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年度排名50强全球首发

    2020-09-07 17:27
    在创新驱动新时代,城市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引领作用。《“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就是为城市引领时代量身定制的参考要件。受指数报告联合研究团队委托,即日起将独家发布指数报告系列指数排名,开篇重磅发布“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年度排名50强。
    《“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是由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施琴芬博士牵头,协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张秋菊团队、清华大学陈劲团队、南京审计大学于娱团队、南京邮电大学朱卫未团队、江苏科技大学吴洁团队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田杰棠、新华社中国财富研究院张庆源等近百人历时三年,经过几十次论证,近百次的数据测试而形成的联合研究成果。
    在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不断孕育形成,主体间通过资源要素流动等形成生态链、生态圈和价值网络,协同推进着创新的涌现,过程中不断与环境进行“应答”互动,从环境中汲取“营养”,在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了环境的一部分。由是,创新主体、创新协同、创新环境,成为测度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三个主要方面。测度城市创新生态系统,需要从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多方面展开,进而形成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指数。
    根据课题组测算,以创新生态指数前20强城市的区域、梯度、位差与维度进行如下分析:
    一、区域分析:城市20强中粤苏浙三省分享8席,显示了非同寻常的区域实力
    创新生态指数前20强城市呈现明显的区域聚集效应。创新生态指数排名前20强的城市中,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入围的城市较多,占8席。其中广东省和江苏省尤其突出,均占3席,浙江省名列第二,占榜2席。福建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辽宁省、山东省、陕西省、四川省各有1个城市入选。四大直辖市均进入前20强。其中,苏州市作为一个地级市可以入榜第四,与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而东莞和无锡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也积累了良好的基础。
    二、梯度分析:北上深三城高居第一梯队,苏州广州未来相当一段时期仍将是“追赶者”
    根据创新生态指数标准得分可见,前20强城市可分为4个组。北京市、上海市和深圳市3个城市属于第一组,北京市得分最高,在得分上北京市和上海市与排名第三的深圳市差距较大。苏州市、广州市2个城市属于第二组。杭州市、南京市、成都市、天津市、重庆市、武汉市6个城市位于第三组,第三组与第二组的得分差异相对于第二组与第一组的差异变小。西安市、东莞市、青岛市、长沙市、大连市、无锡市、郑州市、宁波市和厦门市9个城市属于第四组,各城市之间比较差异较小。北京市、上海市和深圳市大幅领先其他城市,在城市创新生态建设路径上值得借鉴。
    三、位差分析:创新生态指数与GDP总量并非“同一频道”,苏州南京表现突出
    城市创新生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但也有部分城市GDP排名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排名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成都市、武汉市、青岛市、长沙市和郑州市9个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排名与城市GDP发展水平基本一致。苏州市、南京市、杭州市、西安市、东莞市、大连市和厦门市7个城市的创新生态指数排名明显高于GDP排名,两者位差较大,其中厦门市位差最大,其创新生态指数排名与GDP排名位差达到26位。上述现象表明城市创新生态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排名位差较大的城市在创新生态建设的发展路径值得重点关注。
    四、维度分析:创新发展各有“门道”,选准“自己的赛道”才是“王道”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中的许多城市位列创新生态指数前20强。良好的创新生态为这些地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通过创新生态指数的7个二级指标维度,可以看出不同城市在二级指标维度上拥有各自的优势。北京市和上海市在创新生活环境维度的表现与其他6个二级指标维度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北京市和上海市分别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存在较为典型的“大城市病”,如人口拥挤、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张等“症状”。深圳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成立四十周年来,在创新生态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创新主体结构、创新主体投入、创新主体产出、创新投资环境、创新生活环境五个维度均位列全国前三,但创新协同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建设。其他城市在七个不同维度发展各有所长,创新生态建设存在不均衡现象,在各二级指标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东莞市在创新生活环境排名第一,但创新投资环境表现一般。各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的基础优势,弥补短板,以提升整个城市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