图景,创造性地提出了重点产业链的省领导联系制度,出台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实施产业链递进培育计划,打造50条重点产业链,政策体系已经初见雏形。“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激励更多市场主体、有效资源参与到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攻关上。
    一是强化优化“揭榜挂帅”攻关机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要实施“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据了解,我省已经围绕梳理出来的“卡脖子”技术清单,探索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发布攻关任务,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专项研究。实践表明,“揭榜挂帅”攻关机制在带动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了良性循环,有力地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在现有基础上,要建立“卡脖子”技术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将此项制度滚动式发展。另外,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扩大揭榜攻关的范围,将揭榜企业扩大到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从国家产业安全的高度考虑自主可控的适用维度。
    二是促进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合作。产业集群是我省稳产业链供应链的主要载体,但在单个行政区域或者产业集聚区内进行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保障是不经济、也是不现实的,迫切需要全省范围内的协同合作。我省推进部分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是两个或三个市联合推进集群建设,比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是南通、泰州、扬州联合推进;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是泰州、连云港、无锡等地联合推进。在未来发展格局中,如果能够实现将分散的地区产业整合成整体产业链或大产业群,并通过对具有上下游供应关系的产业集群进行有效的跨区域联结,则区域经济比较容易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格局,实现区域分工与竞争的均衡,提升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基础研究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基础研究是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访问北京大学时表示,只有长期公认的基础研究,才有工业的强大,只有长期公认的基础教育,才有产业振兴的人才土壤。从技术创新的规律来看,产业的自主可控并不能独立摆脱现阶段总体科技水平和工业水平的限制,新技术并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在一国现有科技水平和工业水平基础之上的提升。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仅仅依靠在工业应用端发力实现产业的自主可控是不够的,如果未来不加大对基础科学的规划和投入力度,产业发展中就难以出现原创性成果,即使能部分解决当前的“卡脖子”技术,未来也将不断面临新的“卡脖子”技术。
    当前,各个地区都意识到基础研究对科技资源和人才集聚的极端重要性。广东提出2022年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达到8.5%,正在以深圳为龙头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浙江杭州正在全力支持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积极谋划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安徽合肥利用中科院系统的布局优势,建设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稳态强磁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四个大科学装置,全力推动战略性科技力量的建设;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更是定位于创新策源地,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这些可能带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基础科学区域布局的重塑。“十四五”时期,我省要依托南京等重点城市,把提升基础科学研究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立足学科和科研优势,努力在挑战前沿科学问题、探索原创性成果上取得新突破,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坚持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两手抓,努力实现双重优势。
专家讲堂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

  • 中国应对全球产业链内向化的政策建议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