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经开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2021-04-19 14:43
    科技创新是引领区域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近年来,连云港开发区紧紧围绕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既定部署,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不断增添发展动能。经过多年努力,已成为全市创新体系最完善、创新能力最强劲、创新成果最丰硕的区域。在服务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双循环的新格局下,科技创新将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牛鼻子,进一步了解开发区创新能力、资源要素,解决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是当前开发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必要课题。
      一、科技工作现状
     “十三五”期间,连云港开发区先后获批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并于2019年获批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创新企业加速培育。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0家,其中国家火炬重点高企3家;累计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1家。二是关键技术加速突破。全区药企已获批一类重大创新药11个。中复神鹰碳纤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苏北地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康缘药业作为主要完成人单位荣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是我市企业首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全区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上奖项9个、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个、中国专利金奖5个。三是科技贡献加速提升。全区医药企业完成技术转让项目3个,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对美制剂出口基地。中复神鹰是国内唯一稳定批量供应T800、T1000碳纤维的企业,国产碳纤维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全区全社会科技贡献率达58.7%,全市居首。
     (二)创新载体加快建设。一是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创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火炬科技创新基地2个,省级科技创新基地3个。“中华药港”公共服务平台一期投用,省原创化学药创新中心建成运营。碳纤维产业平台列入国家工业强基工程。2018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正式获批建设。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拥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34个,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9个,占全市59.4%;省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3家,区域获批数全省第一。全区企业累计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401个,累计使用扶持资金近12亿元;累计承担“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03项,居全国开发区前列。三是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建立了“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园”的多元孵化机制,配套建设省级众创空间、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其中猴嘴众创空间为全市首家政府投资“众创空间”于2015年投入运营。全区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6.2万平方米,入孵企业和创业团队近百家。
     (三)创新资源加速汇聚。一是创新体系日趋健全。制定完善了区域创新发展政策意见,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研对接、成果转化、项目申报、人才引进等提供全方位支撑。细化产业细分领域扶持政策,初步形成了“1+X”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二是政产学研日益深化。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加大政产学研对接力度,先后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60余家高校建立了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并与中科院系统院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区已累计促成85家企业与9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三是科技金融加速融合。“苏科贷”“科技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项目累计为科技类企业融资成本降低37%,累计培育挂牌及上市企业9家;获批省首批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省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
     二、存在问题
     1.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不足。目前,全区科技型企业总量不高,尤其是高企培育后备力量不足,高企数量偏少,规上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占比不高。
     2.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虽然开发区确定了“三新一高”主导产业方向,但创新资源大多集中在新医药、新材料产业领域,其他产业领域创新资源匮乏,相关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实力较弱。
     3.企业研发能力不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情况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结构不尽合理,基础应用研究在企业研发活动中的比例较低。
     三、重点对策
     (一)重抓创新企业集群培育
      一是持续壮大高企队伍。一手稳定老企业存量,一手扩大新企业增量。采取一企一策的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完善高企申报材料,确保全区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二是强化科技项目申报与管理。积极开展科技项目申报与严格监督在研项目的实施。提前征集企业项目信息,根据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文件,积极开展做好重点项目的选优工作。三是推进企业研发活动工作。依据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情况实际,对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对企业开展针对性辅导和上门服务,确保企业数据填报应填尽填。
    (二)重抓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一是着力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加快发展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各类企业研发载体,确保大中型制造企业研发机构覆盖达90%以上。二是努力提升孵化器运营水平。做好现有医药孵化器的管理。依据生物医药产业规划,招引一批科研机构和研发团队入驻平台孵化中心,促进高端科研成果在园区孵化落地。三是探索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围绕“中华药港”建设目标,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建设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我区医药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
    (三)重抓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优化
     一是放大政策激励效应。持续开展上门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活动,完成2020年度区级科技奖励兑现,引导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二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组织参加省产学研合作大会和苏北五市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确保促成合作成果不少于10个。三是打造科技人才高地。着力提升服务外国专家人才功能,推进外国专家工作许可审批工作,帮助企业引进专家、储备人才。四是夯实科技金融支撑。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通过扩大“苏科贷”、“科技银行贷款”覆盖面,帮助区内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做好开发区“科技贷”特色金融创新。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