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服务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2019-10-10 16:47
    江苏服务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较快,服务业发展成绩斐然,逐步成为江苏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带动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服务业规模总量持续攀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行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服务生产和造福民生作用凸显,为推动全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变迁彰显时代特色
    70年栉风沐雨,70载砥砺前行。
    新中国成立70年,是服务业快速成长的70年。国民经济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变迁,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也见证了江苏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时,江苏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依次是“一、三、二”。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服务业处于辅助和从属地位,服务业的发展仅限于非常有限的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不可或缺的行业。对服务业长期实行低价制,使得服务业资源投入不足、增长相对缓慢。1952-197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从14.4亿元增加到49.4亿元,年均增长3.9%,低于GDP年均5.1%、工业12.4%的增速。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显著,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江苏三次产业结构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三、二”变为“二、一、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调整时期,三次产业的占比排序依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第一产业迅速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快速提升,第二产业占比稳定,服务业占比有所下降。服务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偏低,198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7.2%,比1952年下降了12.5个百分点,为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间最低点。
    从1985年起,服务业开启了市场化、产业化的征程。198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首次将服务业的发展正式列入“五年计划”中,并提出“要大力开展咨询服务,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等事业”。1985年国家统计局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报告中首次规定了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范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苏州、无锡、常州3个市及所辖12个县(市)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镇江市被列为开放城市。这一系列政策有效释放了服务业发展活力:1985年江苏省第一家中外合资商业企业——金丽超级市场有限公司在南京金陵饭店开业,江苏在香港设立第一个经济贸易机构——钟山有限公司,江苏省服务业开始步入快速上升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快提升,第二产业保持基本稳定,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下降。
    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1989年江苏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升至25.8%,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24.5%的比重,使江苏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发表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当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全面、快速地发展第三产业的任务。全省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掀起改革开放的新高潮,进入对外开放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居民储蓄的不断积累,直接催生了新的服务需求。改革开放的良好发展环境和服务业内生发展诉求叠加,推动服务业进入较快发展阶段。1994年,江苏服务业实现了第二次跨越,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186.6亿元。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069.5亿元,占GDP比重为35.9%,比1993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在三次产业中提升幅度最快。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服务业进入全面开放的新阶段。2005年江苏服务业发展大会召开后,出台了两份重要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指明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提出八大项36条扶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江苏抓住全省制造业快速发展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遇,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消费性服务业,全面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树立服务业品牌,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量突飞猛进,以年均近1000亿元的速度迅速增长,2008年实现第三次跨越,成为继广东后全国第二个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的省份,达到11948.4亿元。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对民生高度关注,服务业被视为影响民生幸福的重要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起,国家发布的与服务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文件多达50个以上,比1978-2012年发布的总数还多,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江苏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还对服务业重点行业进行扶持,首次提出健康服务业、体育产业、养老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促进政策。江苏省2015年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 2016年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也增强了服务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2012-2018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平均每年提升超过1个百分点,2015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江苏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
    实力增强,份额提升,贡献加大
    江苏服务业不断发展,70年里实力不断增强,社会贡献逐渐加大,成为助推全省经济发展的强大生力军,为江苏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革开放前,服务业基础薄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1978年,江苏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 19.8% ,低于第二产业32.8个百分点。1978-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4.3%,高于GDP年均12.5%的增速,也高于工业14.2%的增速。2000年以前服务业贡献率在30%上下波动,2000-2010年间贡献率在35%左右,2011-2018年江苏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40%,2014年服务业贡献率开始超过工业,2016年服务业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2018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超过第二产业39.9%的贡献率,成为推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从财税贡献上看,服务业税收比重显著提升。2018年,全省实现服务业税收6788亿元,同比增长17.4%,分别快于全部税收和第二产业税收5.9个和11.2个百分点,是2008年的4.2倍,年均增长15.4%;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为49.5%,比2008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2018年,服务业税收对整个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71.5%,比第二产业高出43个百分点。
    从劳动生产率看,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到1978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也只有1615元/人。1993年首次突破1万元/人,2010年突破10万元/人,2016年突破20万元/人。2013年开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超过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居三次产业之首。2018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43954元/人,分别比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高出190997元/人、41482元/人。
    从吸纳就业上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工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服务业从业人员较少;改革开放后,服务业充分发挥“蓄水池”作用,新增就业人员高于第一、第二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1978-2018年,全社会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平均增长率分别是 -2.3%、3.3% 和4.8%。1978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省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10.7%,分别低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59个和8.9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服务业从业人数为1952.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1.1%,与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比差距缩小至最小,为1.7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分行业看,能感受到江苏服务业结构的优化:与2000年相比,2018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占比提升较快的是教育、金融业、卫生社会工作和房地产业,2018年分别比2000年提高7.1个、5.5个、5.4个和4.2个百分点。
    从吸引外资上看,改革开放后,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日益扩大。1981-2018年,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额从0.02亿美元增长到605.2亿美元。从投资的方向看,2011年以前,外商主要投资于制造业;此后投资于服务业的外资比例大幅上升。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中,服务业仅占16.3% ,2018年这一比例已达52.2%,服务业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领域。
