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适合自身的“创新型园区”发展路径

    2021-08-20 10:02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动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常州经开区要适应新的形势,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以产业为驱动,发挥体制机制优势,科学谋划布局开发区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打造产业创新转型主阵地,努力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创新型园区”发展路径。
    (一)深度推进产业创新,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积极参与国际国内高端竞争,是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要突出实体经济根本,加快培育和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从“轨道交通、智能电网、新型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到“先进交通装备、功能新材料、绿色家居、智能电机”四大特色产业,常州经开区产业集群效应已经逐步显现,要充分发挥现有与潜在产业经济的集成优势,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延伸整合,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建链”,围绕现有优势特色产业链持续“强链”“长链”,围绕现有产业链条的缺失环节及时“补链”,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同步加快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铺就创新发展的“高速路”。作为一个年轻的开发区,常州经开区在项目招引和突破上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要继续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将重大项目作为持续推动自身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招商机制方法,特别在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智能装备、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等关键领域实现新突破,加快壮大产业规模,深度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二)深度推进功能创新,焕发产城一体新面貌。按照“产城一体、园城一体”的发展理念,致力打造“产城融合样板区”以均衡发展的园区功能提升产业承载空间。依托常州东部门户、毗邻无锡、临近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以协同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为重点,加快建设涵盖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公路的综合性客货运交通体系,突出城乡公交一体化战略,打造“半小时”通勤圈,全力建设外联内通、衔接高效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以“服务产业化、产业服务化”为重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双轮驱动、集群发展,促进产业向着多方面延伸,促使工业研究、文化创新、物流等知识、技能、智力集中型经济得到发展,增强服务经济向着现代化、国际化和高端化发展。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0%以上。
    (三)深度推进改革创新,实现开发开放上水平。开发区是改革创新的主战场、主阵地,要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构建改革发展新体制,孕育转型发展新动能。常州经开区要站在新的起点谋划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改革,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通过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争取在全省乃至国家层面, 创建一批“先行先试”的示范项目。要抓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工作,持续推动投融资体制机制、金融改革、开发开放等一批牵引力大、穿透性强、精准度高的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优化管理体制、构建新发展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进一步激发制度创新的内生动力,为开发区的建设管理输出成功运行经验。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利用区域创新共同体资源,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不断提升价值链位势。进一步完善柔性引才机制,“不求其所有,但求其所用”,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利用长三角地区丰富的人才资源,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四)深度推进服务创新,打造干事创业好环境。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建设是开发区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常州经开区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在优化区域环境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以企业和群众的需求为根本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牵好“一网通办”这个“牛鼻子”,进一步简审批、优服务,最大限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让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功夫跑审批,努力打造“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服务品牌。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智能化应用,积极探索由“基于材料”的审批向“基于数据”的审批转变,从“最多跑一次”向“一次都不用跑”迈进。受到疫情冲击,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遇到供应链受阻、资金链紧张、订单减少等诸多困难。一方面通过建立企业家和人才激励机制,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弘扬工匠精神、企业做优做强拓展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资金、用地、技术、管理、投入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全面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用“降成本”实招为企业减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