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惠山经开区优化一流双创体系建设显成效

    时间:2021-09-16
    近年来,惠山经开区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战略,优化园区自主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平台,汇聚创新创业人才,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集聚了长三角乃至全产业链的优质创新创业资源,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一、形成了以“四园两基地两中心”为依托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瞄准建设“高端开发区”目标,经理了建设启动、框架建成、产城发展和完善提升四个阶段,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支柱产业,以高端装备制造业、生命科技、新材料、电子信息、光电产业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1、形成“四园两基地两中心”的双创载体空间布局。依托江苏数据信息产业园、高端装备产业园、无锡惠山软件外包园、无锡惠山生命科技产业园四大园区,新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基地,以及无锡惠山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金融中心,倾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四园两基地两中心”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2020年主导产业及新产业占经开区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其中上汽大通无锡惠山基地和一汽锡柴惠山基地均已成为百亿级企业。
    2、培育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经开区通过实施长三角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模式,遵循“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规律,依托高端装备园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了以上汽大通、一汽锡柴为龙头,集研发设计、零部件生产、发动机制造、整车制造和物流营销的全体系产业链条,加快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二、构建了高级别、高层次、高能级的双创平台体系
    着力强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以载体聚人、以载体兴业,让双创载体成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科技创新的主阵地、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持续推进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纵深发展。
    1、高级别双创平台云集。充分发挥创业中心、软件园、生命园、数字园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支撑作用,加快完善园区企业自主创新体制,着力打造国家级激动车辆及零部件检测重点实验室、国家机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技术监督检验中心等一大批国家级核心公共平台。累计拥有国家级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个,既有前端的工业设计中心,也有后市场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既有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也有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以创新驱动,以平台制胜,有力推动了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2、高层次科研平台众多。通过整合研究资源、形成智慧合力,在引进华科大无锡研究院、哈工大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院、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新能源储能研发中心等一批科研院所分支机构的基础上,形成以中科院电工所无锡分所、江苏风电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汽车发动机产学研基地、周孝信院士工作站、云内动力东部技术研发中心等为代表的多层次科技研发平台。如今,经开区实现科技园区产业研究院全覆盖,全面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3、高能级载体建设深化。持续深化构建科技创新载体,其中英国道格拉斯离岸孵化器、无锡市太湖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中心、共享办公领域独角兽优客工场投入运行;石墨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四期正式投用,且平台实验室通过CNAS认证,并入选江苏省中小企业一星级服务平台;惠山智能制造加速器、生命园E区总部经济集聚区启动建设,成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三、打造了以院士经济为引领的双创人才体系
    牢牢抓住人才“第一资源”,积极开展人才引培工作,围绕“引才”“育才”双环核心,大力吸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以人才驱动推动创新驱动,以人才振兴引领产业振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根基,注入持久动能。
    1、院士经济强助力。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对人才对产业的集聚效应,强化“北美创新创业中心”等机构桥头堡作用,大力实施“院士经济”发展工程,构建金字塔型人才梯队。目前,经开区累计引进中外院士26名,建立院士工作站13个,建成由院士领域的产业人才集群8个,引进以中外院士领衔的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专注于某一领域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创业人才,实现了“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实一个实体,带动一个产业”的积极效应。
    2、招才引智壮声势。通过设立中美惠山离岸孵化器、格拉斯哥离岸孵化器、瀚海国际创新港、PNP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等8家离岸平台,主动对接“凤还巢”活动和“海外精英人才惠山活动周”,拓展招才引智空间,增强招才引智声势。
    3、人才服务全覆盖。倾力打造人才生态圈,启动建设国际人才社区,配套建设人才公园、国际学校,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完善产业、政策、平台、服务“四位一体”人才生态圈,构建了“开发区+科创园区+企业+人才社区”四级全覆盖的人才服务模式,真正让各类人才生活舒心、工作安心、创业专心。截止2020年,经开区共有领军人才178人,其中诺奖得主1人,两院院士17人,千人计划、完人计划26人,“333”工程46人,双创人才88人,真正成为无锡创新人才高地。
    四、建立了“一专一院一产业”的双创产学研合作新形态
    紧盯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引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院校为依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有效转化。
    1、对接科研院校。结合自身禀赋资源和产业基础,推动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大等科研院校的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开创“校企院”三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柔性流动方式。逐步引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成立了江苏数字信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无锡分所、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围绕智能制造装备、数字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清洁能源技术、光电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的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辖区内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技术创新团队,推进CIC城市智能交通产地基地、清华创新大厦、石墨烯产业发展示范区、生命园国际产业化应用去等一批重大载体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动发展,扯不断优化从“研发孵化器-中试加速器-产业转化基地”的高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其中一汽锡柴“重型车用发动机智能制造”、透平叶片“能源装备高性能叶片制造工艺”等一批研究成果成功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重大专项,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五、构建了以科技金融为主导的产业资本双创服务
    为给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困难,经开区先后出台了《惠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关于鼓励引进股权投资、科技贷款、担保机构的扶持政策》、《关于构建和完善开发区科技金融平台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安排数亿元产业专项扶持基金和科技创新扶持基金,保障国家及省市政策配套资金以及开发区政策的落实兑现,同时由政府担保,为创业企业贷款提供绿色通道,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金融“小气候”。
    1、成立长三角产业投资发展共同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搭平台,依托惠山科技金融中心的信息港国际金融中心、荷塘苑金融集聚区两大专业载体,成立长三角产业投资发展共同体。吸引130家左右金融机构和基金注册,基金总规模近300亿,形成以股权投资与金融招商为核心的产业投资板块,以银行、担保、小贷等债权融资与资产运营类业务为核心的战略运营板块,以政策性金融工具与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的企业服务板块,构建全过程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2、打造产业金融赋能机制。围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设立各类政府引导基金,构建集人才贷款、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企业担保、企业转贷等为一体的科技金融政策扶持体系,覆盖天使、VC、PE、并购等企业全投资周期,带动国联投资、无锡金投、元禾重元、中银国际等二十余个国内知名投资管理团队入驻经开区,吸引80余家股权投资企业总规模超270亿的社会资本落户,努力打造集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科技贷款等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金融赋能机制。
    六、打造了以品牌活动为引领的双招双引体系
    经开区把汽车及零部件作为主攻方向,持续深化经开区改革发展,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利用品牌活动,打造区域品牌,引进重大项目,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1、激发系列品牌活动效能。借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东风,通过省市重要展会、重要招商专题活动等平台,全力对接各类优质资源,创新双招双引打法:举办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推介、长三角创新高峰论坛、中国可信计算产业大会等品牌招商活动,发挥金秋招商月系列品牌活动效能,用活中美波士顿创新中心、德国逸舸、日本华灏等海外驻点招商平台。仅2021年3月的无锡惠山(北京)双招双引推介会,就成功签约21个产业和人才项目,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半导体、工业互联网、产业基金、影视制作等领域总投资高达176.7亿元。
    2、重大内外资项目相继落地。围绕江苏创新型省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强富美高”
    新无锡建设要求,打造适合大中小各类企业发展的产业集聚高地,成功创建无锡惠山经济开发区江苏省智能精密制造产业特色创新示范园区、江苏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无锡智能精密制造众创社区、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等一系列开发区特色品牌。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延链、造链”招商,2020年新签约落户总投资8亿美元的叮咚买菜八千里路总部项目、总投资1.5亿美元的香港供应链、总投资10亿元的蓝沛科技等15个重大内外资项目,项目数量、投资总量、发展质量“三量”齐升,创历史最好成绩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