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家讲堂

    探索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路径的思考

    时间:2019-03-06
    合肥高新区发展研究中心
    一般认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一流的要素——即集聚大量的高端要素和专业要素,有极高的创新能力和效率;一流的机制——即具有很强的内生增长机制,创造新时代前沿的模式、制度和文化;一流的绩效——即站在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前沿和高端,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公司,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引领世界的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源地;一流的环境——即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优美的生活环境和积极的社会文化为代表的环境。
    要素是园区发展的基础。机制是园区发展的核心。绩效是园区发展的目标,是园区发展的最终方向。环境是园区发展的条件。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
    (一)形成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
    政府管理型模式中,政府要发挥主导性作用。如著名的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就得到了政府全面的扶持:建立权威的软件认证系统、设立软件实践基地,实施免税政策,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德国鲁尔工业区发展的主要内部动力也来自于政府对信息、环保、生物、新能源等新兴技术产业的重点扶持。在混合型管理模式中,为了引导园区的发展,作为管理机构组成部分之一的政府,依旧可以通过自己已有的出资来施加自身的影响。在民间管理模式中,政府的作用最为弱小,但并不代表其可有可无。
    在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政府的参与领域和参与程度。政府部门更应关注与规划、环境、平台、政策、人才、发展方向等宏观层面的引导,具体的创新、发展、技术、资源配置等微观层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因此,只有注重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多元管理主体的参与,强化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打破政府的垄断,才能促进园区自主力量的形成,真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制定多功能、高档次和长远的城市建设规划
    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来看,园区内的城市建设也是影响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产城融合已成为我国城市化与产业化互动发展的内在需求,而其理论前提便是一方面产业发展将为城市功能优化提供经济支撑,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又为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越的要素和市场环境。例如,纵观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工业化过程,实际上也是其城市化过程。裕廊工业园现已建成多层次工业园兼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园区工业基础设施和生活基础设施齐备,轻、重工业兼备,还设有自贸区,园区建有10多个公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工业镇”。
    (三)注重培育园区中小企业集群
    中小企业是保持高科技园区创新创业活力的主要力量,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技术创新的外溢效益,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园区整体创新能力、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例如,硅谷创新发展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在硅谷,80%以上的企业都是小企业,形成了小企业集群。得益于当地特殊的企业集群文化、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卓越的持续创新能力以及美国政府在采购、研发投入、法律法规制定等层面对中小企业发展进行的有力的政策扶持,这些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有的达成合约,有的结成联盟,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推动了硅谷中小企业以集群创新,形成了硅谷持续的竞争优势。
    (四)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当下,我国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成为新常态下推动经济稳中求进的有力杠杆。因此,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也是合肥高新区打造安徽省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这方面,独树一帜的“硅谷文化”则是创新创业文化的典型代表。硅谷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崇尚冒险、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不仅如此,硅谷还有良好、通畅的人才流动平台,这种灵活、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了大量成本,提高了效率。除此之外,硅谷还拥有高效率的信息交流平台,能够在高科技领域范围内提供充分的信息交流和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共享,推动创新活动进行。总之,这种文化的营造,对于园区发展,乃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构建以培育、吸引、留住为核心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
    高科技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高素质的人才和知识的流动对技术创新、科技产业发展都至关重要。一方面,产业园区属于知识经济范畴,其价值的根本来源是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园区也同样承担着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三项重要工程。其一,在培育人才方面,合肥高新区要与当地高校和人才培训机构合作,针对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脱节、人才的创新培养能力薄弱、学科专业优化亟待加强、持续发展条件不足等问题,解决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其二,在吸引人才方面,应该拥有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比如美国对高学历的科技人才实行特殊移民政策和人性化的管理措施,为其落户硅谷提供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便利,吸引全世界最高水平的人才留在这里。其三,在留住人才方面,应通过多方投入,建立好人才资源管理数据库,为人才和企业之间搭建更为通畅的渠道,使人才流动更加合理,流动方向更加可控。
    (六)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构建高科技园区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可以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在技术创新上的资源共享,加快技术创新速度,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在这样的平台体系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提供项目、资金以及相关的市场信息;中介组织可以加速技术创新成果的商品化,提供技术创新的认证服务等;而作为知识创新源头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之间的高度结合,则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以及高科技园区保持创新活力、实现持续发展的最重要保障。美国硅谷、英国剑桥、日本筑波等园区都依托高校与科研院所密集区建设,注重园区产业创新与研究机构的互动发展。
    (七)健全以风险投资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
