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实现市场生态“青山常在”

    2021-09-13 15:37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中小微企业体量小、风险承受力差,一旦资金流转遇到迈不过去的坎儿,如果可以及时“输血”,则能峰回路转,而若不能及时“补血”,那么本来成长性很好的企业也将陷入绝境。因此,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刻不容缓。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液”,没有“血液”的中小微企业寸步难行。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以及面临疫情冲击的背景下,有关部门需要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管道”。
    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融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企业融资便利性得到较大幅度改善。根据9月7日国新办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发布的数据,截至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7.8万亿元,同比增长29.3%;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893万户,同比增长29.5%;小微企业融资继续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态势。
    中小微企业体量小、风险承受力差,一旦资金流转遇到迈不过去的坎儿,如果可以及时“输血”,则能峰回路转,而若不能及时“补血”,那么本来成长性很好的企业也将陷入绝境。因此,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刻不容缓。一直以来,受到中小微企业信用资源不足、银企信息不对称等条件的制约,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市场痛点。然而,无论从中小微企业在市场主体总量中的占比来看,还是从其实现税收、解决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的重要贡献来看,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都必须实实在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实”不可虚。
    为什么今年以来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效果明显、势头良好?笔者分析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发挥政策工具的作用,实现对中小微企业的精准支持。为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链困难,央行7月份降准释放了1万亿元长期资金,有效增加了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资金来源。此外,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工具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工具这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推出后,支持效果也十分明显。在此基础上,未来在支持中小微企业方面,央行还可能着力于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作用。
    二是发挥服务平台的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取得更大实效。在支持中小微方面,有两个平台的作用值得一提。一个是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今年上半年,平台共促成中小微企业融资2万笔、6291亿元,同比增长了40%和10%。另一个是包含42万家受疫情影响的行业企业和供应链核心企业名录库,累计推动发放贷款7.1万亿元,带动就业超过3000万人。今后,还要继续发挥好类似平台的作用,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性更大幅度提升。
    三是发挥协调机制的作用,汇聚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合力。加大对中小微支持力度,非金融部门独力可为,需要通过部际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作用,推动各经济职能部门协同发力。同时,还要推动强化贷款风险分担补偿、信用信息共享等机制建设,提升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效率。
    以上三个方面,既是以往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显绩见效的突破点,也是下一步持续加大
    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实现市场生态“青山常在”“万物并秀”的着力点和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