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动态

    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2-03-14

    2013年开始,国家层面重视中小企业的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那些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领域的企业。“专”即专业化和专项技术,“精”即产品的精致性、工艺技术的精深性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特”即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和特色化,“新”即自主创新、模式创新与新颖化,这些企业普遍具有科技含量高、设备工艺先进、管理体系完善、市场竞争力强等特点。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可发展成为“小巨人”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各类企业持续专注于细分产品市场的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巩固和提升全球市场地位,可发展壮大成为单项冠军企业。聚焦重点领域,有条件的单项冠军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就能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引领整合能力,发展成为产业链领航企业,引领带动产业发展。

    一、国内发展情况概述

    1、从地域分布来看,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活跃息息相关。根据工信部公布的三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共4762家,遍及31个省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前三的省份依次是浙江、广东和山东,分别拥有470家、429家、362家,三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合计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前20强的城市榜单,上海以2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居全国各大城市榜首,北京以257家次之,仅有两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超过200家,构成了第一阵营;宁波以182家企业位居第三,超过深圳的入选企业数量(169家),成为一匹“黑马”,位列地级市首位;仅有北京、上海、宁波、深圳、天津、重庆、成都7城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百家。

    2、从行业分布来看,专精特新企业主要活跃在新兴产业中。机械设备企业(主要为中高端装备制造)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主力军,化工(主要为新材料)、医药生物(主要为创新药、原料药和医疗器械)、电子(主要为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占比也较高。可以看出,“小巨人”公司集中于中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中高端制造领域,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

    3、从发展前景来看,专精特新企业对产业链有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一是破解细分领域“卡脖子”难题;二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三是催化创新生态和产业集群;四是普遍具有较高专业程度、创新能力、科技含量和质量效益,不少企业专注细分领域10年以上,主导产品在国内外占有率领先。同时,专精特新企业也是上市企业的重要储备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4762家专精特新企业中已有318家在A股上市,134家在创业板上市,94家在科创板上市,“双创”占比71.7%。

    4、从支撑服务来看,各地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多措并举加大服务力度。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等地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开展服务,打通资源通达“最后一公里”,实现中小企业“一站式”“一键式”服务;福建省、青岛市、苏州市通过开展政策服务,将企业信息和政策信息进行匹配计算并得出智能匹配报告,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浙江省、湖南省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各方面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加强共性技术供给,服务地方中小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江苏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285家,省级层面认定的有1374家,其中,已经有60家已上市企业,已上市企业数全国第一。专精特新企业取得的利润,对江苏省中小企业增长贡献率超过60%。从产业集聚看,属于装备制造业和以医药、电子为代表的消费型新兴产业的占比达65.7%;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企业数最多,医药制造业企业税收产出最高。23个GDP超万亿的城市中,无锡市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排在最后一名。

    二、惠山经开区情况分析

    1、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开区共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23家(产品类13家、制造类5家、创新类5家),市级23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能电气已上市,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名。

    存在问题:一方面,经开区的专精企业数量虽然在区级层面上占比较高,但是从全市层面上考量,尤其是在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上是短板,与其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差距。另一方面,政府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支撑比较单一,在企业成功评选后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或荣誉表彰后没有其他实效性的举措。

    2、发展目标

    数量规模重大突破。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在区、市两级企业认定上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进入企业库,在省级企业评选上下苦工,形成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后备库,形成“小巨人”企业集群形成的突破性力量。

    专业程度强化凸显。积极引导企业对上争取,瞄准产业链“卡脖子”环节,在核心技术攻关上有重大突破,承担或参与此类项目的研发,形成经开区科研技术和水平的中流砥柱,全面提高双链韧性。从而,推动企业的主导产品通过核心技术的提升,在细分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

    精细管理优化提升。重点鼓励企业在主营业务上做大做强,在销售模式上创新创优,在利税总额上保先保增,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销售利润增速和利税额增速这些重点经济指标上对经开区的工业经济发展贡献中坚力量。

    特色发展全速加快。有别于大型工业企业的发展方向,推动中小企业在先进制造业细分领域内成为龙头骨干企业,重点推动这些企业成为上市企业的有生力量,形成“惠山制造”的上市品牌。

    新颖能力全面增强。引导企业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促进企业高效吸收、转化先进地区、科研院所的科创优势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相关建议和举措

    (一)发展空间

    有别于独角兽企业或者平台型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亩均产出强度上可能无法满足现行的土地供应政策,尤其是在经开区这种土地资源紧缺的地区,专精特新企业在发展空间方面存在供给和需求不匹配、供给满足不了需求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不能求大求全得一概而论,必须依据具体情况进行细化分析和落实,确保专精特新企业的空间需求得到满足。

    1、挖潜存量资产,提升土地供给。

    由金融中心主导设立2个亿的老旧厂房改造基金,全力支撑低效用地整治,实现资源挖潜增效,突破产业建设用地发展瓶颈。同时,坚持以单位产出效益为导向的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依托工业企业“4+T”类评价体系,采取差别化产业政策,加快倒逼低效企业推出,重点加大对D类企业的整治力度,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2、依托专业园区,精准满足需求。