    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江苏服务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也经历了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竞争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服务业构成简单,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只有必需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江苏服务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过70年的建设发展,服务业的门类更加齐全,发展更趋均衡,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现代服务业占比则明显提升,服务业中主导行业发生了较大变化。1952年服务业各部门中,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49.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2%,总和超过55%,占服务业比重过半。经过70年建设,服务业门类更加齐全,各部门发展更趋均衡。2018年,批发和零售业和餐饮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1.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比7.1%,总和不到3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则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在服务业中的占比显著提高。2017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8.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6.7%,比2005年分别提高5.5个和1.6个百分点。
    电商助力,消费市场繁荣发展。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崛起,给流通消费市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电子商务逐步壮大,涌现出同程旅游、途牛旅游、苏宁易购、孩子王等232家电子商务交易平台。2018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30.4亿元,是1978年的392倍,年均增长16.1%。其中,全省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7696.7亿元,比上年增长30%,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2.1个百分点。
    创新服务,金融业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竞争力不断提升,金融机构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特别是近年来,信贷、证券、保险、信托等服务的资产配置和融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互联网信息技术助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推进,金融业取得稳步发展,成为对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的主导产业。2018年,江苏金融业增加值达7461.9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为15.8%,比2005年提高了11.6个百分点。
    分工细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迅速成长。改革开放后,服务业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业态的发展过程。“营改增”统一了货物和服务税制,有力地推动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业的分工不断细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抢眼,广告业、会展服务、旅行社等相关商务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自己的发展体系。2017年江苏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24.5亿元,是2005年的17.2倍。
    体制优化,所有制结构日益多元。改革开放前,服务业一直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准入不断放开,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纷纷进入,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放宽金融业等行业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服务业领域中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模式发展成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新格局,特别是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速发展过程。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非公有制法人企业数和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65.8%、29.7%,比2013年提高8.9个、4.4个百分点。在行业分布上,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4个行业;外资也主要集中在这4个行业,但位次略有不同,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注重协同,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前,地区间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不大,主要为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基本生活需要。1978年以来,江苏根据各地区现代化建设进程、区域生产力和城市空间布局,打造“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4个服务业集聚带,不同地区在金融、软件研发设计、创意文化旅游、物流、中央商务区等重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进展,促进了全省制造业与服务业、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逐渐形成了优势互补、层次鲜明的服务业区域发展格局。从规模看,2018年苏州、南京、无锡三市服务业增加值均突破5000亿元,苏州达9450.2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苏中南通服务业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扬州、泰州超2000亿元、苏北宿迁服务业增加值达1170.3 亿元,地区服务业规模梯度特征明显。从服务业占GDP比重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较快的南京、无锡、苏州和常州均超过50%,这4个地区服务业占GDP比重2018年比1978年提高均超过 33个百分点,重点地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全省服务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苏南地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8年达到53.2%,而苏中、苏北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是47.6%、46.5%。
    新兴业态亮点纷呈,为经济增长孕育新动能
    新中国成立70年,服务业积极适应时代变化;改革开放后,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摇篮”。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经济、“幸福产业”(主要是生活性服务业)等发展迅速,现代服务业特征明显。
    通过深耕“互联网+”战略, 江苏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聚焦“互联网+工业”等7个重点发展的领域,促进信息软件业企业发展。互联网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倍增器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2018年,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0.2%,增速居新兴行业第一,居35个行业之首。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江苏南瑞集团、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南京联创科技集团3家企业入榜2018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分别排名第12、42、88位。2010-2017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从 611.8亿元增加到 2882.5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注重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幸福产业”实现从起步到稳定健康发展,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江苏积极参加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2018年江苏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13247.3亿元,增长13.6%;接待境内外游客8.2亿人次,增长9.6%,旅游影响力不断扩大。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成功举办紫金文化节、2018年戏曲百戏盛典。推出系列文化精品,打造江南文化、运河文化品牌。正着力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方便人民群众快捷进行健身,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待遇稳步提升。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包括17种抗癌药在内的309个药品纳入医保支付,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对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断增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加强,“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新成效。
    今年7月召开的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决议提出,江苏要着眼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产业创新一体化;深入推动社保、就医、养老、教育、文旅、出行、社会治理等更多方面的共享便利,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这对江苏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服务业精细化高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为提升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承接制造业企业分离和外包的非核心业务,有力地促进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今年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组织实施重点平台建设工程和“企业上云”计划,创建一批示范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和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要素集聚能力。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较好地回应了这一要求。自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和省发展改革委落实《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实施方案》以来,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2018年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591.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八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推动"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受益于产业政策导向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带动,高新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对全省规上服务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2018年,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高新服务业增速分别高于全省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6个、6.4个和6.8个百分点,对全省规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2.2%、66.8%和59%,分别拉动全省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7个、5个和4.4个百分点。
    回首过去,70年来,江苏服务业发展风雨兼程、砥砺奋进、成就令人瞩目。展望未来,江苏发展正在转型冲关,处于冲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发展时期。江苏服务业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改善营商环境,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持续释放市场活力,助力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