    与一般的产业发展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产品投资收益更高,但是风险也更大。因此,风险资本的进入无疑是高新技术产业能够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硅谷、剑桥等国外一流园区的风险投资都为产业和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当前,世界上风险投资体系最完善、最成熟的地方是美国,而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50%是在硅谷。硅谷的苹果、Sun、微软、Lotus等高科技企业巨头都曾受惠于风险投资。此外,美国还专门为风险投资量身定做了一个新的证券交易市场——纳斯达克(Nasdaq)交易所,雅虎、英特尔等著名公司都是在此培育出来。截至2016年,我国147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的,正如前文所述,要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持久发展就必须引入市场的力量,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应发挥市场的作用。而风险投资机制正是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动创业,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发展经验带来的启示
    (一)积极响应与对接国家战略
    国家已经明确的“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整体大转型,在这样协同发展的战略引领下,高新区要进一步发挥其核心载体作用。首先要找到在对接国家战略中高新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然后采取相应的发展对策,积极创新发展路径,努力在战略中寻找机遇,实现引领发展、特色发展和协同发展。例如,中关村以园区链为载体,在京津冀范围内统筹一区多园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布局,加强与重要城市节点和对外开放桥头堡地区的产业联动与园区共建,构建“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发展带。
    (二)明确自身独特定位与发展使命
    国家高新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高新区必须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之中,结合自身发展状况,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任务,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例如,杭州高新区出台《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堂”行动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和创新创业者向往的“创业者的天堂”。成都高新区201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三次创业”,实施“一三四五七”发展战略,到2020年成为高端产业集中区、高端人才集聚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模范区和文明和谐首善区。
    (三)不断创新园区体制机制
    伴随着高新区规模的扩张、社会功能的转变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治理机制不顺成为制约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高新区亟待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寻求发展动力。要不断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服务创新、发展规划引导机制创新、新兴产业社会化培育机制创新、产学研协同机制创新和科技金融改革引导机制创新等。例如,围绕打造国际科技金融创新中心这一宏大目标,成都高新区大力推进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聚集金融机构、发展金融科技、金融手段提升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开放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四)全方位推进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
    构建成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培育一大批创新创业企业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要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二是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大量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加强医疗、教育和生活居住等服务配套;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三是构建完善的创新中介体系。积极发挥产业技术联盟、行业协会等枢纽型社会组织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企业加速器等科技中介的桥梁作用。
    (五)加快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发挥创新优势的载体,高新区在取得了高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障碍与挑战,主要表现为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产业结构趋同和产业集群优势弱化。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新区要不断由投资扩张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同质化定位向差异化发展转变,不断增强高新区内的产业集群效应。例如,深圳高新区将以“一核两轴四基地”为重点,探索土地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融合,力争打造人文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三态融合”,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融合”,智慧、智力、智能“三智融合”,土地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三资融合”的新型现代化高新科技园区。西安高新区着力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千亿级半导体产业、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千亿级军民融合产业等八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六)进一步深化产城融合
    创新型高新区的空间的结构模式应体现出一种依托自然的高效混杂:一方面,结合自然环境布局,将城市功能融入其中,使创新空间具有自身良性发展的生态体系;另一方面,以高新技术研发生产为主导的功能特性又要求创新空间的结构模式能够高效运转,符合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围绕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园林化、信息化城市这一目标,在城市和产业的协调联动、融合发展中形成“双提升、一体化”的互动并进格局,278平方公里土地已被优化为金融商贸区、国际商务区、科教创新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等功能板块,实现了生产与生活的合理布局。
    (七)大力提升园区,国际化水平
    我国高新区现已全面进入产品和服务国际化、组织国际化、要素国际化“三化并存”的发展新阶段,园区国际化不再是单纯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而是以人为核心、以创新创业为动力、以创新生态联系为本质的区域高端链接和辐射。园区通过与更高级别的创新高地对接,以获取新的发展思路、发展机遇和一流的创新创业人才、技术、理念和模式,通过成果转化、企业扩张和园区共建,以及联合创新创业进行空间扩张和产业原创辐射。深圳高新区以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式创新集聚高端资源,通过培育内生型跨国企业,建设国际创客中心等举措快速打造了全球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面向世界、辐射全国的创新枢纽。中关村通过大力支持“一带一路”沿线核心区发展工作、建立“加州——北京创新中心”并与其开展一系列合作项目等让中关村迈入国际化4.0阶段。
    合肥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路径思考
    (一)积极对接多层战略,主动承担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使命
    现有的国内世界一流科技园区都主动对接和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合肥高新区也应如此。一是要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开拓国际经济合作新领域和新途径,全面提升合肥高新区国际化水平,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二是要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大力促进长三角园区间合作和资源共享,建立与完善多层次协商机制和协同发展平台。三是要努力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做出贡献。积极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圈、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凸显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全力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二)培育世界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发源地
