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开区加快打造产业地标的对策建议

    2021-08-02 16:00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开发区落实区委提出的“挑最重担子、做最强引擎”要求的重要五年,更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锡山产业地标的关键五年。面对新一轮更高水平、更加激烈的同质化、白热化竞争,开发区如何顺应新形势、力求新突破,在竞合中求得更大发展,在发展中打造锡山产业地标,成为亟待思考和突破的紧迫问题。 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抓项目:立足招大引强,在重大项目突破上奋勇争先。
    一是猛攻重大项目招引。聚焦“三特四新”产业方向,沿着“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着力开展全链条精准化靶向招商。紧盯世界500强大集团、大公司和“国字头”“中字号”企业,集中力量主攻具有牵动力、支撑力和辐射力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力求引进一批战略定位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重大龙头项目,力争5年内引进10个总投资超50亿元、3个总投资超100亿元重特大产业项目,实现项目招引历史性突破。
    二是提速重大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抓投入、抓进度、抓质量,一着不让确保项目建设速度,努力实现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达产。对于在建项目,要倒排工期,加快进度。对于进展缓慢项目,要逐一研究、挂牌督办,倒逼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对于拟开工项目,要尽快做好衔接,对项目立项、规划、用地、环保、报建等全流程开展跨前服务,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争取早开工、快推进。计划未来5年累计新开工超亿元产业项目超90个,累计竣工超亿元产业项目超60个。
    三是构建招商协同机制。聚焦开发区四大新兴产业方向,组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一代光电显示等四支专业招商团队,并同步组建一支专业化投资团队和一支专业化服务团队,构建职责明晰、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招商工作机制。制定全新的招商考评体系,突出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在优胜劣汰中提升招商团队实操能力和工作水平。加快“市场化运作”改革模式,探索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建立拉开绩效考核差距、打破“平均主义”的市场化薪酬制度。
    强主体:着眼培优扶强,在亩均产出提升上奋勇争先。
    一是推动骨干企业提档升级。全面梳理315家规上企业,给予招商引资同等的政策资源精准支持重点骨干企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大力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传统企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争“十四五”末,累计实施技改项目不少于300个,技改投入不少于150亿元。鼓励企业以兼并重组推动裂变扩张,以配套延伸增强竞争优势,以靠大靠强促进战略整合,以自主创新抢占市场先机,培育一批知名企业、知名产业、知名品牌。
    二是加大企业上市支持力度。加强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着力推进20余家上市后备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重点推进德力佳、鑫宏业、高德电子、全盛安仁、卓和药业主板上市,国宏工具、中科微至、吉兴汽车部件冲刺科创板。力争5年内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3家以上,重点培育拟上市企业10家以上,动态保持上市后备企业库企业50家以上,逐步形成资本市场“开发区板块”,实现境内外上市企业数量倍增。
    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加大对闲置用地、低效用地的整治力度,特别是对22个村级工业园,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扎实开展“地毯式、拉网式”全覆盖的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整治小散乱污、僵尸企业、物流园区以及用而不足、多供少建问题,加大对闲置用地、低效用地的整治力度;深化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依法依规完善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倒逼低端低效企业退出。
    重创新:坚持科技引领,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奋勇争先。
    一是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发挥政策扶持引导作用,实施高企总量倍增计划,分层次、阶梯式培育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打造创新企业矩阵。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策红利,引导企业实施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一批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力争未来5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500家以上;高新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达65%,并保持全区一半以上份额;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5%。
    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用足用好省市区各类人才政策,加快集聚一批契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顶尖人才和领军团队,切实解决高端人才的居住、医疗、子女教育、商品房购置等实际问题;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型显示等新兴产业领域,引进一批“高精尖缺”团队,培养一批适应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力争未来5年,新增培育省级以上重点人才计划对象20名,新增培育“太湖人才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80个、“锡山英才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120个,持续领跑全区。
    三是加强平台载体引育。坚持数量规模、质量层次并举,政府投入、社会投资并重,硬件设施、软件配套并建,高标准、快节奏推进科创载体建设,计划未来5年新增85万平方米科创载体。挥江苏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湖南大学无锡半导体先进制造研究院示范作用,紧密对接上海理工大学无锡智能康复工程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无锡绿色动力技术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力争尽快签约落户。持续推进北京离岸加速器、深圳离岸孵化器、上海离岸创新中心建设运行,探索谋划在广州、西安、成都布局创新飞地,构建离岸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新平台。
    四是加快专业园区建设。坚持“六个一”协同发力,紧扣园区产业定位,组建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团队,建立从产业规划、招商引资到运营管理一体化园区发展机制,实现园区全产业链集群集聚协同发展。提速推进中欧智能装备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一期启动区建设,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和光电显示产业园的规划布局。力争“十四五”末,建成一批定位鲜明、配套完善、功能完备、产业集聚的特色专业园区。
    拓空间:保障发展要素,在积蓄发展后劲上奋勇争先。
    一是全力拓展资源空间。结合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做好开发区空间发展、功能定位、用地布局等规划研究。加快对内挖潜优化,大力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征收和增减挂钩复垦,全域实施低效空间提升专项行动,力争“十四五”末,腾出1000亩产业发展的土地空间,盘活1000亩供而未用的闲置土地,整治1000亩拿地出租的“房东”企业。加大对上争取,力争更多项目进入省、市重点项目“盘子”,使用省、市统筹指标,并在成本可控、财力允许的前提下,重点储备500亩产业地块1块、200亩地块3块,为承接50亿元项目和100亿元项目做准备。
    二是提速园区二次开发。学习借鉴深圳城市更新政策措施,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用地、低效用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二次开发和“腾笼换鸟”,探索推进开发区二次开发新套路。全力将乡博馆东区域打造成开发区城市更新的先导示范区,同步启动凤威路两侧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和控规动态更新,重点推进云林棚户区改造、春雷幼儿园、锡山第二实验小学建设,高标准完成云林滨水公园、云林城市客厅建设项目,加快云林片区二次更新步伐,树立园区二次开发示范标杆。
    三是启动宛山湖科技城开发。持续推进宛山湖科技城发展战略规划修编,精准匹配产业策划和城乡规划,加快储备首批可签约的重大项目。加快谋划综合交通、公建配套、环境工程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加快布局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5G网络、物联网、智能设备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大成路快速化改造和核心区科创载体方案设计,启动宛山湖学校方案设计和核心区碧道系统研究,打造太湖湾科创带东起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