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的若干思考

    2020-07-20 18:20
    企业家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国强。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是到本世纪中叶如期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如何紧紧围绕区域改革发展大局,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以更加开明开放的心态理念、更加利于创新的政策机制、更加健康和谐的环境氛围,着眼提升素质、激发活力,加快建设具有专业化、市场化、职业化、国际化特点的企业家队伍,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一、培育优秀企业家对于区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家作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锡山正处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能否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实现赶超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拥有一支政治坚定、善于驾驭现代企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一、培育优秀企业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新时代是崇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相当数量和规模的现代化企业来支撑。当前,锡山发展面临着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要实现新旧动能顺利转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企业家是中坚力量、是“关键少数”、是重要支撑。培育优秀企业家,通过为各个层次企业家提供精准高效的“一揽子”培养措施,有利于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增强企业家信心,促进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和创造才华充分施展,成长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为锡山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二、培育优秀企业家,是赢得发展先机的有效途径。市场经济条件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企业家是对营商环境最敏感的群体,可以说,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个地区的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当前,牢固树立“产业强区,企业家老大”理念,加快构建阳光灿烂、水草丰美、适宜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广泛共识。培育优秀企业家,选拔培养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有利于树立良好导向,发挥示范效应,形成重商、亲商、悦商的良好环境,吸引带动更多的优秀企业家来津创新创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企业来津投产发展,让锡山真正成为企业家的向往之地和成就梦想的舞台。
    三、培育优秀企业家,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举措。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没有企业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首先,社会和谐从根本上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有把经济发展搞上去,社会和谐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在这方面企业家的贡献不言而喻。其次,就业是民生之本。企业是多数社会成员的创业平台和安身立命之所在,加快企业发展是扩大就业的治本之策,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和谐的重要保证,在这方面企业家的作用十分突出。再次,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要对相关利益主体承担责任,特别是在诚信经营、安全生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在这方面企业家的示范带动非常重要。
    二、当前锡山企业家队伍建设现状
    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历来是锡山的优良传统,通过政治上扩大参与、思想上加强引导、业务上组织培训、财力上加大支持、政策上鼓励成长,我区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周海江等一批优秀本土企业家,他们有着敢为人先的创业创新精神,抱有发展自己、回馈社会的坦荡胸怀,为我区各个时期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1.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我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成效,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截至目前,全区现有各类企业近万余家,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加速器和增长极。从产业分布看,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壮大,规模经济优势日益突出;以现代商贸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新的产业优势正在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加快,初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2.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四千四万”精神充分体现了我区企业家的精神风貌,他们在具有务实、苦干、勤奋、踏实工作作风的同时,大多个性内敛,行事低调,不事张扬。这些众多的企业经营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淀和市场经济的考验,相当部分已从当年的“泥腿子”和“草木才子”逐步脱胎换骨,成为知识型、实力型、走向国际的现代企业家。企业经营者队伍素质正在由管理型向知识型转化,在他们当中,拥有高学历、高职称已比比皆是。
    3.经营模式不断优化。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区企业家不乏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纷纷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经营思路上,形成了生产型、经营管理型和知识型三种经营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的拓展、实践的探索和眼界的开阔,经营管理模式正慢慢由生产型向管理水平更高的经营管理型和知识型嬗变。随着红豆、晶石、华能、开普、阿科力一批新生代企业经营者的迅速崛起,知识型正日益成为我区企业经营者的主流。
    4.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企业家队伍建设成效,不仅反映在经济层面,更突出反映在社会层面。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家日益担当起富民的重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截至去年年末,我区各类企业共计吸纳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的71%左右,已经成为就业的主要出路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保障水平的主要渠道。一些发展起来的企业家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目前我区规模以上企业经营者中,有担任市人大政协代表,有担任区人大政协代表,这批企业家广泛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福利事业和文化事业建设,如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兴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社会影响日渐增强,为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锡山经济发展不可缺乏的重要支撑力量。
    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锡山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批企业迅速成长崛起,一批素质型企业家逐步显现。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锡山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状况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与加快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五个“缺”。
    一是缺规模影响。从规模上看,贮备总量不足。近年来,我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总量虽然增长较快,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层次上看,综合素质偏低。高素质人才和优秀领军人物不多,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然较突出,绝大多数企业在产业分布上还属于传统产业的企业,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比较少,人才积聚的功能相对较弱,真正能称得上企业家的并不多,后备人才更加缺乏。从影响上看,缺乏代表性。在国家各系统、行业的“民营企业500强”等一些项目的评比中,上榜的锡山企业寥寥无几,在全国、全省知名能够代表锡山形象和品牌的企业家更是凤毛麟角。
    二是缺战略思维。一是管理方式粗放,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我区不少企业是在转轨时期靠政策机遇和家族成员艰辛拼搏发展成长起来的,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形式上虽然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但仍然带有浓厚的家族式经营管理烙印,没有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创业前期,家族制管理具有成本低、效能高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经营条件变化和企业规模扩大后就暴露出明显弊端,成为制约企业成长的巨大“瓶颈”。二是经营理念落后,难以做大做强企业。与以往相比,企业家文化素质等虽然有所提高,但综合素质仍不容乐观,尤其是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善于捕捉市场机遇、能够凝聚各方人才的高素质企业家还不多。经营者普遍存在着重企业事务、轻发展战略,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规划的现象,具备战略发展眼光的企业家比较少。能够引领未来锡山产业发展,在我区销售排名前50的企业中,外来和引进企业占了绝大部分,本土企业还较为少见。
