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园区动态

    苏州市以质量创新联合体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8-16

    集群,是创新发展的最佳形态;创新,是质量提升的第一动力。

    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在全国率先启动“质量赋能伙伴计划”,首创提出引导组建一批功能强、链条全、机制活、绩效优的质量创新联合体。质量创新联合体以苏州重点产业为依托,由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质量基础设施机构等多元实体以及行业专家、质量专家组成,力求协同推进行业质量调查、质量比对、质量攻关、质量资源共享。

    经过两年的发展,各创新联合体成员之间逐渐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做到需求与供给相互牵引、协同进化,前端与后端无缝衔接,体系化持续性的创新力量逐步形成。

    前瞻规划,制定质量共性技术发展“路线图”

    制定产业领域质量共性技术发展路线图,是开展质量创新联合体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以光电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为例,作为苏州市首个启动建设的质量创新联合体,由苏州市光电产业商会发起建立,联合体成员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等在内的近50位专家,国家平板显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苏州)、国家通信光电缆质检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13个专业技术机构以及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亨通光电”)、通鼎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重点企业自发组成,为光电产业560余家企业提供共享资源,解决领域质量共性技术问题。

    在我国四大“电缆之乡”之一的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已形成通信光缆、电力电缆、智能制造装备电缆、特种线缆等全齐门类的线增产品。光电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集聚全产业优势,制定《苏州市光电产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未来5年在超高压电力电缆、海洋光电缆、高端特种光电缆、高温超导电缆、更高带宽数据电缆、气体中缘电缆等重点产品领域的发展规划和发展路径。

    作为冶金联合体发起单位,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前瞻规划,制定质量共性技术发展“路线图”。“有了冶金质量创新联合体整体行业技术发展规划,我们企业也更加明确了自身的技术发展路径。”公司相关负责人张华珍说,公司正按照产业领域质量共性技术发展路线图确定的重点技术领域,积极申报科技和产业领域组织的重大专项。

    突破瓶颈,蓄力攻关质量共性“卡脖子”难题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质量创新联合体联合进行共性质量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重要方式。

    亨通光电充分利用质量创新联合体资源,聚焦光纤通信、海洋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通过产学研融合协作,与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项目,以建设创新联合体的方式推动前沿技术的开发和产业链的发展,实现关键技术及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坚定了质量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持续拼搏的信心,也让更多创新主体看到了这一模式的高效。

    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工业工程系主任何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潘尔顺等专家学者到亨通光电调研时,对企业在质量创新联合体的帮助下取得的各项成果给予高度肯定。“有强大的智库团队指导,我们有信心取得更多突破。”亨通光电质量总监沈小红说。

    在光电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的推动下,邬贺铨院士工作站在位于苏州的通鼎集团有限公司建立。“这给企业创新发展,突破‘卡脖子’难题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肖仁贵说,院士团队与公司研发人员紧密合作,积极研发出适用于5G等新场景的新产品,产品和服务质量得到巨大提升。

    此外,苏州市质量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遴选出近200件高价值专利,放入专利池中,根据联盟专利共享制度和机制,对内由联盟内企业交叉共享使用,对外采取市场化模式有偿授权使用,形成“抱团质量创新”模式,推动全产业技术革新。

    共享资源,龙头企业引领“全链条”质量提升

    除了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质量创新联合体也在探索上下游企业共享资源、联合提升的新路径。苏州在全国首创开展的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工作,在质量创新联合体的推动下,形成了上下共进的局面。

    超大线能量焊接船板用钢的生产,是船舶制造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上下游企业研发的超大线能量焊接船板EH40-W700,能够极大提升焊接线能量,可提高焊接效率10倍以上,缩短船厂建船工期20%以上,节省填充焊接材料50%以上,提升了上下游企业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等高端制造能力。

    自成立以来,通鼎集团有限公司一直以高标准把控产品质量,在自身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该公司加入光电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积极推动产业链质量协同发展,帮助产业链上游加强质量基础建设,稳定材料质量,为确保产品质量奠定基础。

    (中国质量报)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