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招商引资

    疫情冲击下,产业发展如何应对挑战?

    时间:2020-04-07
    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制造业该如何发展? 
    第一,疫情给我国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但也孕育着新的机遇。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有效应对疫情对制造业的冲击,关系到国民经济安全和我国经济发展全局。当前,我国制造业现在正处在从第一波冲击向第二波冲击转换过程中,从内部冲击为主转向外部冲击为主,从供给端冲击为主转向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受到冲击。疫情给我国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但也孕育着新的机遇。为此,一是要加快推动复工复产;二是要采取措施保障出口企业的海外订单交付能力,特别要保障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产品生产出口,有效降低供应链被替代的风险;三是制定应对国际供应链中断的预案;四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五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六是优化营商环境。 
    第二,新老基建并重共举,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一是老基建建设仍然有很大潜力,仍然可以作为推动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老基建同样需要高科技做支撑,实现传统基础设施和现代基础设施的融合;三是新老基建的建设应该统筹安排一体推进;四是新基建的建设应该市场和政府相结合。此外,要把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是积极减免负债;二是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提供特殊帮助;四是促进环境优化;五是强化包括科技在内的公共服务。 
    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产业调整该何去何从? 
    第一,加快推进基于内需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正处于重要阶段,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比较突出,疫情对产业发展的冲击,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在这个特定背景下,重在加快推进基于内需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可能是短期的,但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将是长期的。疫情对产业发展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双重冲击,给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结构性压力。为此,要将短期经济政策刺激与中长期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第二,全球供给链重塑对产业发展将带来严重冲击,但对我国基于内需的产业结构调整会形成重大推动力。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内需为导向,与经济转型升级的中长期趋势相适应。基于内需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第三,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经济政策的刺激,但更需要以结构性改革形成新动力、激发新活力。第二,应尽快制定一揽子产业恢复振兴计划。莫干山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曹文炼建议,与正在研究制定的“十四五”规划衔接,我国应尽快制定一揽子产业恢复振兴规划。可以重点考虑五个方面的专项规划。一是发展新基建的专项规划;二是制造业,钢铁、煤炭、化工等产业的振兴规划;三是服务业发展的振兴规划;四是建筑业的发展振兴规划;五是海外产业投资发展规划。第三,要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认识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应对疫情影响的措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长黄群慧认为,第一,要高度重视我国供应链安全,抓住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的机会窗口,从战略上把握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多元化、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提高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第二,要对我国供应链进行分类管理,针对性地迅速恢复供应链和推进供应链全球战略调整。第三,整合政府、研究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等资源,在采取综合救助措施的同时,进一步加速建立分重点行业、重点地区供应链安全评估与风险预警制度。第四,通过完善供应链金融,提高供应链核心企业以及供应链平台的数字化水平,增加我国产业供应链弹性,促进供应链快速恢复和调整。第五,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国际合作与治理,支持我国企业加快走出步伐,保障全球供应链节点安全,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三、如何评估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发展部部长赵昌文认为,一方面要分清轻重缓急,加快重要产业链中出口型头部企业的复工复产。另一方面,疫情给产业发展带来分化,例如很多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但是还有一类新产业在疫情后可能会面临困难,比如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因此,对于新产业的发展需要根据分化的特点采取不同办法。第二,应科学评估疫情对我国产业链安全的影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指出,分类制定安全预案;要打通“堵点”“痛点”,精准推动产业链上重点企业尽快复工复产;要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在全球产业链调整重塑中增强我国产业链的控制力;要推动产业链跨国界依赖向当地要素和消费市场延伸,增强维护产业链安全的经济合理性;要构建国家产业链安全防控体系,加强对外商投资并购、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全程监管;要着眼于建设制造强国高标准的要求,制定维护产业链安全的长效机制。第三,客观评估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如果说疫情在第一阶段是对中国的供给侧产生冲击,即影响生产;在第二阶段就很可能是对需求侧的冲击。要有底线思维,要保民生,民生是最重要的产业。同时,要更加重视外贸制度改革。 
    中制智库研究院院长新望认为,面对疫情对中国制造的冲击,要“外伤外治,内伤内治”。作为政府,一是要救中小企业;二是要救济失业群体,投民生;三是启动新基建。作为企业,要把握未来产业和趋势。应对的好,这场疫情也可能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催化剂,是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指出,疫情对经济造成急速冲击,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达到历史低点。要防止短期冲击造成的中小企业大面积倒闭现象,消费券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第二,要加大对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的救助。第三,要有效利用货币政策。中国在移动支付、电商等数字基建方面已经引领世界,这里还有很大的空间。
    (经济参考报)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