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策速递

    下“任务书” 绘“线路图”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

    时间:2020-04-03
    4月1日上午,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江苏实施方案》。《江苏实施方案》共分为总体要求、区域联动、重点任务、组织保障四个部分,明确了江苏需要落地落实的重点任务、重要事项、重大政策共60条,是我省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任务书”和“线路图”。
    《江苏实施方案》是这样出台的
    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介绍,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支持下,2019年5月份起,省发改委会同省有关部门和地方,组建工作专班,开展了(以下简称《江苏实施方案》)研究编制工作。在编制过程中,江苏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穿于《江苏实施方案》研究编制的全过程,围绕国家《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按照全面贯彻《规划纲要》部署、充分体现江苏特色优势、抓好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明确重点工作任务分工的要求,逐条梳理对照、逐项细化落实,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完善,先后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常委会议和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印发实施。
    《江苏实施方案》的特点和任务
    《江苏实施方案》共分为总体要求、区域联动、重点任务、组织保障四个部分,明确了我省需要落地落实的重点任务、重要事项、重大政策共60条,是我省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任务书”和“线路图”。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说,总的来看,有这样三个特点:
    一是明确了贯彻实施国家战略的总体要求。《江苏实施方案》强调,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规划纲要》为行动指南,在服务一体化中担当重大使命,在融入一体化中拓展发展空间,在推动一体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明确要围绕“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准确把握“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的基本原则,落实“六个高质量”要求,加快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省内全域“六个一体化”,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和路径模式,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建成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二是明确了贯彻实施国家战略的分阶段目标。《江苏实施方案》对照《规划纲要》,结合我省实际,明确了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记者了解到,分为2025年和2035年两个节点。
    到202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场开放、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1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以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铁路网密度达到550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1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5%以上。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细颗粒物(PM_2.5)平均浓度、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单位GDP能耗较2017年下降10-11%。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1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9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左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有效,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规则基本建立,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基本形成。
    到203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城乡区域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公共服务水平优质化并趋于均衡,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走在全国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前列。同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发投入强度、5G网络覆盖率、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单位GDP 能耗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具体指标进行了量化。
    三是明确了贯彻实施国家战略的具体路径。江苏具有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但苏南、苏中、苏北发展还不协调不平衡,高质量发展需要增创优势、补齐短板。《江苏实施方案》据此从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两大层面,明确了贯彻实施国家战略的重点任务。
    在聚焦“一体化”合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方面,提出主动服务、积极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充分集成江苏优势,加强与浙皖战略协同,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在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下加速全省域一体化发展,并从强化区域联动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3个方面,明确了9条重点任务。
    在聚力“高质量”协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方面,围绕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和合力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7个方面,明确了51条重点任务事项。
    其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由我省苏州市吴江区、上海市青浦区、浙江省嘉善县“两区一县”组成,总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吴江区是面积最大的,约占示范区总面积的51%。同时,《江苏实施方案》还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强化政策支撑、强化督促落实等4个方面,明确了推动《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落实的保障措施。
    落实《江苏实施方案》,下一步这么做
    李侃桢主任说,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使命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充分用好已有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切实把各方面资源汇聚起来,把各方面力量统筹起来,全力推进实施《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进一步畅通与国家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汇报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对我省重大诉求、重点事项的支持。进一步强化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沟通协调,着力推动解决跨省际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浙江、安徽两省一市的联系衔接,深化跨区域合作,增强战略协同性。进一步发挥好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交通、信息、科技、环保、信用、人力社保、金融、商务、产业合作、能源、食品安全、城市合作、应急协同等13个专题工作组作用,完善省级部门之间、省市之间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二是坚持目标导向,狠抓任务落实。围绕《江苏实施方案》明确的60条重点任务和《江苏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任务、重大平台项目和重要改革举措清单》确定的80项重点事项,突出最近三年,突出重点领域,突出主要方向,制定具体细化方案,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严格过程控制和绩效管理,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列入国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近期重点工作、重点事项和重点项目清单》的重点事项和重大项目,协调牵头部门在研究部署、协调推进上下硬功夫,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对需要国家层面研究推动并给予政策支持的重点事项,设立工作专班,加强整体谋划设计,加大协调推进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尽快落地见效。
    三是聚焦重点突破,全力组织攻坚。坚持大处着眼与实处着手相结合、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干好“自己的事”与做好“我们的事”相结合,进一步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全面推进“六个一体化”。
    在推进产业创新一体化方面,重点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推动与上海科创中心、金融中心紧密对接、互相支撑、共同发展。
    在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互联互通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好适应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需要。
    在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方面,着眼打破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建设统一的区域市场体系。
    在推进绿色发展一体化方面,以长江、太湖、淮河等流域为重点,协同推进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
    在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聚焦标准化、便利化,积极推动社保、就医、养老、教育、文旅等领域共建共享。
    在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方面,坚持苏南热点、跨江重点、苏北难点“三点”并进、区域联动,以苏锡常、宁镇扬及锡常泰、苏通跨江融合等局部一体化先行,助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复制推广。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在规则统一制度体系、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各类资本市场分工协作、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跨区域产权交易市场、重点领域合作机制、各类市场主体协同联动机制、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实践,加强战略协作,推动率先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同时,加大重大改革系统集成力度,加快改革试点经验在我省共享推广步伐,促进长三角地区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新华日报)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