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家讲堂

    学习苏南先进开发区经验 砥砺前行勇攀新高

    时间:2020-04-07
    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做好今年的工作,关键要打好全面小康收官仗、产业强市纵深仗、长三角一体化主动仗、重大风险防控攻坚仗这四场硬仗。区委四届八次全会确立了在全市“争一流、能一流、成一流”的发展目标。站在更高起点上,作为无锡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锡山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平台、主引擎,开发区如何对标周边先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砥砺奋进,勇攀新高,奋力书写“立足区内全面创第一、面向全国全面创一流”的新篇章,在锡山发展中当好开路先锋、勇做跃升尖兵。本文基于开发区实际,对标先进,提一点分析和思考。
    一、学习标杆——善于吸纳先进开发区的成功经验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又起着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此,选择苏州工业园区、无锡高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港区等全国第一方阵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作为先进标杆(文中选择数据范例为2018年),又因其与开发区人文地理相仿、发展历程相近、资源禀赋相似,吸纳借鉴先进样本的成功经验,为开发区“创第一、创一流”确立目标方向,注入动力源泉。
    1.发展定位高。新定位、加速跑,勇当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这些苏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注了高质量发展含“金”量。苏州工业园区自建立以来始终保持“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奋斗姿态,从借鉴新加坡经验到“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试验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新的发展时期园区以“再出发”的雄心、“大开放”的魄力,坚持世界眼光、全球视野,提出了“争第一,创唯一”的新目标,努力打造全方位、高水平、大开放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标杆,为全省发展领跑、为全国发展探路。无锡高新区用大胆创新、勇争第一的实践,擦亮了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级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一块块金字招牌。站在更高起点高新区确立了聚焦“高质量产业发展、高效益科技创新、高层次对外开放、高水平产城融合走在全市前列”的发展定位,改革创新奋发作为,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勇做先行军、争当领跑者,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昆山之路”的起点和源头,凭着“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敢于解放思想、善于抢抓机遇、勇于争先创优,诞生了很多全国首创,如今这里已成为全球资本、技术、人才的集聚地。新时代昆山开发区提出了争创更多“第一”、拼出更多“唯一”的目标,全面发挥临沪“第一站”优势,勇当热血尖兵、勇创改革“无人区”,全力做好对内合作、对外开放大文章,奋力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闯”出一片广阔天地。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率先走出“舒适区”,争先打破“瓶颈期”,领先迈向“高端化”,努力发展“有竞争力”的经济、坚持“有亮点”的开放、建设“有味道”的城市、培育“有特色”的文化、打造“有天然气息”的生态、创造“有温度”的生活,争当苏州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张家港保税港区着力描绘“港产城融合”新蓝图,以“长江经济带流量经济的领跑者”为目标,集中发展以新型国际贸易业务为核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的国际流通链、供应链和金融链,增强对周边地区的服务和辐射能力,全力服务长江腹地经济,进一步放大流量经济优势。
    2.贡献份额大。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始终当好领头者、探路者,这些先进开发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苏州工业园区自建立以来累计为国家创造超过10000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完成近9000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创造8000多亿元的税收收入。2018年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0亿元、进出口总额1030亿美元、实际到位注册外资9.8亿美元,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了“四连冠”,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无锡高新区2018年地区产总值突破18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7万元(首次超过苏州工业园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8.6亿元(增速为苏南国家级开发区第一)、实际到位注册外资13亿美元(连续三年位列江苏各县区第一),跃居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第七位、江苏省第一位。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50亿元、工业产值5302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产值502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2亿元、实际到位注册外资3.5亿美元,名列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位、江苏省第二位。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52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17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亿元、实际到位注册外资3.2亿美元,在江苏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第五位。张家港保税港区2018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15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61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60亿元、实际到位注册外资2.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完成170亿美元,在江苏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排名第九位。