    三是缺创新精神。一是开拓能力不强。受传统体制和地方文化影响,锡山企业家做事讲求稳妥,不轻易转产转向谋求“二次”发展,小富即安和守摊型的思想还是占据了主导地位,具备强烈进取开拓意识和战备发展眼光的企业家相对较少。二是品牌意识比较淡薄。一些企业家缺乏依靠科技进步和培育自主产权带动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识,在新产品研发上追求“短平快”,导致企业科技含量偏低、市场竞争力偏弱、高附加值产品偏少。部分企业家总认为创牌是大企业的事,没有树品牌和做“百年企业”的主观要求,从而在产业链中沦为默默无闻的配套生产企业,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不多。如锡山的本土电动车厂家,虽然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近百家的企业数量,但有影响的品牌和企业却屈指可数。
    四是缺培养机制。一方面,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不少干部群众认为现在企业反正是私人的,培养企业家队伍不是党委政府的责任。因此,我区企业家大部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自我锤炼、自我成长的,基本上依赖于自然成长方式。不少机关干部把服务“企业”与服务“企业家”等同混淆。今年,我们深入推进“服务企业年”活动,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更多的还是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对企业家本身发展相关问题关注度并不高。另一方面,培养机制有待完善。政府虽然意识到了企业家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工作中仍疏于管理和培养,对企业家培养的目标要求、政策措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培训体系、服务体系,均滞后于企业家队伍建设发展的内在需要,尚未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的工作机制。
    三、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的若干思考
    锡山能不能实现赶超跨越发展,关键看锡山企业家能不能快速崛起。企业家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凭旦夕之功,必须着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企业家队伍茁壮成长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必须建立健全一套推动企业家素质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
    1.创新思路,科学规划企业家建设机制。一是强化认识。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牢固树立“抓企业家队伍就是抓经济建设”意识,把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与服务企业发展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持之以恒地把企业家队伍建设纳入党管人才的工作范围,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工作重点、主要措施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企业家教育、培养、使用、引进、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体系框架。二是突出重点。对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经营者情况进行统计梳理,建立企业家人才培养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两类培育对象:全区销售排名前50位的规模企业经营者和50位40周岁以下新生代企业经营者。实行区领导挂钩结对制度,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树立一批能代表锡山企业形象的领军人物。三是完善机制。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借鉴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联席会议制度的成功经验,建立企业家服务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切实帮助企业家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投入机制,设立企业家建设基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尽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健全责任机制,修订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将企业家培育列入年度考核计划,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培训,全面提升企业家素质能力。一是科学制定规划。积极学习借鉴浙江“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杭州“356培训工程”等先进经验做法,高起点、高标准制订企业家人才培训规划,根据企业家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重点在思想建设、法律法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现代资本运行等方面加强培训。二是实施分类指导。对规模较大的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企业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塑造、资本经营、国际化运作等为主要内容,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对已具备一定规模的中等企业,以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为主要内容,使企业逐步进入规范化、国际化轨道;对小规模、小型企业,以提高企业运行规范化程序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为主要内容,加快企业发展步伐。三是完善培训体系。形成以著名高校为依托,以市、区两级党校为基础,以企业家协会等社会教育资源为补充的三级教育培训体系,让企业家自主选择接受教育培训。四是创新培训形式。委托高校、党校对企业家进行中、短期培训,扩大MBA和EMBA教育范围,强化“充电式”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到先进地区、著名企业交流、学习、考察,搞好“借脑”方式培训;充分发挥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功能,有针对性地举办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企业家论坛,注重“联谊式”培训,通过不断创新培养方式,不断加快培育进程。
    3.注重引导,有效激发企业家内生动力。一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财会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自觉实现家族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互补,加快“二次创业”步伐,促使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加快创新发展思路。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思路,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从单纯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品牌经营、信誉经营转变,从国内发展向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变。引导企业家创新管理理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努力锻造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品牌、企业信誉,开“百年老店”、创“百年企业”。三是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着力引导和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大力引导、支持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加大对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和荣获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的配套奖励力度,促进全区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4.优化环境,大力促进企业家创新创业。一是加强典型宣传。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先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优秀企业家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新锡山功勋奖”等评比表彰活动的示范导向作用,加大对优秀企业家的表彰奖励力度,营造发展氛围,扩大轰动效应,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支持创业、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二是注重关心激励。在政治上关怀,积极吸收符合条件的优秀企业家入党,不断扩大党员队伍;对照条件积极推荐参加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举,全力支持企业家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对于出台关于全区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意见和决定,事先听取企业家的意见,让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受尊重。在生活上关心,千方百计为企业家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每年定期组织企业家进行健康检查,对外来企业家在家属随迁、子女入托入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一定照顾,让企业家受到尊重、感受温暖,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地位”。三是优化外部环境。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强化执法监督和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加强行业组织建设,规范各类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促进各类企业公平竞争,营造有利于企业家脱颖而出的环境氛围。
    5.完善监督,努力塑造企业家良好形象。一是加强监督约束。建立健全企业党、团、工会组织,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强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对企业家的监督,建立企业年度审计制度,规范企业家经营管理行为。二是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企业家综合评价体系,对企业家的思想政治素质、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企业发展与经营状况、个人修养及公众形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建立信用等级档案,作为融资担保、政治安排和评优表彰的重要依据。三是强化社会责任。通过政策引导、执法监督、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家在发展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努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关心并参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