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以转型优化为导向 高标建设高质量发展园区

    时间:2023-02-24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开发区作为锡山发展的龙头和示范,其发展的快慢,直接决定了锡山发展的快慢;其发展的水平,直接决定了锡山发展的水平,锡山区委更是对开发区提出的“挑最重担子、当最强引擎、作最大贡献”的期望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转型优化”为导向,以“高标建设高质量发展园区”为目标,帮助开发区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加快“二次创业”步伐,促进开发区转型优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在全区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尤其重要。

    根据中央和省市区委的对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当前全区上下正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加快产业高新化,打造高新经开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锡山经开新实践,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解决“高质量发展上水平”的问题。

    一、回眸:开发区拥有光辉的发展历程

    作为无锡首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启动建设,园区管辖面积1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万。开发区以锡山20%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区30%的地区生产总值、40%的规上工业产值、50%的工业投入、60%的进出口总额、70%的到位外资,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园区、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国家商务部2020年度218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排名第62位,2020年全省119家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位列第8位,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愈加明显。回顾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比较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是启动开发阶段。从1992年到1997年,开发区以拉开框架、完善功能为主要任务,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之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旋律,当时的无锡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积极呼应浦东开发开放进而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在原东亭镇区域范围内成立了规划面积9.2平方公里的无锡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年间,开发区累计投入超过2亿元,基本完成了水、电、蒸汽、通讯、道路、绿化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形成了东亭路、友谊路、华夏路、春晖路、春笋路、新明路等构成的三纵五横道路骨架,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开创了锡山建设史上的新纪元。

    二是突破提升阶段。从1998年到2000年,开发区以引进项目、提升水平为主要任务,大力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渠道招商,取得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突破提升。这一阶段,开发区规划面积拓展到了2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并全面实现了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邮电、通煤气、通蒸汽、通排水、通排污和土地平整的“八通一平”。在注重抓好园区建设的同时,开发区抢抓国际产业迅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有利契机,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采取“外引内联”、“内外资并举”的招商策略,先后与东南亚、欧美、日韩等地开展了合作与交流,培育引进了一大批内外资项目和企业,成为了无锡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

    三是腾飞发展阶段。从2001年到2005年,开发区以扩大规模、做响品牌为主要任务,大力实施“东扩北进”战略,开发区建设跃上了新的发展平台。锡山撤市设区以来,继续大力实施“开放兴区”战略,开发区区域面积拓展到近40平方公里,并迅速拉开了二期园区开发建设的新框架,为开发区在更大空间、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的提升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开发区抢抓中国加入WTO的重大战略机遇,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增速迅猛,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突显,于2003年成功升格为比照国家级开发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自主权。

    四是转型跨越阶段。2006年-2009年,开发区以转型提升、跨越发展为重要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2006年4月,区委、区政府通过区划调整,将原开发区东区及周边15个村(社区)整体划入开发区管辖,开发区区域面积拓展至64平方公里。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国家对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也在逐步演变完善,反映在发展思路上,最明显变化就是,从开发区创建初期的“三为主,一致力”(即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工业为主、以出口为主,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转变为现在的“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即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由此也催生了开发区“二次创业”的概念。根据这一新的发展要求,开发区坚持以创新创业创优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在随后的十多年来,开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发展,坚持借鉴引进和大胆创新有机结合,坚持基础建设与产业升级良性互动,坚持亲商理念与优质服务高度统一,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统筹协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逐步实现了由带头发展向带动发展的积极转变,成为支撑锡山经济快速增长的龙头板块。一是综合实力迅速增强。2022年,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9.5亿元,达到了2006年锡山全区的规模总量的近一倍,与2012年相比,开发区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8%,规上企业数量增长53%,国税开票增长226.9%,工业开票增长135.7%,规上工业产值增长96%,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重点开发区中名列前10位。二是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目前,开发区已引进美洲、欧洲、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项目入驻,拥有各类企业4500多家,其中外资企业1060多家,2022年实际到位外资3.5亿美元。特别是台资企业加速集聚,引进台资企业300多家,成为长三角台资最为密集的开发区之一。三是产业优势逐步显现。开发区现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高端装备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智能制造等“三特四新”产业集群。2022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954亿元,其中“三特”产业完成产值631.2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0.8%,“四新”值已突破40.6亿元、同比增长53.2%,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规模效应日渐凸显。四是科技创新地位突出。近年来,开发区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帮助扶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2022年,实现623亿元、新增三类企业培育入库8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超265家。同时,开发区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和“锡山英才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以“产业+项目+人才”模式加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团队引进,以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2022年新增省级以上重点人才项目5个、省“双创计划”项目占全区60%以上、“太湖人才计划”“锡山英才计划”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项目15个、17个。五是特色园区功能提升。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坚持“产业集群+特色专业园区”协同发力的工作机制,重点建设长三角工业芯谷、中欧高端装备产业园、锡山光谷、人工智能社区、医疗器械产业园五大特色专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特色专业园区”并驾齐驱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锡山未来产业地标。