    3.产业支撑强。这些先进开发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构建了产业高端、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参与市场分工与合作,另一方面力争成为产业链的上游、乃至规则的制定者,有力地提升了开发区竞争优势。苏州工业园区构建了独具特色的“2+3+1”产业体系——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超1000亿元主导产业和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其中,2018年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产值为1700亿元,年均增幅30%,2021年将达到2800亿元。目前园区已累计引进科研院所42家、中外高等院校30所,集聚新型研发机构559家,158人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计划(创业类占全国7%),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46家、上市企业26家。无锡高新区构建了“6+1”的现代产业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实施“产业唤醒计划”,2018年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总收入超800亿元,成为全国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产值超1600亿元,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高地。目前已成功引育科技企业20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37家,A股上市企业1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77家,凝聚各类人才近10万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加快推动智能终端、光电、半导体和整车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在光电产业上积极寻求与国际一流半导体制造商合作,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实现150亿美元总投入、3000亿元年产出,将全力构建设备材料—封装测试—芯片设计—集成电路制造完整产业链,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光电产业基地,助推电子信息产业从“高原”迈向“高峰”。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正着力对机械、化工、造纸、物流四大传统产业提质转型,对汽车、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四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融合发展。在汽车产业上先后引进总投资150亿元的观致汽车和总投资175亿元的奇瑞捷豹路虎汽车两大整车企业,未来将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在海缆制造产业上力争打造产值规模超百亿元、国内最大、国际一流的海缆制造基地和海洋产业基地。张家港保税港区先后建立整车进口口岸、扬子江化工园、扬子江装备园、环保新材料产业园等省级以上平台载体,形成了以陶氏、霍尼韦尔等3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粮、中集等央企国企以及长江润发、保税科技等6家本土上市公司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集群。
    4.城市建设美。“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这些先进开发区在发展高端产业、吸引高端人才、提供高端服务、发展高端环境上狠下功夫,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的新路子,形成了开发区发展的独特优势。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产城融合的典范之作,26年来实现了从“现代工业区”到“绿色生态城”的蝶变,金鸡湖璀璨夺目,莲池湖公园、仙樱湖公园等六大生态公园交相辉映,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奥体中心、东方之门等一个个地标建筑惊艳落成,华谊兄弟电影世界、苏州奕欧来奥特莱斯、音昱水中天养生憩所、佛教胜景重元寺、紫一川日式温泉酒店等如星辰般点缀其中,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新国大、南洋理工、冷泉港实验室等20余家国际顶尖高校或研究机构在园区设立相关机构,园区成为居住者幸福、创业者自豪、投资者向往的魅力之城。无锡高新区立足“产城联动、融合发展”的思路,实施高水平产城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在重构功能、再造城市价值上,确立新华路+香泾浜为综合服务发展走廊、泰伯大道+伯渎港为风景人文发展走廊、长江路+大运河为创新活力发展走廊,划定湖滨生活圈等20处15分钟生活圈。在做优环境、树立宜居标杆上,至2020年底,建成慧海湾生态公园、大溪港湿地公园、梁鸿湿地公园和新城中央公园等18个休闲游园。如今,高新区已变身成高端人才的生活向往之地、落户优选之地、兴业红利之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建设一流城市、集聚一流人才、培育一流产业为目标,丰富科创之城建设的内涵,目前已形成三区一商圈,即东部新城区、中央商贸区、中华商务区,一个现代商圈长江路、前进路、东城大道、景王路。推动夏驾河科创走廊建设,全力打造“一带四园”科创格局,以优质的公共设施、完善的功能环境聚才留才;全速推进青阳港城市客厅建设,在规划理念、功能布局、建筑形态、城市家具等方面代表昆山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平。