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三新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涌现,促进处于萌芽阶段的新经济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正在经历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期、攻坚期,以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为核心,以数据为资源的“三新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共享经济、“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相结合的产业形态也在形成,在拉动经济增长、创造诸多就业岗位的同时,更是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
一、“三新经济”的基本内涵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三新经济”的概念。“三新经济”是有别于传统经济划分模式的一种全新分类模式,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集合,是针对城市经济核心区域发展聚集下经济运行态势和发展模式的新阐释和新说明,是指利用最少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城市高聚集、高附加值的资源优势,以最为集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和配套资源来发展高产能经济的统称,其核心竞争力是科学发展,是人,是管理。“三新经济”虽然目前仍然是一个成长性的概念,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越来越被重视。
二、“三新经济”发展现状
(一)国内情况
据统计局消息,经核算,2020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6.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3%,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增速为9.3%,较同期GDP现价增速高1.5个百分点。截至目前,“三新经济”增加值在国内GDP中的占比已连续三年走高。
(二)省内情况
“三新经济”已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未来经济”,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格外抢眼:论规模,2020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4万亿元,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9.4%、18.8%和23.4%。传统产业领域在被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三新经济”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再出发注入了新的动能。
(三)天宁区情况
1. 总体情况
近年来,天宁区聚焦调结构、强产业,以“三新经济”为引擎,抓牢重大项目、建好空间载体,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检验检测认证、智能驾驶等新兴产业,全力打造现代都市经济示范区。工业互联网国家级“一平台两基地”正式落户,航天科工常州工业互联网研发中心列入省重点项目;SGS、爱回收、坛墨质检等检验检测认证企业持续做强,产业年纳税销售达28亿元,同比增长12.4%;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驾驶、互联网+新经济等蓬勃发展,车联天下、智谷机电等一批优质企业快速成长,销售收入、利润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多家园区和企业获评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企业),我区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新经济”发展格局。今后两年,天宁将新增超300万平方米的“三新经济”载体,预计新落地企业超百家。
2. 主要产业园区情况
(1)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工业互联网产业园(云制造先导中心)位于天宁经济开发区,用地78.7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是天宁区与航天科工集团共同打造的云制造先导中心。先导中心旨在培育工业互联大数据、应用平台等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围绕行业互联网平台企业、APP提供商企业、解决方案企业、基础设施企业、平台运营商及线上线下服务商等六大类生态企业,形成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通过试点和示范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氛围提升。按照“一横多纵”发展模式,天宁区以航天云网数据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为龙头,先后吸引天正工业、巨细科技、迈迪信息、辉途物联、车联天下等企业落户天宁。2020年,全区集聚工业互联网生态企业累计81家,包含行业平台、工业软件、解决方案、信息咨询等线上线下服务商,以及5G、标识解析等新兴产业方向,累计开票销售33.8亿元,税收4086万元。2020年,天宁区将以园区为依托力争新招引生态链企业超30家。
(2)智能交通产业园:智能交通产业园以国家ITS中心智能驾驶及智能交通产业研究院为平台,发展智能驾驶及智能交通产业。国家ITS中心智能驾驶及智能交通产业研究院是常州市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共建的全国性自动驾驶产学研平台,2017年6月在天宁落地,旨在促进我国智能驾驶技术落地和产业发展。研究院已建成“标准中心、研发中心、测试基地、运营基地、产业基地”五个平台,是交通运输部在自动驾驶与智慧交通领域要素最齐全、周期最完整的行业服务和产业发展平台,国家部委领导多次关心研究院发展。智能交通产业园暨产业基地,以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平台为核心,发挥“部省共建、产业联动”优势,通过产业基金、智能驾驶产业联盟为企业搭建产业孵化平台,促进智能交通与智能驾驶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已吸引灵动飞扬、青飞智能、中远智航等34家相关企业入驻,2020年纳税销售额超30亿元。