    二、形势:开发区面临严峻的竞争挑战

    三十年多年来,锡山经济开发区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凡历程。但是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开发区建设面临区域竞争的严峻挑战,自身发展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短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方式亟需转变,产业集聚能力不强。长期以来,开发区建设发展走的是依靠投资驱动为主的快速扩张道路。这种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和低成本竞争为核心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以要素集聚和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创业阶段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壮大了开发区规模总量,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规划布局不合理、产业链延伸不够、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高端人才短缺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从产业集聚度看,开发区虽然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但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区域带动力和市场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尚未成型;从产业层次看,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属于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相对偏低,创新能力不强,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在60%左右,不仅在总量上低于无锡新区,在占比上也要低10个百分点。如果不能主动更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随着政策空间的日益缩小,尤其是随着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在资源要素瓶颈突出、环境容量饱和的情况下,开发区要加快转型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必将面临更多的阻力和挑战。

    2、高端产业尚未成形,区域带动能力不强。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建设发展,开发区已经集聚了相当数量的企业,也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规模实力,但仍以中小企业居多,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育不够,高端产业、龙头企业、终端品牌数量相对较少。目前,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仅73家,超100亿元的企业仅有1家。由于缺乏大型企业的支撑带动,产业的品牌效应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核心技术研制和推广使用上,无法发挥有效的导向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开发区目前的产业聚集还仅仅是一种“物理”上的集中,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密切关联的产业链条,龙头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的协作关系不紧密,产品关联度较低,配套能力不强,单类企业“孤军作战”、同类企业“相互竞争排斥”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形成完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产业联系偏松,使得这种产业聚集的脆弱性暴露无疑,导致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带动作用相对不明显。

    3、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综合竞争能力不强。所谓一流开发区,比的是质量、效益、品牌和实力。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建区之初,主要靠税收政策优惠,优势在生产成本低;九十年代后期,主要靠硬件条件完备,优势在生产环境好,这是开发区过去能够快速崛起的关键所在。但是近年来,随着政策优势的逐步淡化,各大开发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目前,与周边先进开发区相比,我们的比较优势在弱化,发展差距在拉大,发展空间受挤压,竞争力在下降。以规上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例,对比江阴、宜兴、惠山开发区,我们还相对滞后,其它经济指标面临的也是小进则退的严峻形势。反观,惠山经济开发区近年来的快速崛起,更是让我们感到兵临城下、寝食难安,我们在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不断削弱的危险。可以说,当前开发区发展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挑战,如果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迎头赶超,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既有的比较优势也可能会丧失,最终可能导致在区域竞争发展中失去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对策:开发区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按照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总体要求,“抢抓机遇,逆势赶超”也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同行动,开发区要进一步发挥“排头兵”、“领头雁”的作用,必须紧紧围绕“高标打造高质量发展园区”目标,切实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全力推进转型优化跨越发展。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立足长远,明晰发展规划。产业是开发区的立身之本,产业定位的准确与否、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好坏,影响到开发区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决定着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必须把产业规划引领作为推动开发区新一轮发展的灵魂和核心,科学编制和修订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切实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加强产业定位的战略研究,以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向高端延伸和现代服务业向高端突破为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规模扩张,力求重点突破,强化自主创新,培育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结构布局日趋合理、整体技术水平先进的产业格局,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地。二是突出产业特色。依托开发区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打造三个“百亿”产业群、四个“20亿”产业群,主要是:提升发展精密机械产业,力争到“十四五”末精密机械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提升发展电子印刷线路板产业、电子信息整机配套产业、电子元器件产业,力争“十四五”末电子信息产业群实现产值250亿元;培育壮大高端装备产业,力争到“十四五”末高端装备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同时,积极发展光电、生物医药、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努力形成新的产业特色。三是优化产业布局。认真抓好开发区和各功能园区的空间布局体系规划,突出宛山湖片区、锡沪路沿线片区、V-park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片区等板块,做到通盘考虑、合理布局、系统开发,确保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区和特色产业园建设协调推进,为实施开发区一体化发展战略创造条件。