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形成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高集聚度的商务商贸、高品质的生态人居和文化休闲,全力打造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在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上形成滨江体育公园、滨江生态园、城市森林公园、绿色能源站等;在商业设施上,形成滨江邻里中心、江南印象商业街、宝鸿商业广场、滨江国贸、理文铂尔曼酒店、森瑞度假酒店、国盛万德福广场、滨江国际会议中心等;教育医疗设施也一应俱全。张家港保税港区着手实施4.1平方公里的“退港还城”工程,将其打造成集金融商务、临港总部经济、商贸旅游、城市休闲、商业文化、居住配套功能于一体的张家港滨江新城的北岸门户、区域中央活力区、港城城市“客厅”;未来保税区将引水入城,将巫山至张家港段原2公里生产岸线调整成生活岸线,与滨江新城连接;同时还将推进全长12公里的长江最后一道湾——张家港湾,通过“堤坡覆绿、还滩于江、植树造林”三大工程,保税区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大江风貌的约140万方滨江亲水景观,让百姓“见山见水见江景”。
    5.体制创新活。这些先进开发区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率先打破体制机制束缚,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各类模式,始终当好区域发展的引领者。苏州工业园区已从“借鉴新加坡模式”逐步过渡到“输出园区经验”,实现了从“先行先试”到“示范引领”,园区抢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深化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累计组织实施重点改革172项,其中近30项改革经验向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在营造高标准的投资贸易环境和高效能的政务服务环境方面,园区为全国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积累了鲜活经验。无锡高新区深化“争先进位”实施方案和目标任务,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提升高质量发展核心指标、创新主体引育、创新体系建设、产城融合绿色发展等方面,明确了在全国高新区和省内高新区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了“争先进位”工作的具体措施,责任落实到部门,强化考核,为高新区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破字当头、迎难而上,尤其是在创新人事制度上,对新聘人员采用雇员制,即向社会公开招聘机关雇员,雇员不进编,薪酬福利与机关在编人员同等待遇,拓宽了选人用人的空间,体现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新的用人机制。创新全市首个投资建设“一网通办”平台,将宝能、清陶能源、哈工大机器人等重大项目推上平台,走出一条“事项最明、材料最少、环节最简、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佳”的项目开工新路。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管理体制上深化与碧溪新区、开发集团“一体两翼”的运行架构,加快推动国资平台实体化运作,大胆吸收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开发区建设运营,拓展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深度合作。深化完善“10+1”招商体系,强化招商目标责任化分解、绩效化考核,将每年完成注册资本5000万美元项目、引进总投资100亿元项目、30亿元项目、20亿元项目、世界500强项目、总部项目等目标分解到8个招商分局;经发局负责每年完成增资项目1.5亿美元;服务业招商分局负责服务业招商,完成注册内资5亿元;科创招商分局负责科创人才及科技型成长项目引进。张家港保税港区主动对接复制上海等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成功复制自贸区政策22条,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期货保税交割等重点政策红利加快显现,获批国家首家非自贸区同业联合担保试点、国家首家电力需求侧改革试点。组建运营行政审批局,稳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省级试点、国家级开发区全链审批赋权事项落地生效,正式推行“不见面”审批模式,上线运行网上办件平台。
    二、对标标杆——勇于审视自我发展的现实差距
    要答好书写开发区“立足区内全面创第一、面向全国全面创一流”这个时代赋予的新命题,就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发展的现实,深刻剖析近年来发展滞后的原因。综观锡山开发区28年的发展历程,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新的成效,综合实力位居全国219家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46位、全省第10位。但对标先进开发区的样本,不难发现自身不足:
    一是在发展影响力上,国字号品牌需要擦得更亮。锡山开发区在全国、全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评比中,奋力跻身于国家队、省队的第一方阵,作为一个县区级开发区实属不易、值得称道。但与中国竞争力最强世界一流的苏州工业园区、中国乃至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无锡高新区、创造众多全省和全国第一的昆山开发区、获得中国最佳综合实力开发区称号的常熟开发区、获得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称号的张家港保税港区对比,锡山开发区发展亮点和特色还需要全力打造,开发区的品牌还需要进一步擦亮,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辐射示范效应还需要更加彰显,在全国知名度和美誉度上还需要有力提升。
