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委深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要求,牢固树立“服务、协同、共生”理念,聚焦行政管理、招商引资、建设运营、人事薪酬等领域进行系统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跃居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第25位,开辟了新时代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新境界。
主要做法及成效:
1. 突出协同高效,在深化行政管理机制改革中推动瘦身强体、职能转变。一是精简机构、助力轻装上阵。将原有46个部门重组整合为22个部门,压减率达到52.2%,有力推动了效能提升、发展提速。以服务项目、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为重点,优化镇(街)服务管理架构,构建了园区特色鲜明、运转高效的基层综合服务体制,真正实现服务一以贯之、责任一贯到底。二是优化职能、放大协同效应。坚持灵活实用,积极推动组织链、工作链融合创新,先后组建国土管理和融资委员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整合招商与科技、财税与金融等部门职能,在集合智慧、共享资源中释放组织创造力、提升系统协同力。三是再造流程、刷新审批速度。在全市率先实施营商环境系统集成改革“5620”工程,创新搭建营商环境“e企赢”平台,加速推进一窗通办、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工程建设类项目审批办理时间减少60天、精简率20.3%,办理材料减少106项、精简率61.9%,以“店小二”式服务筑牢政企“命运共同体”。
2. 突出开放引领,在深化招商引资机制改革中推动产业联动、集群共生。一是以全球视野重塑招商格局。聚焦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组建“6+5”“兵种+战区”协同出击招商体系,成功打造“金龙湖”系列峰会品牌,中科院微电子所集成电路装备集团、鑫晶半导体大硅片等155个新兴产业项目密集落地,利用外资水平居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第10位、全省开发区第2位。二是以特色园区厚植产业沃土。坚持“一园区一方向、一园区一特色”,以特色园区建设不断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孵化成长平台,凤凰湾电子信息产业园、杨山科技创新谷、新微半导体加速器等建成运营,集成空间产业园、东湖医学创新港、金龙湖智慧谷等加快建设,项目集中、产业集群的态势更加迅猛。三是以争先之志锻造招商铁军。坚持专业专注、精准精进,创新建立“培训+研讨+实战”培养模式,矢志在内涵提升、一线冲锋中打造一支最具敏锐眼光、最具标杆担当、最具拼抢意识、最具专业素养、最具吃苦精神的新时代招商铁军。
3. 突出市场导向,在深化建设运营机制改革中推动多元融合、价值共创。一是发展壮大投资开发主体。坚持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将6家国有投资公司战略性重组为金山桥、金龙湖控股两家集团,在实体化运作中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截至2019年底两家公司资产规模达到777亿元,实现了“一年重组整合、三年壮大规模”。二是创新“区中园”建设模式。坚持政企共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以市场化手段建设运营“区中园”,吸引培植了天拓半导体、联东集团等领军企业,投身金龙湖创新谷、联东U谷智造园等园区建设,以合作共建增创运营管理新优势。三是健全完善产业基金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引领作用,组建总规模5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出资参与设立昊芯半导体、金苏光电等15支总规模167亿元的产业基金,成功助推开沃新能源汽车、中科汉韵、华清燃料电池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为产业发展插上了资本之翼。
4. 突出绩效评价,在深化人事薪酬机制改革中推动队伍重构、个体赋能。一是让综合考核的“指挥棒”更加科学。创新建立招商系统业绩考核、镇(街)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部门效能考核、国有投资公司经营业绩考核“四位一体”绩效考核体系,指标设置更具针对性、约束性、实效性,在考核中激发破解瓶颈、争先创优的竞争活力。二是让担当作为的“动力源”更加强劲。坚定不移去行政化、去机关化,积极推动身份档案制、全员聘任制、岗位工资制、绩效考核制“四制改革”,坚决打破身份限制、平均主义,充分激活个体、深挖潜能,初步构建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了干部队伍的整体战斗力、执行力。三是让选人用人的“风向标”更加鲜明。牢固树立“以考核定实绩、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拆迁征补、民生服务、信访稳定“四个一线”等急难险重岗位提拔使用干部占比达到70%,真正让吃苦的人吃香、实干的人实惠、有为的人有位。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