    所谓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就需要有世界一流的企业和行业。因此,合肥高新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建设也需要培育全球领先的独角兽企业,努力成为新兴产业集群的发源地。一是要重点培育一批尖端产业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形成具备世界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二是要注重突破式创新,增强产业竞争优势。三是要提高新兴产业集群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集群。
    (三)支持与经开区、滨湖合作共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从现有状况来看,通过内部成长方式促进高新区规模的迅速成长,难度较大。从区域战略来看,合肥的金融机构和中心主要布点在滨湖新区,重心不在高新区。合肥市可以支持多区共建,形成合力。从资源互补效应来看,三区合作共建可以实现创新资源、产业集聚和金融等资源上的整合与共享。一是要推动空间一体化拓展与整合。与毗邻的合肥经开区、滨湖新区等园区进行合并,扩大合肥高新区的空间范围,拓展区域空间范围,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优化园区发展空间与环境。二是要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等资源的一体化整合。通过园区合并扩大经济总量规模,实现合并区域内科技、产业和金融等要素的合作共享,促进共性技术的协同创新、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产业集聚效应的整体提升。三是要实现行政体制一体化改革。对合并后的新区进行统一规划,明确合并后各部门职能,解决职能交叉、条块分割和多头管理等问题,凝聚合力,共同推动园区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要争取新区的更高级别的行政建制,理顺其与合肥市和安徽省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关系。
    (四)建立理念超前的体制机制,激发园区发展活力
    体制机制的创新是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主要特征之一。合肥高新区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促进当前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困境,突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一是要创新园区治理方式。形成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引导和吸引广泛的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园区各项建设及公共服务,引进或成立多元化的园区治理结构。二是要支持合肥高新区获取更多的自主发展权限。切实把市级权限下放作为激发园区活力,提升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抓住推进权限下放的关键环节,营造流程最短、手续最简、效率最高的行政服务环境。三是要落实推广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落实好国家向全国推广的中关村6+4条政策。加强政策宣传,让合肥高新区内有关部门、企业、研发机构知晓、用好、发挥好先试先行政策的激励作用。
    (五)增强国际资源配置能力,构建全球创新网络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化对于国家高新区是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高新区国际化的核心就是提高对全球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新时期下,合肥高新区要增强国际资源配置能力,构建全球创新网络。 一是要加速聚集高端要素,增强国际创新资源吸附力。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鼓励杰出留学人才归国发展,吸引全球风险资本来高新区投资,积极与国际知名企业和顶尖孵化器开展合作,引导支持其在高新区设立孵化器,实现国际创业项目在中国落地孵化。二是要积极开展全球布局,让企业“走出去”迈出新步伐。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鼓励企业申请欧美日专利及专利授权,引导高新区企业瞄准国际创新前沿,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与境外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投资孵化境外创新项目等方式在全球范围配置高端创新资源。三是要积极构建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园区品牌影响力。建立跨区域、跨国界的高新区交流机制,支持高新区与国际科技创新区域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高新区企业以多种形式与芬兰、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的企业、科技机构开展对接合作。
    (六)营造大众创业文化氛围,建设“双创特区”
    独树一帜的创新创业文化是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主要标志之一,当前,合肥高新区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应大力培养。一是要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支持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创业学堂公开课等活动,鼓励承办或举办各类跨地区跨领域的全国性、国际性创业活动,营造一种鼓励创业、鼓励致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二是要积极推动大众创业。着力引进一批从事国际前沿研究、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杰出科学家和创业团队到高新区创新创业,大力支持创业“新四军”发展壮大,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鼓励支持大企业内部创业。三是要完善创业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实效。打造创业政策和信息服务的一站通,增加创业服务机构的数量,充分利用孵化基地及“众创空间”,促进创业项目和创业者有效对接,帮助想创业的人创成业,提高草根创业的成功率。
    (七)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科技金融融合
    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换和产业化,提升产业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在新一轮发展中,合肥高新区必须抓住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两个活跃因素,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对接,促进创新集聚的体系建设。一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入驻高新区。引导银行、担保、证券、保险、基金、创业投资等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入驻高新区,开辟中小企业信贷绿色通道,鼓励产业集团凭借其在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积累,通过参股或收购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方式布局供应链金融,为企业提供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二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天使投资,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领域;打造科技企业信用体系,扩大科技企业信用评级的使用范围;不断创新股权投资服务、债权产品服务和信贷产品服务。三是要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引导金融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合肥市各辖区的孵化器企业以及科技园区设立联盟工作站,进一步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八)推进产城融合,建设现代化科技新城
    产城融合体现了区域产业空间与社会空间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新时期下,合肥高新区不仅仅要成为科技与创新的代名词,更要打造成一张宜居宜业的合肥新名片。一是要完善发展规划,以空间布局的科学化实现产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二是要促进文教体卫全面推进,繁荣发展社会事业。三是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园区。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