    二是在区域贡献上,领跑者作用需要带得更好。锡山开发区在锡山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较好的龙头示范效应,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与这些国家一流的开发区对比,贡献度还要提升。如苏州工业园区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312亿美元,有超过1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园区扎堆,仅占苏州3.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苏州市15%的经济总量园区,人均GDP位居苏州第一,科技创新、对外贸易均排名全国第一,为苏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无锡高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12.8%,增速为苏南国家开发区第一,到位注册外资连续三年位居江苏各县区第一,以占无锡4.75%的土地面积实现了全市15.4%的地区生产总值,是无锡市经济发展的引领者。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占据昆山1/9的土地面积,却完成了全市4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50%以上的工业产值、贡献出全市60%以上的外资、70%以上的台资产出份额、8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是昆山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通过比较,不难发现,锡山开发区的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从工业总产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际到位注册外资、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仍存在明显差距,在锡山乃至无锡经济发展的领跑作用还需要更加凸显,赶超发展的步子还需要迈得更快。
    三是在产业特色上,竞争力优势需要提得更高。近年来锡山开发区牢固树立“产业强市”理念,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与这些先进开发区产业特色对比,竞争力还不够强。如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全国第一,2018实现产值800亿元,目前已集聚了100多位生物医药类顶尖人才团队和3万多名专业技术人才,现有以信达生物、基石药业、亚盛医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际级优质企业,新药企业超过1300家,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无锡高新区物联网产业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产业高地,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实现产值1600亿元,先后吸引中科院、清华、上海交大等一批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和科创平台密集落户,承担了国家和省包括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在内的共125项示范应用,以物联网为龙头的重大项目陆续落户,总投资50亿元的海尔集团无锡物联生态网基地、总投资超100亿美元的华虹半导体、总投资86亿美元SK海力士二工厂等陆续开工建设。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产业是国内乃至全球产能最大、质量最高、技术最新的产业基地,以此为龙头带动发展的是一条4000亿元级完整价值链,是推进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创新链。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已成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正朝着千亿级目标迈进,着力打造为区域经济增长潜力最大、产业集聚程度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对标先进,锡山开发区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产业核心竞争力还需要不断增强,辐射型、带动力、竞争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还需要大力引进,新兴产业规模、高层次人才集聚、高水平项目研发、高协同技术攻关的平台还需要全力提升。
    四是在城市建设上,产城人融合需要聚得更好。锡山开发区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在产城人融合发展上迈出了新步,致力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商贸及城市生活配套体系,积极吸引高端人才。但对标这些先进开发区,融合度还不够高。如苏州工业园区早在10年前就开始实施了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创新跨越、生态优化、金鸡湖双百人才、金融产业三年翻番、纳米产业双倍增、文化繁荣、幸福社区“九大行动计划”,园区总部经济、金融商业、旅游度假、高端会展、文化教育等各大功能要素百花齐放,仅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就集聚了29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校生人数近8万人,区域经评审的各类高层次人才1542人次,高层次海归人才1700多名,人才密度与活跃度全国罕见。无锡高新区突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政务服务、对外开放、城市人居等五大领域,实施高水平产城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优化和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打造“产、城、人、文、绿”融合发展的城市新形象,实施人才引育“3551”计划,打造“新吴区优质教育发展共同体”。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推进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品质、优化生态环境,编织高质量发展的“软环境”;同时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两链融合筑造一流“双创圈”,实现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形成了产城人融合发展新格局。与先进对标,锡山开发区东西两大片区的商务、生活、居住等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社会事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面貌与国家级开发区品牌形象匹配度不高,产城人融合发展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是在体制机制上,创新性活力需要彰得更显。多年来锡山开发区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在街道体制、政府资本运作、国企实体化运作、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持续释放发展活力。