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双碳”下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时间:2022-04-15

       随着“1+N”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未来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也给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地区应该积极探索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加快推动传统工业技术工艺升级,提升传统工业数字化水平,完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加强低碳领域新兴产业培育。

      2022年2月4-20日,北京冬奥会的精彩绝伦赢得世界瞩目,同时其绿色低碳设计理念也备受关注:开幕式上以氢能为燃料的“微火”火炬、国家速滑馆采用近零碳排放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制冰、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占全部赛时保障车辆的84.9%等举措,是我国奋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缩影。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双碳”的目标和方向;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部署了碳达峰十大行动。未来随着“1+N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也给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

      一、“双碳”战略核心要求及未来机遇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围绕单位GDP能源消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指标,明确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目标,强调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2019年我国碳排放总量约105亿吨,从能源活动领域看,能源生产与转换、工业、交通运输、建筑领域碳排放占比分别为47%、36%、9%、8%;能源生产与转换中,我国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生产是排碳大户,发电占比在60%以上;工业领域中钢铁、建材、化工是排碳主要行业,碳排放占比达到17%、8%、7%。在此现状下,未来我国实现“双碳”发展目标,需要把握“减碳”和“碳汇”两条路线,在技术进步和价值规律的引领下,形成更有效的发展方案。“减碳”即减少碳排放,依托技术创新对现行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大力实行碳减排,核心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消费,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碳汇”即增加碳吸收,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等技术或森林、草原、绿地等生态系统进行固碳。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7∶37.8∶54.5,第三产业占比稳步提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积极优化,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领域引领增长。但从全国各省份情况看,我国仍有超过一半的省份第二产业比重没有达到国家平均水平,特别是工业领域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平衡的现象仍较突出。除能源行业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四大高载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的比重一直在30%左右,是工业领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未来亟需通过转型升级来推动碳减排进程。地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可从传统产业的技术工艺升级、数字化改造、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三方面入手,另一方面也可以围绕“双碳”衍生的新兴领域积极布局。

      二、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1.加快推动传统工业技术工艺升级

      技术工艺提升,是传统工业实现碳中和的基础,通过先进技术工艺提高原材料及能源利用率、降低产品碳单耗,构建低碳循环、清洁高效的制造体系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切实路径。以化工行业为例,我国化工行业碳排放总体水平不高,但单位GDP的排放强度相对靠前。从技术工艺上看,化工行业碳排放的问题实际上是碳原子利用率,即原料利用和转化率,可通过提升物料的利用效率实现碳减排。未来化工行业低碳发展的技术工艺路径将有两个方向,即先进技术突破和产品方向拓展。先进技术突破方面,需集中提升精馏系统综合提效降碳技术、大型煤化工装置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化工尾气回收利用技术等,突破生物基橡胶、生物基纤维、生物基聚酯等全产业链制备技术,积极开发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全产业链系统集成技术。产品方向拓展方面,积极开发优质耐用可循环的基础绿色石化产品如新型橡胶、塑料等,加快开发配套新能源产业的各类化工品如锂电池隔膜、电解液等,推动低碳及可降解材料如PLA、PBAT、生物基长链二元酸、生物基聚酰胺等材料发展。

      2.提升传统工业数字化水平

      数字技术能够通过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从产品工艺开发、生产过程管控、经营管理模式、运维与服务、多环节协同优化、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途径为碳中和赋能。以钢铁行业为例,我国钢铁行业工艺流程以碳排放量高的高炉—转炉工艺为主,占比约90%,碳排放量较低的电炉工艺仅占10%,同时在钢铁炼制整个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强度的碳排放。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赋能低碳钢铁产品及工艺研发过程,通过建立材料开发全链条数据库,围绕成分控制构建以大数据和材料信息学为基础的钢材研发体系,加速高性能、轻质高强度钢材研发生产,间接赋能下游用钢行业碳减排。二是助力生产运营统筹管理,在炼铁、炼钢、轧钢等各主要工序,部署可进行自我迭代升级的精细化分析控制模型,实现跨工序的协同优化,提升生产精细化从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赋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依托工业品电商平台优化产、运、储、消费、金融生态圈,减少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化导致的碳排放。

      3.完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工业资源循环利用是指在工业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能够有效减少产品的加工和制造过程,延长材料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减少由于原材料开采、材料初加工、产品废弃处理处置等环节所造成的能源资源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22年1月,工信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积极鼓励无废城市、无废工业园区、无废企业建设发展,大力推动重点行业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规模化高效综合利用。未来地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建设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推动工业企业与再生资源加工企业深度合作,建立绿色加工配送中心,拓展多方联动的产品规范化回收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高效回收体系。二是提升再生资源利用价值,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促进战略性金属的高效再利用,推动高端智能装备再制造发展。

      4.加强低碳领域新兴产业培育

      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到碳的减少和碳的吸收,由此衍生出一批低碳相关行业,如新能源、智能制造、数字化管理等。地区未来可以大力推动碳中和新兴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助力本地区产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以新能源领域为例,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将是未来实现“双碳”的关键,202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量占全国的9.4%,装机总量为5.3亿千瓦,占全国的24.1%,预计2030年装机总量将达到12亿千瓦,2050年发电占比将达到73%。在未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下,首先将直接带动风电、光伏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的高速增长;其次,面对新能源分散、消纳、波动等瓶颈问题,以钠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以IGBT为代表的电力转换部件、以智慧运维为代表的分布式电力系统等将成为投资热点;同时,随着“源网荷储用”一体化发展,智能电网大数据、无人巡检机器人、V2G技术等也将迎来需求增长。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