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江苏全面“拥抱大海”

    2020-08-18 14:16
    不久前,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南通调研沿海发展时强调,江苏沿海发展潜力巨大,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系统谋划沿海地区发展,把握发展规律、科学制定规划、统筹协调推进,把江苏沿海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示范。连日来,记者到连云港、盐城和南通沿海地区实地探访,感受到各地“拥抱大海”发展信心十足,激情满怀,洋溢着活力。
    提升能级,匹配产能
    江苏沿海海岸线总长1090公里。“沿海发展,关键在港,牵涉到沿海各港区水域与陆域空间承载能力、码头能力与企业产能匹配度。”省社科院研究员蒋昭乙认为,从江苏沿海规划港口岸线可利用的空间来看,总体上能满足钢铁、石化、煤电和LNG等产业转移升级的需要。
    目前,江苏沿海地区石化产业主要集中于连云港徐圩港区。全省原油加工量约4770万吨,其中沿江地区加工量约3700万吨。省交通运输厅提供数据显示,全省化工行业转型升级优化布局后初步推算,沿江地区约20%产能将转移至沿海地区;并且沿海地区已入驻石化企业产能提升,将新增原油加工量约1800万吨。
    钢铁行业沿江沿海协调发展新格局也正在形成。目前,江苏沿海地区钢铁产能达3300万吨,预计到2025年,全省钢铁行业沿江、沿海钢铁冶炼产能比例关系由目前的7:3优化调整为5:5。经测算,届时,江苏沿海地区新增钢铁产能约达4500万吨以上,全省沿海地区钢铁产能将达7800万吨。
    临海的盐城滨海被认为将成为沿海一颗耀眼新星。总投资超千亿元的宝武2000万吨“绿色、智慧、精品”钢生产基地落地滨海后,将打造成全球最先进的完全新建的钢铁行业智慧型未来钢厂。记者在滨海时注意到,地方相关部门满怀激情推动项目落地准备工作。盐城市交通运输局有关人员介绍,滨海港区5万吨级航道已建成,目前,正开展现有航道增深拓宽至10万吨级、15万吨级航道系统研究工作,并分布推进实施,以保障宝武精品钢项目落户滨海港区的运输需求。同时根据未来精品钢基地和临港产业的发展,正加快滨海港区疏港铁路谋划。“对于宝武精品钢项目一期1200万吨产能的运输需求,规划港口码头可完全承载。”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中心工作人员表示,面向未来,滨海港区进港航道及后方集疏运条件无法满足2000万吨级宝武精品钢基地的发展需要。下一步将依据临港产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滨海港区进港航道的建设规模和后方集疏运体系。
    通州湾新出海口,已成为南通打造新增长极的主战场。根据规划,“大通州湾”正构建“前港后厂”格局,以“一个港口作业区+一个临港开发园区”模式,统筹各片区整体联动、错位发展,打造LNG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港口物流等高端绿色临港产业基地。据统计,“大通州湾”今年开工、签约、拟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达71个,总投资超4500亿元。南通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海作业区依托招商局集团高端海工装备及豪华邮轮制造基地,将打造千亿级邮轮产业集群。投资500亿元的中天绿色精品钢基地一期项目、投资450亿元的金光纸业项目、投资200亿元的桐昆聚酯一体化项目等落户“大通州湾”,均对港口运输提出迫切需求。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片区“2+2”码头今年6月开工建设,8月以来,连日高温,施工现场大型机械一直在忙碌作业。目前,中天钢铁配套码头工程基本完成前期工作,8月底前将开工建设。
    畅通通道,扩大开放
    记者了解到,当前,全省8个亿吨大港中7个在沿江,沿江船厂造船完工量占全省的90%以上。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很突出,在我国东部沿海发展中仍是一块“洼地”,人均GDP不到全省的75%。
    江苏沿海可分为三个海域,分别为海州湾海域自苏鲁交界至灌河口,废黄河三角洲海域自灌河口至射阳河口,辐射沙脊群海域自射阳河口至启东江海交界,海岸线长,地貌特征不同,发展前景广阔。
    “上世纪90年代江苏就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现在,钢铁、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的集聚,未来沿海地区将成为江苏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令人期待。”蒋昭乙表示,从产业结构特征来看,目前浙江、广东沿海地区主体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服务业成为地方主导产业,江苏沿海目前仍然呈现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特征,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动能总体不足。随着海洋科技的不断突破,海洋新兴产业迅猛增长,海洋经济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海洋经济本质是开放经济。”省交通运输厅相关人士表示,从“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来看,江苏沿海区位特殊,下一步,要充分利用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创新资源整合,构建功能清晰、分工明确的区域性海洋现代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
    沿海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走港产城融合发展路,建立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统筹港口、城市、产业规划建设,要引导人口向沿海城镇产业带集聚。专家表示,当务之急以及一段时期内,需加快大通道、大港口、大枢纽、大网络建设,加速补齐交通运输短板,快速构建海陆空立体国际运输大通道,更好联系全省乃至长三角腹地,扩大向东开放的优势,让要素流通在所有渠道畅通。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