但与先进开发区对比,体制机制还需要不断优化完善。如苏州工业园区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先行先试,诞生全国第一家一站式服务中心,园区在制度创新、综合改革等许多方面为全国开发区起到了火车头作用,如今又在打造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苏州样板”上大胆探索,迈开大步。无锡高新区在体制机制上为全国高新区发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首次开辟了高新区管理体制中与基层管理机构的关系,探索性强;如今高新区又实行了“区政合一”体制,极大地弥补了高新区管委会法律地位不明、行政主体缺失、服务能力不足的缺陷,既有效提升了高新区的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能力,又很好地保留了高新区管委会体制灵活高效的优势。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从自费开发工业区到自主建设开发区、从领头创建加工区到试点建设综保区、从率先设立创业园到探路打造试验区(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成为全国首家设在县级市的“省部共建”创业园、国务院批准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昆山开发区走出的是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与这些开发区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对比,锡山开发区在体制机制上创新更要放开手脚,管理模式应更加突出产业提升、经济发展、城市建设、队伍高效等主责主业,在总公司实体化运作模式上大胆探索,让开发区体制机制更具活力。
    三、争做标杆——奋力书写勇攀新高的美好篇章
    学然后知不足,思然后知奋进。通过与周边先进开发区学习对比,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锡山开发区学习借鉴。开发区唯有树立雄心、奋起直追、潮头搏浪,树立敢于同强手比拼的志气,放宽视野、放大格局,以更高层次、更高标准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立足区内全面创第一、面向全国全面出创一流”的崭新篇章。
    (一)重塑——大力实施“创第一、创一流”目标。紧紧围绕开发区“立足区内全面创第一、面向全国全面创一流”总目标,按照制订的《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三年(2020年—2022年)暨2020年工作实施意见》以及《开发区2020年重点工作及创新工作》目标任务和举措,经过几年努力,确保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支撑全区、引领全市、领跑全省,奋力跻身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切实扛起经济发展主平台、对外开放主战场、自主创新主力军的使命担当,努力创造新时代的开发区速度、开发区经验和开发区标准。一是强“硬核”。在关键指标上“创第一、创一流”,尤其是在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入、进出口总额、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实际到位注册外资、新开工超亿元项目、科技创新成果等一系列硬性指标上有突破,强力支撑开发区经济发展,做大做强开发区总量规模,以一流业绩彰显开发区良好形象。二是固“软核”。统筹街道做好社会事业、民生福祉、城乡建设、环境营造、安全治理等一系列工作,本着“创第一、创一流”去谋划、去推进,在“固优、争先、进位”上下功夫,与开发区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三是创“品牌”。总体而言,这些年开发区在全省、全国获得的荣誉还不算多,尤其是在国家级开发区排位上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开发区各部门要积极对上汇报、向上争取,努力在全市、全省、全国各项考核中争先进位,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赢得更好更有利的条件。
    (二)跨越——努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高地。用世界眼光确立产业发展目标,用现代思维审视产业发展思路,用领跑标准谋划产业发展举措,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千亿级现代产业高地。一是聚力产业集群发展。按照“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思路,高起点完成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努力构建“1+3”现代产业集群,即1个3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以电子信息主导产业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智能制造(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百亿级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百亿级高端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二是聚力产业效益提升。坚持效益导向,坚持项目准入标准,全面对接世界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国资央企、上市公司和行业领军企业,全力招引总投资超50亿乃至超百亿的龙头型重特大项目,力争三年引进总投资超亿元项目70个以上,总投资超10亿元项目15个以上,总投资超50亿元项目3~5个,总投资超100亿元项目1~2个,实现开发区重特大项目招引“全新一跃”。三是聚力产业转型升级。在重大项目上,力争每年新开工超亿元产业项目18个以上,三年累计达到56个;每年竣工超亿元产业项目12个以上,三年累计达到42个,夯实发展根基;在技改扩能上,力争三年内工业企业实施技改项目不少于150个,技改投入不低于100亿元;在企业挂牌上市上,推进20余家上市后备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冲刺科创板,力争三年内新增上市企业2家。四是聚力产业创新发展。扎实推进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实现三年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推动1家科技型企业实现上市,储备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5家以上;国家级科技支撑项目及研发机构立项实现突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顺利通过复核;全力催生开发区企业裂变式增长,力争到2022年开发区拥有年销售超100亿元企业2家、超5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20家。
