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1-09-10 10:03
    中小企业的韧性是我国经济韧性的重要基础,是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主力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广大中小企业实现发展专业化、管理精细化、技术特色化和持久创新的现实途径。
    本文就如何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作一思考。
    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涵义
    “专精特新”是中小型化工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就其涵义,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工业中小企业,企业规模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
    (一)所谓“专”。则是指采用专项技术或工艺通过专业化生产制造的专用性强、专业特点明显、市场专业性强的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用途的专门性、生产工艺的专业性、技术的专有性和产品在细分市场中具有专业化发展优势。
    (二)所谓“精”。则是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或工艺,按照精益求精的理念,建立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通过精细化管理,精心设计生产的精良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的精致性、工艺技术的精深性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
    (三)所谓“特”。则是指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生产的,具有地域特点或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或服务的特色化。
    (四)所谓“新”。则是指依靠自主创新、转化科技成果、联合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式研制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技术)的创新性、先进性,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较高的附加值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涵义的理解,应该是对企业的全方位的要求,四个指标缺一不可,是对企业的产品专注度、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生产经营全纬度的描述,四个方面相辅相成。
    二、纵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情况
    一是从全球来看。以“隐形冠军”为例,目前,全世界约有3000家“隐形冠军”,德国有1300余家,占1/3以上,超过美国和日本以及后几位的总和。美国排第二位约有400家,日本不到300家,中国不足200家。隐形冠军不仅给所在国家创造了财富,更重要的在于隐形冠军群体整体提升了所在国家的全球竞争力。
    二是从我国来看。目前,全国范围内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32家。这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细分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强,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率先复工复产,发挥了积极示范作用。2018年起,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科技部联合制定了《关于支持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实施方案》,打造创新创业特色载体,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近84亿元奖补资金,支持了200个开发区,受益企业有2000家以上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或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三是从江苏来看。2020年,江苏省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加快创新驱动、以专精特新锻造竞争力,规上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全省工业总量59.8%和59%,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省工信厅1月16日正式公布了新认定的一批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围绕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装备等细分领域,共402家中小企业新晋榜单,是去年的两倍。至此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超过1500家;2020年江苏还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5家,累计达到113家;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8家,累计达104家。
    四是从锡山来看。锡山近年来通过摸索并对标国际,形成了促进中小制造企业走“窄而深”发展道路理念,加快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在省市“隐形冠军”数量已攀升至73家,位居无锡市第一。着力培养一批细分行业的精英,打造更多类似德国的“隐形冠军”。
    三、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做精做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利于推动中小企业应用新技术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加强企业的结构改造,应用先进的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的产业,培养战略性的产业,加快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先进的比重和品牌的创造能力,节能减排,支持高成长性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融合发展。当前,受全球疫情的影响,中小企业面临内需和外需“双侧”承压、收入与成本“双向挤压”、资金链和供应链“双链”紧绷等突出问题。面对困难和挑战,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有助于与大企业形成合理的市场分工,加速自身商业与合作模式的创新,填补市场空白。具体来说,有利于吸纳品牌大企业的资源优势,联合科研机构建设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科研基础设施及大型科研仪器,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有利于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提高创新转化效率。
    三是有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利于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梯度培育优质企业,着力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四是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在信息咨询,现代物流新兴的行业,中小企业的创新十分活跃,大量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新服务、新的商业模式都源自于中小企业。
    四、对策建议
    (一)从政策层面支持。对《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财建〔2021〕2号)要求精神认真研读,对园区内有成长性的爆发力强的企业进行认真梳理,从四个方面一一对照,组织进行申报:一是基础条件方面对照。初步确认哪些企业是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含已在上交所主板、科创板和深交所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境外公开发行股票的)。二是产业导向方面对照。初步确实哪些企业属于《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或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或主导产品属于关键领域“补短板”、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填补国内空白(国际空白);或与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三是从专业化程度方面对照。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70%以上。四是从其他要求方面对照。有哪些企业同时满足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成长性要求。创新能力方面,连续两年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4%以上;且满足以下三项条件之一: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项以上、自建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1个以上。经营管理方面,取得相关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成长性方面,上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或有上市计划,已递交申请书或已进入辅导期。
    (二)从企业自身挖潜。一是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投入以及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倡导有能力、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能够构建企业技术中心,或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或是合作建立科技资源共享的研发机构,增强自主创新,整合创新和引进吸收和创新能力,开发具有市场市场的新产品,将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应用于“小而优”、“小而强”的发展方向,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进工业“四基”领域或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和“锻长板”。二是大力引导企业实施质量改进和品牌建设战略。推动企业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方法,开展质量承诺和诚信体系建设活动,建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自律水平。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创造知名商标、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大力鼓励企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建立相对完善、容易实施和有效的管理体系,强化企业战略管理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节能环保意识和诚信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品牌管理、安全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四是大力鼓励企业促进产学研合作。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创新研发。设计、管理和生产过程形成互补优势、风险共享、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鼓励中小企业加入产业合作联盟,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提高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合作与合作的水平和能力。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科技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支持与服务。五是大力引导大中小企业走数字化转型道路。数字化升级无论对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是最有效的“突围之路”,为此,大力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
    (三)从优化环境入手。一是精准做好服务。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供信息咨询、研发、管理提升、技术转移、节能减排、人员的培训服务等其他专业服务;特别是在提供技术创新、上市辅导、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知识产权应用、上云用云及工业设计等服务。其中,对于重点“小巨人”企业,应提供“点对点”服务。二是加大金融赋能。支持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出战略性产业集群融资方案,进一步加大金融资源投入程度、加强精准对接力度,持续做好对“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为制造业升级发展输送金融动能,并不断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促进政策落实。继续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接惠及市场主体,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四是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下放权限,不断提升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使发展环境得到切实改善,支持企业加快加强国际合作等,进一步增强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