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千方百计为外贸育新机

    2020-09-14 17:02
    面对疫情给外贸发展带来的严重冲击,各省区市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千方百计稳外贸,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和做法。
    记者了解到,各地高度重视稳外贸工作,形成了稳外贸的机制。四川、河北、重庆、天津等地均由省市主要领导亲自抓稳外贸工作,或深入企业调研解决实际困难。浙江组建了多个工作专班,省长每月召开一次专班会议,分管省长每半月召开一次专班例会,并且实施经济运行月度综合评价指数(MEI指数)“赛马”机制,按照“季目标、月评比、专班干、重激励、争高分”要求形成稳外贸的比学赶超氛围;广西商务厅成立了稳外贸工作专班、贯彻“国十条”工作专班等机制。
    各地积极落实稳外贸政策并出台了大量配套政策措施。今年以来,浙江在稳外贸方面出台了“10条”、新“12条”两轮省级超常规政策;安徽制定出台“外贸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15条、“稳外贸”11条等举措;福建及时出台“两稳一促”26条和28条稳外贸等措施;广东出台了贯彻落实稳外贸20条,并形成了25项重点工作清单。
    针对各地外贸企业存在的订单不足、物流不畅、融资困难、产业链供应链不稳等较为突出的问题,中央及时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各地在狠抓政策落实的同时敢于创新,主动作为。
    在线下参展受阻的情况下,各地通过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新动能,线上线下相结合开拓市场,促进企业抓订单。江西打响了“外贸订单保卫战”,建立数字外贸服务平台,举办首场江西出口商品网上交易会(印度站),组织外贸企业通过广交会、华交会等展会线上拿单,超过60%的外贸订单从线上纷至沓来;湖北建立了“楚贸展”外贸数字化平台,精心筹备10多场“荆楚云展”活动,并且安排9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抢抓订单;陕西通过欧美工商会“外贸眼”与境外客商在线上开展一对一精准对接和国别专场对接;河北、贵州、江西等地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作用,积极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积极打造跨境电商发展生态圈。
    除了积极抢抓海外订单,各地也通过积极推动出口产品转内销帮助外贸企业获取订单。比如,宁波通过天猫、抖音、拼多多等平台累计举办30余场次的外贸转内销对接会、直播带货活动;重庆和陕西等地则通过“外贸优品汇,扮靓步行街”活动积极推动出口产品转内销。
    面对物流和通关问题,各地加快优化营商环境,畅通物流,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为企业开辟了出口“绿色通道”。河南建立了重点“三外”企业白名单、“服务官”和“外企服务日”等多项制度,大幅压缩整体通关和出口退税的时间,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在海空运输受阻情况下,各地积极发挥中欧班列作用,贵州等地调降班列费用,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企业面临的难题,受疫情影响,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对此,各地积极探索外贸企业融资新模式。贸易贷款在各地迅速普及,湖北、贵州、陕西、黑龙江、山东以及宁波、大连等地分别推出楚贸贷、黔贸贷、秦贸贷、龙贸贷、鲁贸贷以及甬贸贷、连贸贷等,江苏则实施了苏贸贷升级版。此外,贵州等地通过“政府+信保+担保+银行+企业”风险共担的方式设立代偿补偿资金池,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向无抵押的外贸企业快速发放低息贷款;四川试行金融顾问制,开展金融服务“启明星计划”“春融行动”等系列工作,及时为外贸企业纾困。
    此外,在出台重点措施的同时,各地均努力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对外贸企业的跟踪帮扶。安徽扎实开展外贸“千企帮扶”工作,拉网式开展外贸跟踪摸排,对全省外贸骨干龙头企业进行常态化跟踪帮扶,及时帮助外贸企业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加强各类培训,提升企业市场开拓和风险处置能力。重庆则实现了贸易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网上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