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现状与特征

    2019-03-05 17:53
    中国境内国际合作园区规划建设早期,主要任务在于吸引外资和跨国企业入驻,以拉动外向型经济增长。随国际合作深入,越来越多的合作园区从规划伊始便注重国际合作,以国际先进园区建设标准和国际生态园区环境控制指标体系为园区建设标准,规划建设真正符合国际标准,能成为国际示范的产业园区或产业新城,成为对接国际规则、实现产能合作、提升供给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和空间载体。随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和国际产业合作的深入,国际合作园区作为新时期国际经贸合作、国际化新城开发的空间载体扩大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的新型产业空间。 
    总体发展现状 
    由于尚未有境内国际合作园区数据的专项统计,笔者通过多渠道资料查询(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大陆内国际合作园区共计70余个,其中较为规范的国省级合作园区为52个。52个国省级境内合作园区的18个合作国家和地区覆盖全球,按合作园区数量排名依次为德国、韩国、芬兰、新加坡、法国、瑞士、意大利、美国、日本、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奥地利、荷兰、北欧、以色列及丹麦(图2)。园区分布于浙江、江苏、北京、广东、辽宁、四川、河北、山东、广西、陕西、天津、重庆等12个省/直辖市,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核心特征 
    基于对境内国际合作园与传统开发区的对比分析,认为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存在以下几点核心特征。 
    开发主体具有二元国家属性 
    传统开发区或产业园区开发主体主要为本国各层级政府,是单一国家开发主体。而国际合作园区中外双边通过合作备忘录建立合作关系,作为合作园区的共同开发主体,开发主体具有二元国家属性,可以享受双边政策优惠。双边合资共同组建的中外投资开发公司作为双边利益共同体负责园区的一级开发。 
    合作组织框架灵活化 
    境内国际合作园区中方主体主要为政府相关机构,有国家层面的,如国务院、商务部主导的,也有地方政府主导的。而外方合作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包括政府组织、经贸组织、企业和咨询机构。境内国际合作园区的合作组织框架较为灵活,呈现市场化、不对称性和高度灵活性的一般特征。双边合作有中外国家政府之间、中国政府对外方经济组织、中国政府对企业等多种合作框架,也有不依托于中方政府,依托外方龙头企业主导建立的园区。中外政府之间的合作也常常呈现不对称性,有双边国家政府的战略性合作,如西安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也有中方地方政府对外方国家政府的跨级合作,如广州中新知识城。 
    建设目标具有双向性 
    传统开发区在发展初期主要分布于沿海,作为对外的产业窗口,随着园区建设铺开,内地开发区也逐渐建设起来,且主要服务于本地的产业发展。传统园区无论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的发展模式,其根本目的是拉动当地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国际合作园区的二元国家属性的开发主体也决定了园区建设目标的双向性,其根本目的在于双边的资源和市场交换。中国通过共建园区合作吸引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合作国家则通过资源的交换获得部分中国市场的入场券,互利共赢。 
    产业发展国际化、创新化、融合化 
    国内传统的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主要有三条基本路径,一是基于本地产业基础,通过优势产业延伸形成园区产业体系;二是根据国家、地方政策引导,发展“红利”产业;三是基于机会潜力,培育新兴产业。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基于双边比较优势互补、双边政策和市场的互动开放,三管齐下,发展符合中国地方产业发展基础和外方产业优势、技术优势的产业;双边政策互利,开放资源和市场,助力合作产业发展;创新引领,国际技术团队合作研发,发展前沿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园区产业发展更强调产业协同、产城融合,强调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宜产宜居宜业的新型产业空间。 
    运营管理模式市场化 
    传统开发区管理主要由上级政府设立园区管委会对园区进行开发和综合管理。境内合作园区在政企合作、市场化运营方面更为重视,多数政府主导型园区成立了中外合资公司对园区进行管理,甚至交由第三方企业进行经营;企业主导型园区也更重视与政府合作,配合政府工作,争取政策支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互利共赢”成为境内国际合作园区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园区招商和开发方面,国际合作园区执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实行成片开发模式,建好成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厂房,使跨国企业能实现“拎包入园”,减小入驻的附加成本,提升了跨国企业入驻的积极性。 
    国际合作园区类型及特征 
    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以工业为主导,国家间合作以产业和研发合作为主。工业合作园区是我国境内国际合作园区的主要类型,在国省级国际合作园区中,工业园区数量占国省级国际合作园区总数比重过半。工业合作园以产业发展为主要导向,一般选址于具有一定相关产业发展基础的开发区内部,以“区中园”或“园中园”的形式存在。除了国家间政府主导规划建设的园区外,工业合作园区中也存在着企业主导型的园区,以市场为导向,由外资龙头企业或本国投资机构发起,通过龙头引领作用,号召外资企业集聚,形成外资产业集群,共享更符合其生产生活习惯的工作空间和基础设施,如宁波北欧工业园。在国家合作中,中德、中日韩、中以、中非合作以产业发展为主,工业园区是双边合作共建园区的主要类型。 
    生态新城 
    生态新城即指以环保产业或居住、现代服务业为主,参照国际生态规划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开发的生态导向型园区或城市新城,以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园区建筑,规划设计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布局绿色交通,推广新能源。国家间合作以规划设计合作为主。国际合作生态园在选址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类型,一类选址于环境恶劣的未开发用地或城市弃用地,通过生态改造打造生态园区或生态城市,如中新天津生态城,选址于环境脆弱的废弃盐碱地;一类则选址于环境优美的地区,依山傍水而建,如青岛中德生态园,选址于环境优美宜居的国家森林公园。在国家合作中,中新、中德、中法、中瑞、中奥、中芬皆有生态城或生态园规划合作,其中中芬合作共建生态新城数量最多。 
    商贸物流园 
    商贸物流园通常位于自贸核心区,是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主导的政策优惠区,此类合作园区多建于繁荣的沿海港口城市,主要发展大宗生产资料加工交易、物流仓储及贸易金融,两国间合作主要为双边贸易政策合作。在国省级国际商贸物流园中,中澳舟山现代产业园、中俄东莞贸易产业园为纯粹的自贸区性质的合作园区,以双边贸易为主;而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中马钦州产业园则为带有自贸区性质的产业园区,以工业合作为主,在货币兑换和海关通关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以方便双边物资交流,促进双边贸易发展。 
    综合新城 
    综合新城开发范围较大,以新城建设为标准,产城融合,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双方不仅在规划设计、产业方面进行合作,更重视管理运营模式的学习和应用。综合新城或选址于未开发用地,以组团或分期开发的形式进行用地规划,或以园中园为核心启动区,规划远景覆盖范围覆盖整个市区或某城市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是综合新城的典型代表,园区内工业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为主导,金融、高等教育、科研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产城融合的综合新城。新一批规划建设的国际合作园中,广州中新知识城、中韩(烟台)产业园、中韩(盐城)产业园等皆以综合新城为发展定位,走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 
    (国际城市规划) 
专家讲堂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

  • 中国应对全球产业链内向化的政策建议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