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发展规划

    南昌高新区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的实

    时间:2019-10-30
    南昌高新区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的实践
      当前,国家高新区正处于积蓄发展能量、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继续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近年来,南昌高新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决策部署,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南昌高新区创建于1991年3月,是江西省首家国家高新区。区域面积达286平方公里,下辖昌东镇、麻丘镇、艾溪湖管理处、鲤鱼洲管理处,目前已开发产业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按照江西省、南昌市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南昌高新区重点围绕开发区体制机制,聚焦七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
      (一)构建干部人事新体制
      为激发南昌高新区机关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实现“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南昌高新区在江西省率先启动“身份封存、岗位聘用、以岗定薪、绩效考核”为主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改革干部管理方式,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采取“按岗聘人、任聘分离”的方式,打破编制身份界限,干部原有编制身份封存,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对领导干部视情况采取直接聘任、竞岗聘任、公开选聘等灵活选人用人方式进行聘用;对二至五级主办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竞岗聘用。近年来,76名干部通过竞聘走上一级主办以上领导岗位(其中编外人员56名)。
      二是改革薪酬分配机制,实现“铁工资”向“活薪酬”转变。改革现行收入分配制度,推行绩效工资制,按岗定薪、以绩定薪,建立了激励性的薪酬分配机制。将干部职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根据考核结果,同一层级岗位工资收入相差约2至3万元,下级岗位工资可能会超过上级。
      三是改革干部考评体系,实现“主观评价”向“量化考评”转变。推行全员绩效考核制,出台了绩效考核办法,实现了绩效考核目标全员覆盖。根据考核,四年来共有298人次扣减绩效工资14.3万元,对4名部门副职和4名一级主办等领导干部进行了降级处理,23名干部予以解聘,实现了“干好干坏就是不一样”的效果,有效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创新招商引资新模式
      南昌高新区积极贯彻落实南昌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部署,着力推进“重资本、轻资产”招商模式。
      一是开展政金合作,探索项目融资新模式。在南昌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下,我们积极探索了项目融资的新模式,融资解决项目资金102亿元。特别是与国开行密切合作,将南昌高新未来科技园项目整体打包,获得国开行首期授信额度85.7亿元,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家银根紧缩、园区和企业融资难等一系列挑战,成为江西省开发区融资的一个典范。
      二是依托平台公司,代建标准厂房。以国有平台公司——南昌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体单位,集中建设标准厂房,连续四年每年建设100万平方米工业标准厂房,装修后提供给企业入驻,并规划建设8万平方米的邻里中心,用于建设食堂、公租房、商业、文体设施等厂区配套设施,为企业和项目提供“拎包进驻”的服务。
      (三)出台帮扶企业新举措
      结合江西省“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和“放管服”改革,南昌高新区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和“项目落地年”行动,出台“60条”精准帮扶政策和主导产业扶持政策。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南昌高新区提供设备补贴、招工补贴、人才补贴、物流补贴等各个阶段的支持。特别是在江西省率先推行出口企业退税周转金和园区内配套奖补措施。针对园区内出口企业多、资金需求量大的现状,南昌高新区管委会指定若干家合作银行采取封闭式贷款模式作为退税周转金,专门用于企业出口退税期间上缴税收的周转,有效缓解生产性出口企业资金压力,防止和化解资金链断裂风险。同时,率先出台采购园区内配套“双奖”政策,凡采购园区内企业生产的产品为本企业的产品进行生产配套,分别给予双方企业产品采购金额1%的补贴,引导企业在本地配套。组建光电、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联盟,由产业联盟搭建行业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并给予产业联盟经费支持,推动产业和企业间优势互补,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和抱团发展,吸引了配套企业落户,加速了产业集群形成,降低了企业成本,形成了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四)建立项目推进新机制
      建立健全“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责任人、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的机制,确保项目压茬推进。项目引进阶段,按照“招商小组专业谈判—开放办科学评审—开放型会议快速决策—项目服务组全程服务”的工作机制,从顶层设计上确保招商引资取得实效;项目建设阶段,每个项目专人跟踪代办项目前期手续,各职能部门沟通衔接随时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对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开通绿色通道;项目投产后,由专业企业服务部门负责政策兑现、投后管理,建立每个企业的档案大数据,确保风险提前预警。项目进入前、中、后三个阶段均由专业部门分别负责,全过程专业高效操作,做到每个项目落户流程科学专业,推进高效快捷,投后管理精准、风险可控。
      (五)探索产业用地新路径
      为有效缓解用地紧张的难题,切实利用好村级产业用地这一宝贵资源,更好地保障城市建设及产业用地需要,南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村级产业“地票制”改革,采取虚拟供地方式,即由管委会根据各村征用土地的留置面积开出地票,每年按一定的标准补助村集体,不再实际划定具体地块,由管委会根据产业需求及城市发展统一调配使用。南昌高新区于2016年、2017年先后制定出台《支持村级产业发展办法》和《关于村级产业中商业地票的实施意见》。3年来,通过与34个行政村签订村级产业用地调用协议书,拨付了6426万元“地票款”,直接受惠群众达15.7万人,不仅保障了招商引资用地,促成项目快速落户,而且使村级产业发展更加规范透明,有效破解了产业用地不足和村级产业发展的难题。
      (六)开启城乡管理新格局
      优化城市规划建设,统筹好城市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着力推进“科技、产业、生态、城市、人文”融合发展的生态科技新城建设。
      坚持理念创新。舍弃巨额建设用地收益,建设了2600亩的艾溪湖湿地公园,打造了15公里长的江西省第一条示范性样板绿道环艾溪湖绿道。围绕20平方公里水面的瑶湖,高起点规划建设了18平方公里的瑶湖郊野森林公园,被市民誉为南昌的“马尔代夫”,正在精心打造海绵型鱼尾洲湿地公园、南塘湖市民公园和航空航天主题公园。
      坚持体制创新。实行大部制改革,将城环局、综管办、执法局、爱卫办原来几个涉及城市管理职能的部门整合在一起,构建了大城管格局,实现了工作一杆子插到底。创新城乡综合管理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城乡综合管理“重心下移”改革,着力构建镇处“事权、财权、责权”相匹配的治理能力新架构。
      坚持科技创新。初步完成了各类视频资源融合和管网监测、环卫定位、路灯等物联网设备布设,提高了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通过“智能+人工”视频采集手段,提高了“车窗抛物”问题取证效率;通过无人机定期定点巡查,为环境保护、违章搭建、重点工程管理等提供第一手资料突出智慧化导向,整合数字城管和智慧城管资源,完善101智慧大厦的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指挥中心的集成优势,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坚持管理创新。推行网格化管理,建立三级分层网格管理模式,做到“城中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人有责”,确保园区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每一件事都有人做。
      (七)彰显营商环境新成效
      按照“应减必减”的原则,建立了行政审批事项动态清理工作机制,逐年取消、调整和归并行政审批事项129项,使区本级行政审批事项从原来的348项减少至目前的219项。精简优化审批流程,设立并联审批专窗,整合一套表格、一套报件、一套规程,全面推行“多证合一”,实行“一窗受理出件、多部集成服务”的办理模式。开通“绿色通道”,在主件齐全的情况下推行“容缺预审”审批,采取必要的监管手段要求项目方在规定时间补齐补正缺项材料,方便企业和办事群众。进一步推进企业“零跑腿”“只跑一次”改革,全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营商环境。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是勇于改革创新的时代,是全面开放发展的时代。南昌高新区将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解放思想、改革奋进,不断发挥园区“先行先试”优势,打造江西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先行样板,为共绘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新画卷做出应有贡献!
    (南昌高新区网站)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