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动态

    关于江苏建设国家环保产业标准化基地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1-03-12
    环保产业标准化建设是我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宜兴环科园作为我国唯一环保产业主题园区,在与全国各地激烈竞争中,成功落户了全国环保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水环境技术与装备),该基地将被打造为国家级水环境先进技术快速标准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核心示范区。目前,基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生态环境部、科技部的肯定。面向“十四五”,江苏如何以标准化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紧迫重要的任务。为此,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与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组成联合调研组,就推进国家环保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进行专题调研,对我省建设高质量国家环保产业标准化基地提出建议。
        一、宜兴环保产业标准化试点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宜兴市致力于环保产业标准化建设,在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及环保科研院所的支持下,牵头研究探索制订环保产业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等共计109项,参与制定相关标准500多项,发挥了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功能性、示范性的引领作用。
        (一)超前谋划、高点定位,破解标准化建设瓶颈制约。2012年以来,宜兴市把产业标准化建设作为突破口,顺应环保产业发展新趋势,实施以标准化建设为引领的战略转变。在理念上变,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纳入产业标准建设的核心内容;在目标上鉴,参照发达国家环保产业标准,借鉴国内地区经验做法,结合本地实际,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实施目标任务;在政策上推,对积极参与标准化建设的高校院所、园区企业和基层单位,在人才引进、资金融通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环保产业标准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在企业上引,引导营造“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做标准”的良好氛围。
        (二)产研合作、科研赋能,开发环保产业原创标准体系。针对水、气、声、固、土等原创标准的薄弱环节和环保产业标准缺失的现状,宜兴市发挥高校院所的智力优势,加强园区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标准化的技术攻关。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任洪强为核心的环保产业标准建设团队,主导研制了ISO国际标准8项、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47项、地方标准10项、团体标准33项,研究院跨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业水回用分委员会主席单位和秘书处单位,为增强我国环保产业国际话语权做出重要贡献。
        (三)园企联动、协同创新,形成多元化标准建设新格局。为解决长期以来环保产业标准化建设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申报分散、难以统筹的弊端,宜兴市确立了政府极力推动、园区牵头抓总、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为主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布局。先后制定环科园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试点奖励办法,组织引导企业申报国家、行业、地方的标准化项目;探索建立团体标准化工作机制,成立了宜兴水环境产业标准化协会,制定团体标准。目前,宜兴拥有一支较为熟练的标准化工作团队,重点企业多数已建立了标准化管理体系,组建起一支标准化工作团队。
        (四)集群试点、基地突破,探索实践标准化建设新范式。面对环保产业标准化支撑和服务发展的重大需求,宜兴市从环保产业资源整合、产业链延伸、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标准化建设入手,围绕集群化、基地化的建设要求,建立水环境产业技术标准化研究中心、标准试验验证中心、标准应用推广中心、技术合作交流中心、标准化人才培养中心。2016年成立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获批承担ISO TC282/SC4国内技术对口单位;2019年宜兴市获批江苏省“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标准化试点”项目;2020年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获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水环境技术与装备)”;2021年环科园获批江苏省环保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标志着宜兴市的环保产业标准化建设跨上新台阶。
        二、国家环保产业标准化基地试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地试点建设难度较大。“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明确要求,要“打造一个平台、创新三项机制、推动四链融合、实现两个突破”。在打造一个平台上,由于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的数据资源难以统筹,一站式开放和共享的创新平台建设缓慢;在创新三项机制上,由于行业、地方、国家、国际的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对先进技术快速标准化、市场化和基地运行良性化形成了瓶颈制约;在推动四链融合上,由于本土资源与国际资源、标准创新与机制创新渠道不畅,使创新、产业、人才、价值四链难以形成闭环;在实现两个突破上,由于标准缺失、凌乱、与国际标准不接轨等原因,导致市场化程度偏低,国际竞争力不强。
