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动态

    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时间:2022-12-19

    工业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象征。对于中国这样的全球性大国,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制造业就是国之根本,立国根基。我国70多年的建国创国历史,正是因为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和异军突起,才成就了今天新中国的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制造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底气”, 只有守住制造业,才能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制造业创造一个国家的财富价值,奠定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举足轻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多年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名单,45个国家级集群2021年主导产业产值达19万亿元,布局建设了18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部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的70%,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700余家,培育创建了170余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2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虽然我国的制造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并非世界制造业第一强国。当前,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能力不足。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制造业总体特征是大而不强,大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底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制造业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生产资源能耗高,但创新产出低,只能在产品总价值的利润分成中获取少部分利润。二是品牌优势较为不足。我国国内品牌培育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品牌较少,出口利润较低。我国各类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商标的不到20%,全国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总量不足10%。我国的知名企业较少,获得世界驰名品牌的更是少之又少。据测算,目前美国品牌所创造的价值占GDP的比重达60%,而在我国却不足20%。三是发展水平较为不足。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大多受益于巨大的本土市场,同时凭借低成本优势让产品能够以较低价格走向国际市场,价格战因此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随着本土市场的成熟,靠成本优势的价格战发展模式制约了发展水平的提高,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更为凸显,我们应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塑造中国制造业品质、品牌为使命,力促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此,建议:

    突出科技强基强企。按照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要求,强化科技创新力量,按照梯度层级培育优质企业。一是加快制造业集群培育。加快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完善产业、创新、财政、金融、区域和公共服务等集群政策支持体系,促进集群交流与合作,推动制造业集群发展工作质效提高。二是突出科技创新强基。梳理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技术清单,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整合优势力量和资源集中攻关,加大研发投入以突破原创性技术,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拳头产品;加强高端技术、高端人才、优质资本“引进来”,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利益共同体。三是提升价值链层次。加快以提升价值链层次为核心的质量变革,培育一批在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基础原材料上占优势的企业,扶持一些真正把握产业发展主动权的企业,打造自主可控的价值链;围绕创新技术转化和应用,建立新型创新联合体,打破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体制壁垒,以跨领域开放式创新平台为核心,构筑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学研用联合攻关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合作的创新生态系统。四是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智能化实施重点突破,有效实施技改创新,逐步提高制造业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精准施策,瞄准价值内涵,鼓励企业做硬核创新,寻找提质增效降本的转型方案;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新兴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加强品牌强国建设。品牌是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应加强我国制造业品牌建设,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品牌,大幅提升品牌世界认可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一是激发创造力。坚持企业主体,增强质量品牌培育能力,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业链领航企业;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提升品牌价值,深入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强基等重大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赋能中国品牌建设。二是提升引导力。政府加强政策引导,为企业品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坚实支撑。进一步优化品牌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标准修订工作,推动国内国际标准接轨,鼓励企业内部制定高于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积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以支持我国自主品牌发展,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培育品牌力。着力培育区域品牌,打造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区域品牌。支持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商会、企业等共建区域品牌,在商标标识、质量标准等方面加强协调,宣传推介区域品牌形象;构建区域品牌质量标准、认证和追溯体系,推动产业集群质量品牌提升;加强区域品牌运用、价值评估和知识产权融资,强化区域品牌使用管理和保护;加强特色标志的品牌培育和展示推广,推动特色标志与特色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传承有机融合,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

    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一是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建立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执法的有效性,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生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有效预防和制止各类垄断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为中国品牌建设保驾护航。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质量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支撑;培育一批科研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强、质量管理优秀的系统集成方案领军品牌和智能制造标杆品牌;做强做精服务业,推动金融、物流、研发设计、商务咨询、人力资源、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品牌;围绕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领域,培育优质数字化品牌。三是优化产业生态保障。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制造业产业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深入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实施智能制造赋能工程,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优化应用生态,持续实施优质品牌奖励政策,营造市场认可的创新产品推广氛围。四是提供创新人才支撑。大力弘扬变革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注重德才兼备的智慧企业家的发掘,把其作为有极富创造力的企业发展领军人物融入国家经济发展体系,以此生发制造业创新思维和制造业创意经济,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华丽转变;逐步构建起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梯度发展的制造业人才培育体系,推动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育全过程,把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打造以崇尚“工匠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着力培养企业的资深工匠。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