(3)中欧(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国际合作产业园:产业园于2016年5月19日开园,坐落在天宁经开区,总建筑面积约183万平方米,前身为中国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2020年1月8日正式成为江苏省首批9家国际合作园区之一。立足检验检测认证产业生态链的集群化、智能化、共享化,产业园吸引集聚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构建检验检测规模集聚、成果有效转化、品牌效应显著、配套服务完善、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环境,打造国际检验检测认证产业的先行示范和战略高地。目前已有SGS、ITS等外资,中国检科院、中汽认证等国有,康派斯检测、坛墨质检等民营共计101家企业签约入驻产业园,落地注册64家,形成外资巨头、国有龙头、民营精英全面发展的局面。签约企业紧密围绕轨道交通、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常州市十大产业链,为服务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了有力、精准的技术支撑。据统计,2020年全年,产业园共实现纳税销售额6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
(4)军民融合产业园:是由天宁经开区投资建设的以智能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产业方向的省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投运面积近4万平方米,引进涉军企业30余家,三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园区紧紧依托航天科工、中电科等军工集团和工信部、装发部等军民融合主管部门,建成江苏省军工学会专家委员会、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苏南分中心等服务平台,通过承办第二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半决赛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研讨会,按照“基地+基金”模式,围绕卫星导航、功能性芯片、系统集成、电子元器件产品方向,成立中核天成与金久投资两家军民融合专项基金,基金规模近10亿元。引进了弘量电子、仁千电气、凯汀机械、泛腾科技、常无通信、赛英光学、怀业信息等涉军企业,与船用电缆、恒丰铜材、康耐特海水淡化等原有涉军企业组成了军民融合板块,产业总产值达192亿元。
(5)常州网博视频进出口溯源数字化基地:为推动数字文化相关领域的优秀企业入驻常州,集聚产业龙头、带动数字媒体全产业链的塑造,成立常州网博视频进出口溯源数字化基地。建设主体为江苏苏南智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江苏网博视界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基地运营主体,加速推进项目进程。江苏网博视界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常州市龙城英才项目扶持,是常州市规模以上企业和天宁区三星重点企业。网博视界正在研发的视频内容安全保障平台项目获江苏省重大项目,获批2020年度江苏省级现代服务业(广播电视)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被江苏省、常州市纳入“十四五”规划。基地主要打造两大平台、八大中心,围绕“视频内容安全保障平台”和“视频进出口平台”,形成登记中心、翻译中心、审核中心、密保中心、创作中心、交易中心、结算中心、数据中心八大中心业态。目前,基地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园区。
三、“三新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三新经济”对于引导新商业企业有效创新、刺激经济发展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因其在天宁落地的时间还不长,业态发展不够成熟,发展还面临着多重掣肘。
(一)新业态集聚度不高,发展重点不够明显
发展“三新经济”涉及工业互联网、检验检测认证、智能驾驶、军民融合、跨境电商、视音频进出口等多个门类,可以说是起步早、布局全、规划新,但因发展时间不长,也表现出创新钻研不专不深的问题,缺乏在全国颇具影响力、品牌力、覆盖力的业态门类,也没能形成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关键核心新技术。同时,我区新经济发展创新机制无法彻底落实,高新科技受技术瓶颈难以及时转化,最终削弱科研创投积极性,无法实现创新结果的产生与应用。
(二)“三新经济”领域高端人才数量少
高端管理及技术性人才是“三新经济”发展中最为核心的力量,是新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也是制约性因素。目前天宁虽然有诸多优惠人才政策,围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形态,采取了一系列培育措施,但当前创新型人才、领军型创业核心团队仍然匮乏,高新技术研发、高端管理等复合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其中本土人才更是屈指可数。同时,人才流失严重,高精尖人才更趋于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而招引的外来企业家还未对天宁产生深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安心落地扎根,因此也还未能为天宁“三新经济”发展贡献自身的最大力量。
(三)“三新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度不紧密
传统制造业基底深厚,发展形势整体向好,尤其是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产业集聚度高,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但“三新经济”要对我区传统产业形成变革性引领作用尚需时日,原因主要为:一是我区“三新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业互联网、检验检测认证、5G等技术的发展水平尚不能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嫁接。二是一批传统企业家的思路还未完全打开,接受和适应新业态新模式需要时间,部分传统企业开展信息化、智能化改造被动,主动性积极性不强。三是我区大多数传统企业发展早,设施设备的工艺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备缺少连接端口或端口无法兼容,致使企业无法“上云”“用云”。
四、下一步发展“三新经济”的建议