    依托现有的四园区两基地一中心,围绕开发区五大主导产业,依据现有企业的发展需求,建设一批更符合产业发展的载体,构建一个更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孵育体系,实施和建设更适合小行业的“硬件”和“软件”,从而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聚集,形成有利于“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生态。

    3、优化顶层设计,拓宽发展空间。

    摸清专精特新企业底数及需求,完善经开区大数据系统,绘制惠山经开区专精特新电子地图,深化平台在运行分析方面的运用,提升对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管理的精准性和前瞻性。避免为了拓空间而拓空间,依据大数据系统和电子地图,从顶层设计上不断精细化,进一步满足专精特新企业真实的空间需求。

    (二)金融保障

    专精特新企业往往处在高速发展期,对资金需求量大,但是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是轻资产企业,在融资时无法提供有效的融资担保导致资金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

    1、创新政策支撑

    精准定点整体产业链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孵育计划,“快慢结合”,服务效能高的“快”和培育耐心好的“慢”相结合;“普特互辅”,普惠性政策支撑与一事一议的专项扶持相辅相成,打通企业从初期创业、中期发展到后期爆发的全生命周期发展道路。重点瞄准细分市场领域内的专精特新企业,将孵化政策制定的基点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并增强扶持政策的延续度和持久性。立足企业不同阶段的不同特性,全面放开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形成一个科技与市场紧密对接、金融和产业深度融合的生态圈。

    2、借力资本力量

    充分发挥120亿科创基金作用,通过创新型金融工具撬动市场敏感度高的社会资本参与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同时又在市场和资本的双向选择中加速优胜劣汰,增强企业内生发展动力,留下坚强的生命体成长为“小巨人”企业。同时,依托惠山科技金融中心资源优势,开辟小贷、保理、担保、融资租赁等多元化金融服务工具,通过省级融资路演平台作为桥梁,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投融资服务,推广金融资源与科技产业高效对接。不断强化更高水平的价值赋能与业务工具金融配套,不断优化企业融资发展的软环境。

    (三)科技研发

    作为成长期的企业,中小企业的资金、资源都是有限的,虽然许多企业没有能力进行基础性研发,但是应用性研发的投入必不可少。而企业的科研能力如果不足,导致企业需要在市场上直接购买技术,对企业的资金资源形成巨大的负担,对长远的发展非常不利。强大的自主科研能力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强化企业自身研发能力

    对研发场地规模大、研发人员集中、研发积极性高、后续潜力充足等能成长为“小巨人”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技术对接、科技项目主动设计、人才对接等组合方式,推动企业建设高能级研发平台,加大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与华科大、上海同济、哈工大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发挥科技大市场、科技中介机构作用,引导创新成果、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专精特新”企业聚集,提升研发效率。

    2、深化科创生态环境建设

    抓住国际科技力量、创新资源优化布局的际遇,主动对接长三角、太湖湾科创带内各类科技园区、知名机构,并与之开展合作,全面承接创新要素、产业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溢出部分。深刻把握经开区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挖掘产业创新需求,强化创新资源的供给。重点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提升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水平和孵化育成能力,做强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惠山经开模式”,精准对接创新供需的“最初一公里”,联合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资源共享、成果转化转移的政策落实,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3、强化数字赋能引领作用

    “数字经济”工程为引领,举办长三角一体化专题研修班、数字化与智能化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青年企业家智能化改造培训、组织优质服务商开展多场企业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现场会等一系列活动,引导“专精特新”企业走“信息化+”道路。利用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上线上培训模块开展一系列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的技术培训,引领企业转变发展模式,着力于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经营模式。

    (四)人才支撑

    对中小企业而言,不管是人才资源还是人力资源,吸引力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抗衡,但是高端人才对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性好的优质中小企业的发展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1、开展企业家领航培训计划

    开办“专精特新”企业家创新研修班,促进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学习和运用现代管理知识,聚焦特色优势,增强以“特”取胜的经营能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围绕新经济、新业态、新形式,开展股权激励、股权融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等丰富多样的课程培训,同步举办项目路演活动,有效帮助企业家开拓视野,寻求发展新契机,由此提升整个企业发展的水平。

    2、丰富人才供给来源

    大力推进高端人才引育计划,加大培养和引进产业急需的研发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通过社保、研发投入、人才奖励等一系列政策降低用人成本,促进各类复合型人才向中小企业靠拢。发挥藕塘职教园的优势,支持企业与院校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形成人才储备池,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估计企业积极走出去,对接创新活跃区的人才资源,大力发展“星期日工程师”等人才合作模式,通过人才资源的共享推动企业克服用人留人的难题。

    3、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秉承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围绕吸引高精尖缺人才、满足高品质生活需求,建设集商业、贸易、金融、教育、医疗、健康、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新城区,形成一流的科研生产环境、创新发展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活环境。在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亲商理念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同拓展。通过加强战略规划、政策供给、计划安排、项目实施的协同与整合,促进人才的培育和产业构建、企业发展深度有机结合。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