    2、有的放矢,提高招商成效。招商引资是开发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当前,开发区的招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问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必须更好地把握重点、把握方向,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切实转变“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招商理念,把招商选资与提升支柱产业关键技术、延伸优势产业链、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实际成效,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后劲。一是突出重点区域。明确主攻方向,立足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重点区域,积极拓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招商半径,精准对接世界500强、知名跨国公司、央企国企、大院大所、知名民企、头部基金等,继续加强与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的交流合作,构建横跨产业链条圈、资本金融圈、创新人才圈的开发区招商朋友圈,构筑开发区项目招引的强大合力。二是抓牢重大项目。一方面,积极鼓励开发区内现有企业增资扩股,促使其不断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招商引资活动,用盯劲、韧劲、干劲加大对世界500强、优质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以重大项目的引进落户来促进开发区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创新招商方法。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招商引资工作,遵循招商选资规律,探索建立和实施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机制,整合招商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行委托招商,运用现代经济管理、现代管理方式、现代商务谈判等知识和理念,借助各方资源,真正变行政招商、全民招商为专业招商、市场招商,提升优质项目的招引能力。四是强化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对招商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力度,健全招商梯队,把招商队伍打造成一支高素质、精干的效率之师;注重招商和服务环节的紧密配合,建立签约项目后续服务协调跟进和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构建开发区多部门相互支持、协同一致的工作网络,进一步提升招商工作效率,确保项目“引得进、落得下、快达产、生效益”。

    3、强化创新,提升产业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必须坚持走以应用研发为特点的自主创新之路,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创新体系,健全服务平台,切实增强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引导,积极扶持企业开展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重点以正在实施的“太湖人才”“锡山英才”计划为突破,加大培育孵化扶持力度,力争有更多的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迅速做大做强,加快形成具有带动支撑能力的新型产业梯队。二是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积极拓展与湖南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校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在更高层次上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把开发区“政产学研”合作全面引向深入。三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公共服务平台、风投创投、科技创业基金、工业发展基金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引入市场机制,撬动社会资金,形成一个能够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和土壤。四是引育高层次人才。认真组织实施“太湖人才”“锡山英才”计划,加快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的集聚步伐。充分利用开发区及无锡各类科研院所等资源,采用多种培养方式,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迅速壮大人才队伍,为开发区转型优化跨越发展奠定基础。

    4、加大投入,增强承载能力。载体就是空间,就是平台,就是环境,就是企业和项目成长的依托。锡山经济开发区作为锡山“抢抓机遇,逆势赶超”的主战场,承载着集聚重大项目和新兴产业的重要使命,必须拥有极强的产业承载能力。一是拉开产业园区框架。坚持“一区多园”发展,继续推进开发区西区二次更新,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集约开发水平,使之成为高端产业的集聚区和承载区。按照“科技、生态、新城”理念,科学规划宛山湖生态科技城,坚持形态开发、功能完善、环境建设并举,积极引进符合新城功能定位和产业导向的高端项目。二是推进重点载体建设。按照“一带五园”的载体建设规划布局,切实把科技“三创”和服务外包载体作为优化发展最重要的突破口,全力推进检验检测产业园、中欧高端装备产业园、锡山芯谷等重点专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同步抓好锡山科创园、宛山湖未来研发社区等各类载体建设,不断提高其集聚、承载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能力。三是完善园区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配套设施,全面提升道路交通、产业配套、居住环境、生活设施、公共服务等建设水平,加快实现开发区由产业开发向功能开发的新转变。此外,所有的建设都需要拆迁,应正确处理好拆迁与建设之间的关系,切实加大拆迁工作力度,超前谋划和启动安置房建设,努力实现拆迁安置“零过渡”,为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提供必要保证。

    5、统筹兼顾,营造良好环境。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开发区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集聚地,也是现代化城市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切实承担起社会事业建设的重任,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不断提升统筹发展水平,努力形成“富民、稳定、和谐”新局面。一是统筹城乡建设。在继续提高硬件配套水平、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开发,加快建设功能性项目、发展功能性产业,不断健全完善城市功能。积极研究探索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举措,加快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不断向农村延伸。二是强化社会管理。优化城乡社区布局,不断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和谐社区创建,妥善处理解决好由征地拆迁、就业保障等引发的各类问题,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三是狠抓生态环境。认真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切实保护好开发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全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四是着力改善民生。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导向,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使城乡居民成为共建共享的主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