    (三)蝶变——全力推进宛山湖科技新城建设。宛山湖科技城开发建设,肩负着全面实现“锻造东部新引擎、再造一个新锡山”的时代使命,更是开发区面向全国全球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催生发展蝶变的希望所在。一是瞄准世界一流,坚持高起点规划。坚持全球视野,邀请美国AECOM、德国CDP、英国阿特金斯、美国未来城市4家国际顶尖团队全面参与宛山湖景观概念规划设计,让蓝图变为科学高端、以人为本、细节美观、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择时举办宛山湖科技新城规划发布会,面向全球广发英雄帖,提升宛山湖未来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典范之城、滨水新区和“创新蓝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对标顶级范例,坚持高标准建设。以“对标松山湖、超越松山湖”的豪迈气魄,以“三年成势、五年成形、十年成城”的高端要求,在宛山湖北岸打造长三角高端智造基地、东岸打造国际一流的科创产业孵化区、西岸高标准打造活力滨水区、南岸打造总部创新园(南岸腹地建设高端教育园区)。先期拉开框架,加快推进宛山湖景观、路网、学校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启动宛山湖公园、周边骨干道路景观提升、“宛马”沿线整体形象提升、备用地整理环境提升工程建设,让投资建设者先期感受到“在景区中开发,在花园中建设”。力争到2022年,宛山湖科技新城整体规划全面完成、公建配套初步成形、楼宇载体依次建设,导入1所全球前100位的中外合作高校,引进重大商业项目2个、K-12国际学校1家、国际医院1家、跨国公司总部或功能性机构6个,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之城、滨水新区和“创新蓝湾”。三是切入产业高端,坚持高质量引入。以产业为引导、以政策扶持为支撑,瞄准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全球行业领军企业和国际组织机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委托第三方机构等方式,全力以赴引进总部企业、研发中心落户。锡沪路以北区域加大招引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高端装备)等重特大产业项目,打造无锡东部现代产业新高地;环湖核心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手笔、大气魄、大力度推进“宛山湖科创走廊”建设,促进国内外高端产业、前沿产业加速集聚,着力打造宛山湖产业生态圈,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科创产业中心。
    (四)重构——着力打造城乡融合样板区。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无锡城市副中心、高端产业集聚区的战略定位,优化提升全域环境,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建设高品质、现代化的产城融合典范区。一是大力度腾出发展空间。实施“腾笼换鸟”计划,加大对闲置用地、低效用地和批而未供用地的整治力度,力争三年盘活存量土地2100亩以上,今年盘活存量土地800亩以上;全力支持云林、厚桥、羊尖三个街(镇)更大力度推进拆迁安置工作,力争三年完成征收拆迁总量90万平方米,清点清理腾出备用土地5000亩,今年清理腾出可供利用土地2500亩。二是高标准打造精致精美园区。以建设“美丽开发区”为目标,大力推进功能开发、服务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城市功能新板块、城市提升新亮点、城市崛起新地标。在规划布局上完成宛山湖景观、城市规划;在社会事业上完成云林滨水公园、桑园墩生态体育公园、云林城市客厅、宛山湖生态修复工程管理配套用房改造、春雷幼儿园、锡山第二实验小学和教师发展中心等一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上完成10多条园区道路改建新建工程,完成相关电力工程建设;在园区建设上完成检验检测中心、科创园二期、中欧产业园建设;在环境整治上完成全域备用地整理工程,实施全域环境整治工程,实施园区道路绿化景观工程、河道景观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启动宛山湖湿地公园提升工程,完成潘南新河、胶山南新河河岸景观工程。三是高水平做好城市精细管理。充分发挥开发区城管委的统筹作用,依托区、开发区、街道三级城管网络平台,启动运行城市管理新体制,形成常态长效新机制,全面构建统筹城乡、跨部门、跨领域的城市管理体系。全力支持云林、厚桥街道在城市管理上当标杆、创特色、树样板,深入开展园区环境、违章建设专项整治工作,努力提升全域环境整体面貌,绣出国家级开发区品质气质,推动“美丽开发区”全方位高品质高质量发展。
    (五)迭代——致力建设活力型开发区。实践证明,不创新无“活路”,慢创新无“出路”,开发区唯有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勇做“先行军”,敢做“探路者”,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全面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一是打造更具凝聚力的一流园街体制。推动下属街道构建起权责统一、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简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订“创第一、创一流”园街互动与激励机制,对街道工作进行标准指导、督促检查、支持鼓励,给予街道更多自主权、更大财力支撑,促进街道工作全面发力、全面突破、全面提升。二是打造更具支撑力的实体运作机制。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为总体思路,推进金开集团、开发总公司实体化转型,探索开发区国企上市新路,有效激发国企内生动力,努力打造开发区投融资能力强、国有资产运行优、发展前景好的经营性集团企业。三是打造更具担当力的一流队伍机制。深化全员测评、全员聘任、绩效考核,制订与“创第一、创一流”相匹配的年度干部队伍建设计划,细化研究“创第一、创一流”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制订年度各部门考核办法、细化全员考核办法、招商考核办法;完善“创第一、创一流”考核督查奖惩工作机制,努力打造一支勇立潮头的开发区“铁军”。四是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树立更高标准,积极复制先进改革经验,重构完善审批服务体系,成立开发区行政审批局,主动承接省、市赋予国家级开发区的各项经济权限,大力推进“一站式”“一条龙”“不见面”审批服务,让开发区营商环境更具吸引力、影响力,努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典范区。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