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园区转型升级 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2020-04-07 17:38
    实体经济兴,则区域经济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使我国经济发展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增强后劲。在这一背景下,丹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明确提出把推动园区转型升级作为工作的全部过程和奋斗方向,积极争当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加速挺进国家级开发区方阵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围绕园区转型升级开展先行先试和积极探索,助推丹阳加快建设充满创新活力的现代化工贸名城。
    一、充分认识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意义
    1.这是开发区确保贡献高份额的迫切需要。开发区现有各类企业35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4家,销售亿元以上企业36家,高新技术企业57家,拥有大亚科技、恒神碳纤维、大力神集团等上市挂牌企业,2018年综合实力列全省同等级开发区第2名。因此,开发区应继续担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光荣使命,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增强转型发展质效,为全市经济发展贡献更高份额,共同努力使丹阳成为镇江“十三五”发展的新增长极。
    2.这是开发区实现发展高质量的迫切需要。先进地区主动顺应新一轮产业革命大势,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等方面先人一步。开发区必须以先进地区为标杆,集结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合力,全力实施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引领区域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3.这是开发区抢抓历史新机遇的迫切需要。丹阳面临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等国家战略的多重叠加机遇,市委、市政府又明确提出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给开发区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站在新“风口”的开发区人,务必借势借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增创转型发展新优势。
    二、理性把握开发区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丹阳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园区比依然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园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一是园区新增项目偏少。目前企业投资欲望不强,缺少新的投资项目支撑;金融机构对项目支持不够,建设推进迟缓。上年结转项目占比较大,新增加项目呈现数量偏少、总额下降、开工时间不确定等特点。二是项目招引优势不明显。开发区具备的政策和体制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但项目投入方的落户条件越来越高,迫使我们不得不进一步降低门槛,承担更多资金风险和土地成本。尤其对于科技型项目、投资规模较大项目,由于缺乏政策支持,落地生根很难。三是中小企业发展困难。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受市场低迷影响,订单不足,产销规模受到制约,加上融资难、融资贵,企业盈利空间非常有限。再则遭遇严厉的环保督查和招人难等一系列问题,企业建设速度迟缓,使部分企业产生了一定的挫折感。
    2.要素瓶颈严重制约发展。一是土地资源匮乏。当前开发区真正用于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严重制约了招商引资的进程,土地供给不足成为摆在面前的最现实问题。二是可用财力不足。我们前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沉淀的存量债务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加上政府财力有限、融资手段单一,导致资金紧张问题十分突出,制约开发区的发展。三是专业人才紧缺。规划工程建设、专业招商、资本经营、市场运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紧缺,用人机制不活,成长空间不能满足专业人才的职业规划,人才成为开发区加快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
    3.系统性金融风险仍然存在。一方面,开发区列入市重点处置担保圈金融风险的通达系、天坤系、华德系、欣隆羽绒系、双仪系,目前还没有能够从根本上予以化解,多个经营良好的规模企业牵涉其中,给园区经济运行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经营风险加大,银企之间缺乏互信,银行不敢向企业贷款,政府融资平台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企业与民间借贷纠纷加剧,居民积蓄没有新的出路,导致以“互联网金融”名义的非法集资活动层出不穷。
    三、积极谋划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举措
    丹阳经济开发区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明确发展思路、制定产业政策、强化经济运行调度的根本导向,把准发展方向,加快转型升级,切实发挥开发区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1.转变发展观念,聚焦产业集聚。一是明晰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开发区的优势和特点,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长远规划、久久为功,避免产业发展贪多求大,散而不精。二是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重点围绕今后2-3年项目落地开展土地调规工作,土地规划空间重点向园区集中,杜绝过去“一切围绕项目转”的做法。三是树立“亩产论英雄”导向。严格制定企业入园标准,新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400万元/亩,亩均税收不低于30元/亩/年。对亩产效益好的企业,给予更多土地资源和税收奖励,对亩产税收贡献小的传统企业,通过提高环保、安全等要求,倒逼转型升级。同时,我们还要主动帮助企业盘活闲置厂房,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2.优化招商模式,提升招商选资。一是实施市场化激励。进一步优化招商意见以及优惠政策,重奖有贡献的项目“中间人”,调动全员招商积极性。完善不受人员身份限制的专业化招商队伍,通过市场化的考核激励,提升招商成效。二是开展精准化招商。围绕开发区主导产业和省级重点PPP项目进行招商选商,充分发挥园区企业、在外乡贤的人脉资源,紧盯有投资意向的国企央企,密切联系,精准对接,做好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文章。三是推动园区式招商。围绕生命科学产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精密制造产业园,以及仅一智能制造产业园、鱼跃医疗器械产业园等特色园区,设置好定位和诱因,通过路演、论坛、介绍会、招商会等不同形式达到聚商的目的和效果。四是探索园区共建模式。积极探索与苏州、上海、深圳等地先进园区合作,建立跨区域合作联盟,共建产业园区,做到以园引园,实现共建共享、共同招商、合作共赢。
    3.注重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发展。一是深化招才引智。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推动政产学研平台建设,激发企业更多创新活力。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市场化的薪酬制度,用足用好科技人才扶持资金和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注重对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引进,全面构筑人才高地。二是聚焦科技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大力实施智能工厂改造,通过机器换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继续引导企业聚焦主业、做特产品、打造品牌,鼓励企业从“低端量产”向“高端定制”转型,打造更多特色品牌,培育更多“单打冠军”。三是强化资本联姻。引导企业按照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走兼并重组、战略合作、资本运作之路。重视本土标志企业培育工作,按照“孵化一批、培育一批、挂牌一批”的思路,加强上市企业梯队建设,通过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4.完善园区管理,提供驱动保障。一是坚持双创载体驱动。发挥科创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集聚效应,集聚更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等主力军作用,整合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各种要素,建设一批专业化的孵化器、加速器或众创空间。二是强化公共设施保障。坚持“产城融合”“区街合一”,加快引进、建设一批商业、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设施。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投入,科学规划建设园区主要道路、雨污水管网、保障用房等民生工程,为产业创新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为企业发展和人才引进营造宜业宜居环境。三是优化金融服务环境。以营造优质的经济金融环境为目标,推动政银企建立和谐关系,以及互信共赢的新机制;探索发展政府引导基金、市场投资及并购基金,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以规范市场秩序为目标,全面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继续开展“远离非法集资”行动,教育居民主动抵制高利息诱惑,建设稳定和谐的金融秩序。四是发挥项目帮办作用。对进入准备建设阶段的项目,由经发局牵头成立项目推进办,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力争在一个框架内包办项目报批所有工作。通过部门会商会办,与企业无缝对接,列出任务清单,限定完成期限,确保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力争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