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顺时应势 奋力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21-10-20 11:18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升格成为国家级经开区已经成为了各地加快转型、推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常州经开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争创国家级经开区决胜期的历史主动,满怀信心地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一、机遇千载难逢,必须顺势而上、借势发力
    当前,常州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难得机遇。“天时”来源于国家战略的叠加实施、省市各级的鼎力支持;“地利”来源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势头强劲的发展态势;“人和”来源于生生不息的改革基因、苦干实干的创业氛围。必须始终保持机遇意识、清醒头脑和归零心态,切实把“不可多得”的黄金机遇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实力,
    第一,在多项战略交汇中“抢占先机”。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级经开区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为常州经开区扩大开放、集聚要素提供了良好契机。省委在“十四五”规划纲作出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的重大战略部署,市委明确提出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加快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常州经开区作为全市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东部“桥头堡”,在新一轮战略规划调整带动影响下,资源集聚、双向多维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彰显、战略叠加的乘数效应会加速释放。必须要在把握趋势、服务大局中抢占先机,让产业借“速”升级,让人才借“机”汇聚,让城市借“力”精美,全力创造一个将势能转动能、优势变胜势的黄金发展期。
    第二,在多重挑战交加中“化危为机”。机遇当前,内外风险挑战也是前所未有。一方面是激烈区域竞争的挑战。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加速互联互通,常州经开区正遭遇“两头挤压”的激烈竞争,不仅要应对“虹吸效应”、防止“大树底下不长草”,还要面对“洼地效应”、避免“山坡中段不存水”。另一方面是自身短板问题的挑战。在传统“苏南模式”的无序发展下,相对而言,当前常州经开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依然存在,“开发强度偏高、集约水平偏低、产业形态偏旧”“教育质量欠优、医疗资源欠缺、服务配套欠账”的“三偏三欠”短板比较突出。对此,必须以国家级创建为契机,倒逼发展提速、产业提优、环境提质,进一步增强临危不惧的定力、化危为机的能力,抓住破局之机、练好解局之功。
    第三,在多样变化交织中“变中寻机”。变革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在发展格局之变的背景下,危机转化之中重塑中国发展新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在竞争态势之变的背景下,今年6月,13家省级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近年来罕有的大规模扩容,国家级经开区有进有出将成为常态。在时代使命之变的背景下,“十四五”时期,将是常州经开区转型发展的攻坚期、赶超跨越的加速期、争创国家级经开区的决胜期,再次进入“爬坡过坎、跃升进位”的历史新阶段,站在了“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重要关口。必须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坚定“12345”的总体思路不动摇,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二、蓝图催人奋进,理应深化探索、强化攻坚
    创建国家级经开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展现的是一种姿态和志气,依靠的则是过硬实绩和底气。面对市委、市政府的殷殷嘱托、东部崛起的历史重任、百姓群众的美好期待,常州经开区理应在大有可为的时代中有所作为,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发展成绩,全力以赴在国家级创建征程中追梦圆梦。
    第一,要让产业成为国家级创建“最硬核的力量”。坚持存量挖潜、增量扩张,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积蓄充足的发展动力。推动特色产业迭代升级。大力实施工业智造“8843”计划,全力培育800亿元先进交通装备产业集群、800亿元功能新材料产业集群、400亿元绿色家居产业集群和300亿元智能电机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全力打造国内知名、长三角地区一流、全省领先的特色产业基地。推动传统产业焕发生机。下决心突破土地开发强度高、集约集聚水平低的传统产业转型瓶颈,举全区之力实施园区更新,以政府主导推动和市场主体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三年整治提升低效工业园3000亩以上,深度整合产业资源,加快建设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结合、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相融合的示范园区,推动传统产业走集约之路、创新之路。推动新兴产业抢滩占先。按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一代智能制造发展基本范式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步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研发设计等2.5产业,打造具有更多区域产业分工话语权的工业智造强区。
    第二,要让创新成为国家级创建“最鲜明的标识”。坚持创新驱动、创新引领,坚定不移思创新、谋创新、抓创新,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提供有力的特色支撑。把创新基因融入到发展血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切资源优先向创新配置,一切政策优先向创新倾斜,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到2025年,安排20亿元资金,带动社会资本形成总计100亿元直接投入创新领域,推动形成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将创新平台打造成发展引擎。突出园区平台的创新驱动作用,全力以赴将轨道交通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全省一流的特色产业基地。更高标准建设区级科创中心,探索创建省级智能微电机技术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创新联盟,着力提升创新载体的联动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凭创新要素构筑好发展磁场。强化工业企业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应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高原上涌现更多拥有市场主导权的行业高峰。放大已建成国家、省、市15个三级博士后站领军优势,从生态链、培养链、服务链“三链融合”上发力,悉心打造全方位人才保障体系,让各类创新型人才竞相成长、尽展所长。
    第三,要让改革成为国家级创建“最关键的牵引”。坚持系统集成、精准发力,持续推进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改革,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打造强劲的活力引擎。改革领域再深入。充分发挥好省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行政许可权试点优势,加快推进民营经济改革示范区、省金融改革试点区等特色营商平台的创建提升,深入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等全方位改革,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管理机制再优化。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优化管理体制、完善治理体系上先行先试,重点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的开发区运营模式和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社会治理模式,进一步畅通土地、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流通渠道,加快走出一条具有“开发区+行政区”特色的区域治理现代化新路子。开放格局再扩大。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苏锡常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加快研究谋划自贸联创区建设,当好常州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东部桥头堡,实现区域发展共融共赢。加快推进中国(常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天虹越南国际合作园区等建设,积极创建微电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扩大国际合作版图,争当开放合作的示范表率。
    第四,要让环境成为国家级创建“最靓丽的底色”。坚持软硬并重、同步提升,以环境为抓手,向环境要红利,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构筑靓丽的幸福家园。打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瞄准“站稳全省开发区营商环境第一方阵”目标,全面打响“经开事,精心办”特色品牌,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行政策制定实施变政府“端菜”为企业“点单”,更加精准破解企业难点堵点痛点,不断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满意度。打造更加宜居的城乡环境。以东方新城建设为重中之重,建设高水平内涵式发展的东部副中心,全面塑造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常州东部门户新形象。加快推进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主要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房改造力度,高标准建好农村集中居住点,实现农村面貌全域美丽、城乡发展协调互惠。打造更加稳固的安全环境。坚持生态优先、安全为重,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三年大灶”,守牢“控”的底线、抓牢“治”的工程,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生态环境这一基础性、战略性投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让美丽经开照进现实。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