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现状
2019年5月无锡惠山经济开发区经省发改委发文列为第三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并于2020年3月双创基地真抓实干受到省政府督查激励通报表扬。开发区计划以双创示范基地的提档升级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人才集聚、载体平台提质、创新支撑体系强化、科技金融强基、双创环境提升五大计划将从各个层面助推开发区双创基地争创国家级。
从产业基础层面,开发区以科技研发型产业为引领,倾力打造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优势产业,同时紧扣“互联网+”工业制造,积极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应用,累计认定国家智能制造项目基地1个、省级智能车间10个、市级智能车间17个,成功创建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全力推动惠山经开智能制造集聚区的形成。
从人才集聚层面,以“建设人才特区、 打造东方硅谷”为目标,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开发区已累计吸引硕士及以上学历4000余人,留学归国创业人员450余人,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创新创业团队100多个,集聚新兴产业项目900多个,在孵企业500多家,百余家孵化成功的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万元。
从创新驱动层面,一方面,引导企业主动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区拥有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6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13.36亿元,同比增长60%,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投入的占比提升至80%。另一方面,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截止2020年末,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87家,市“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三类企业数量达183家。
从科技金融层面,综合运用股权投入、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以及后补助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开发区区财政设立总额5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继续对“首投、首贷、首担、首保、首购”行为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偿。
二、提升路径
1、科技赋能,全面建成双创高端资源汇集地
(1)着力构建以重大创新平台为引领的优质资源引进转化机制。一是建好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创新平台。对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加快推动新能源国创中心华东分中心、智能制造国创中心华东分中心、新型二维新材料研发平台等一批面向未来,集成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的重大创新平台。二是完善高端要素资源对接机制。充分利用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部省合作计划”,加快对接政策资源、高端要素资源,争取建立部省重大创新平台、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推动主导产业技术创新、培育细分产业领军型企业等高端发展要素集聚与利用上取得新突破、切实为开发区的发展抢占更多的制高点。
(2)着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学技术支撑机制。支持骨干企业吸纳上下游配套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基地与联盟,加大与大院大所、央企名企的合作力度。推进研究院增效提质,引导企业自建或联合域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产业技术俺就愿等研发机构,争取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研发机构上有突破。
(3)着力构建一流领先的产业链公共服务支撑机制。围绕营造优异双创生态环境,按照“聚焦产业、整合资源、强化功能、创新引领、支撑发展”的原则,深入推进科技企业孵化、产业技术公共研发、区域检验检测服务、人才培训、产品展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需求对接、创客交流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金融赋能,全面构建企业突破发展交换器
(1)构建金融集聚生态。依托信息港国际金融中心、荷塘苑金融集聚区两大专业载体,以“完善科技金融工具体系、深化实体企业投融资服务”为重点,发挥财政引导,大幅吸纳社会资本从而构建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的高校对接机制。全力保障高端人才、高新技术创业项目孵化培育、中试加速,持续深化金融赋能产业升级与发展,助推有潜力的企业股改、上市,走出富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金融”新业态。
(2)完善配套服务赋能。继续完善集创业投资、融资担保、科技贷款、资产投资运营等针对性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并辅以融资路演、上市服务、战略咨询等相关配套,通过有效组合投担联动、投贷联动,实际解决企业用钱难题。形成长效的跟踪服务机制与开发区内企业紧密互动,依据对开发区内企业发展规律及产业结构的深刻理解,为开发区产业发展、企业培育奠定基础。
3、数字赋能,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链条高级度
(1)政府职能数字化转型。坚持和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服务机制,加快网格网络“双网”融合,做大做强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和大数据智能化处理中心,打造新时代智能化治理“惠开样板”。完善企业的综合服务体系,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推动产业大数据共建共享,扎实推进立体化、信息化企业服务和监管体系。以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形成企业政策兑现、沟通交流、技术合作等多层次多能级的营商服务中心,以大数据智控中心为核心,形成产业导航、数据经济等多位面、多基点的产业促进中心。
(2)工业基础数字化提升。深度布局智能制造“点+线+面”关键工艺技术,将开发区工业企业系统接入“开发区工业云平台”,借助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推动工业软件、信息、流程等无形要素集聚,促进新兴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驱动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在国内率先探索以知识化、质量型数字孪生为特色的工业转型,推动对产业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进行整体技术升级换代,打造柔性生产链,推动企业实行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改造。
4、协作赋能,全面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城市圈
(1)加速集聚高精尖缺人才。设立中美惠山离岸创新创业平台、中德国际科技创新离岸孵化器、格拉斯哥离岸孵化器、瀚海国际创新港、PNP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等8家离岸平台,拓展招才引智空间,增强招才引智声势。积极推动产、才、城同步打造,启动建设国际人才社区,配套建设人才公园、国际学校,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完善产业、政策、平台、服务“四位一体”人才生态圈,真正让各类人才生活舒心、工作安心、创业专心。
(2)加速集聚重大产业项目。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无锡发展“三大经济”等战略机遇,瞄准智能芯片、智能网联汽车、生命科学等科技企业加大招引力度,导入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细分领域的龙头型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加大成熟企业的搬迁招引力度,吸引高端产业、人才、资本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