“十四五”是发展“三新经济”的黄金期,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目标,更是天宁引领“十四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两化融合主路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布局“三新经济”发展,才能勇立潮头,汇聚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
(一)加快“新基建”布局规划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推动我区乃至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新型基础设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包括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其中最为瞩目的莫过于5G技术,5G促进万物互联,也开启数字经济新时代。2020年三大运营商在天宁区内建成800多个5G基站,常州移动公司计划5年内在我区投入15亿元,建设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5G网络,助力打造双千兆宽带城市。要持续推动新基建在制造、医疗、交通、电力、金融、教育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为医疗、金融、教育、城市等领域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稳步推进“数字+”“智能+”升级。
(二)培育壮大高技术人才队伍
“三新经济”的发展赋予了人力资本更加重大的意义和任务,需要培养同时擅长管理和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广泛运用,急需培养、招引一批“三新经济”领域的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这对人才培养导向和方式相应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高新技术端人才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并举,一方面在于加大本土人才的培育力度,另一方面在于创新人才引进体系,提供“一站式”的住房入户、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保障服务,加大激励和培育力度,真正让高端高新人才留在天宁、扎根天宁、建设天宁。
(三)优化创业创新营商环境
要注重强化生产要素供给对“三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具体创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加快能力水平建设。瞄准“三新经济”发展方向,对领导干部、基层工作者、企业家等群体提出新要求,立足天宁实际主动学习、超前学习,提升本领、拓宽思路,强化政策落实和机制保障,对接服务好“三新经济”发展。二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强化政策创新和筛选,加快基础设施、机制制度、监管方法、治理体系的全新变革,建立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用户、媒体协同联动的服务体系,让“政产金学研用媒社”八方形成协同推进的伙伴关系,持续为“三新经济”发展提升创业环境匹配度。三是拓宽载体平台服务内涵。继续培育发展区内各“三新经济”产业集聚区,并精选1-2个产业进行深耕,以做强集聚效应为切入点,加强园区建设,引导企业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激活产业发展动能,以指数级飞跃增长快速打响品牌、提升能力,构建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标杆示范。
(四)增强创新驱动引领作用
“三新经济”的“新”体现在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其本质核心是创新。要把“三新经济”转变为持续的发展新动能,绝不能只局限于简单的商业模式创新,而应该着眼于技术和理念的创新。一是要以科技驱动要素配置。引导企业主动开展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积极开展两化融合,更精准掌握消费者需求,更高效触及新的应用场景,提升企业内部组织生产和经营效率。二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围绕数字技术更新进行产品和业态创新,尽快将人才、先进设备、科学技术及商业运作成果转化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动能,实现资源、资本与技术能力的高度吻合,更好推动“三新经济”蓬勃发展。三是坚持思维理念创新。“三新经济”是我国经济领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但绝不是终点,而发展“三新经济”更是我们拼搏奋斗、敢啃硬骨头的具体体现,因此,天宁人必须把“创新”理念作为第一要义,将其贯彻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在时代浪潮中始终秉承“创新为先、开放协作”的品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能。
(五)加快促进“三新经济”与传统产业的交融互促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更是天宁高速发展“三新经济”的基础和前提。要坚持发展“三新经济”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促进深度融合上下足功夫、下狠功夫。一是做大做强传统制造业。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健全智能制造产业链,补齐短板、提升优势,做深做优两化融合文章,不断提高区域智造水平。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提升企业家对发展“三新经济”支持度和主动参与感,凝聚发展合力。二是要提升“三新经济”发展能级。加快推动“三新经济”集聚集约发展,加大创新产品和技术的有效供给,形成竞争强势,充分释放新业态对传统产业创新升级的核心引领力。三是要持续推动传统实体经济与新经济产业深度融合。“三新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聚焦服务天宁本土传统经济的增量体现和技术迭代,通过综合运用工业互联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方式,激发企业创新创业热情。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与碰撞,推动“三新经济”与传统产业间形成相辅相成、互融互促的发展格局,真正让新经济为制造插上腾飞的翅膀,助力天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