        (二)标准化运行机制亟待完善。目前,基地建设分管部门有市场监督、发改、环保、科技、经信等部门,多头管理、职责界定模糊,在标准转化、政策扶持、项目论证、评估验收等方面,难以统筹协调到位,存在制约标准化建设和市场分割的现象。原创技术转化为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标准向新商业模式转化准入机制不健全。申报标准的管理制度仍以原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条块式管理为主,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度不高,科技创新、标准研制与产业化脱节、标准难以满足市场和创新的需求。
        (三)基地标准化试点政策不健全、不配套。虽然国家制定了环保产业标准,但地方与国家标准的协调配套不足。比如国家先后制定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发展行动指南、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但我省尚没有出台环保产业标准五年发展规划等配套文件。全省现行的2727项标准中仅有77项与环保产业相关,不能满足环保产业快速增长的需求。标准化工作较环保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架构,不同类别的标准发布散乱,无章可循。环保产品与设备标准、资源综合利用标准、碳中和标准严重缺失,环保技术与服务标准中创新技术与智慧管理标准比例不足。
        (四)环保企业标准化建设内生动力不足。在抽样调查的600家环保企业中,35%的企业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23%的企业标准化研发和投入不足,18%的企业缺乏实施标准化生产实力,17%的企业安于现状,不愿意投入技术力量,增加检测手段,不能有效贯彻和实施标准。部分企业甚至还处于无标生产状态,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率较低。
        三、加快建设国家环保产业标准化基地的对策措施
        (一)理顺环保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管理体制。针对基地多头管理的弊端,按照打造一个平台的国标要求,建议基地标准化建设由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负主责,发改、环保、科技等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针对环保产业标准化滞后问题,由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工信厅牵头制定全省环保产业和企业标准化建设行动指南。针对环保行业标准化体系缺失问题,切实发挥好省环保产业标准化委员会的行业作用,加快完善江苏省环保产业标准体系。
        (二)尽快补齐基地标准化建设的政策短板。建议省市场监管局、工信厅、生态环境厅等相关部门,在梳理国家和省已经出台的环保产业标准化政策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出台环保产业标准化政策文件,完善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环保装备、环保产品、环保服务等方面基础通用标准、产品标准、监测检测方法标准、管理评价标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对我省已经出台的奖励政策,即承担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补助100万元,承担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工作的补助5—30万元,制定国际、国家、地方标准单项奖励分别为100万元、50万元、20—30万元,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单位奖励20万元的扶持政策,有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到位。
        (三)加快建设基地标准化体系。围绕建设国家环保产业标准化的目标、内容及具体要求,建议由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组建由发改、环保、科技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加的技术、产业、标准化专家组,在宜兴国家标准基地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制定环保产业标准化建设试行意见。试行意见要与国际标准接轨、与国家标准对接、与江苏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衔接,与环保行业标准贯通,力求达到集先进技术快速标准化、市场化、国际化,及标准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试点目标。
        (四)打造环保产业标准化基地的“江苏样本”。建议加快建设标准化企业工场群,以宜兴环科园为中心,打造“标准化工场+N个智造公司”,吸引全球高端环保装备和产品制造企业落户基地,形成一个个细分领域各有特色的定制式标准化工场群。加快提升标准化转化品质,以“标准化”引领全域、全行业、全业态迈向高端。加快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围绕绿色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智能装备等领域,培育具有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的原创标准。加快标准国际化进程,坚持先进标准“引进来”和标准“走出去”相结合,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推广江苏环保标准的海外应用,提升江苏环保的国际影响力。
        (五)健全人才培养和标准化安全保障机制。建议加强江苏标准化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重点培养水、气、声、固、土、生态方面的标准化原创人才,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等多种方式引进标准化带头领军人才。支持国家环保产业标准化基地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应用人才的机制。开展标准产业链协同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安全认证体系建设,优化标准化建设环境,实现公共平台和资源应用的对接和共享。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