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提交精准帮扶中小企业发展提案

    时间:2021-01-26
    江苏是中小企业大省,中小企业面广量大,贡献突出。截至2019年底,江苏中小企业总数突破300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9%,经济总量占全省60%以上,吸纳70%以上的就业。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无数企业带来严峻考验,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更是造成很大打击。江苏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推动经济循环畅通和稳定持续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即苏政50条)、《关于支持中小企业缓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即江苏22条)等文件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为恢复生产、提振信心、促进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通过调研发现,省内中小企业目前生存和发展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有:
    一是盈利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国外疫情形势严峻,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337调查、双反、特保、知识产权纠纷等猛增,中小企业面临成本高、应对难、出口严重受挫等问题。据调研,65%的中小企业在手订单下滑;人工成本、原材料采购等成本居高不下;盈利能力差,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亏损面达28%。
    二是资金链紧张,融资困难。疫情造成的全球供应链断裂和重构,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许多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长期以来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后疫情时期更加凸显。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核更加谨慎,放贷过于依赖抵押物、质押物,而中小企业缺少有效的抵押物质,且难以承受较高的担保费用,贷款可获得性较低。
    三是招人难,留人更难。一方面,疫情防控常态化降低了区域间人员的流动性,加大了中小企业招工用工的难度;另一方面,疫情让人们对工作的稳定性要求提高,有一定资历的技术性人才更倾向于到大企业就职,加剧了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
    四是惠企政策零散,缺乏精准帮扶。现有的惠企政策比较零散,对于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杯水车薪,难以真正纾困。一些政策停留在纸面上,缺乏针对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适宜引导和准准扶持。此外,部分政府主管部门上门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中小企业应对后疫情缺乏有效指导。
    为此,建议:
    一、精准扶持领军型中小企业
    促进以“专、精、特、新”为特征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集中政策资源扶持我省中小企业拳头产品和领军型科技企业,在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中,扶持中小企业的经费比例不少于50%。建立省、市、县三级品牌培育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创立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国家、省知名国际品牌。清理、整合有关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制造业,提升政策引导效应;压缩竞争性专项资金规模,让有限财力普惠广大中小企业。
    二、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常态化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狠抓《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落实。完善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制度,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和贷款审批效率,完善财产低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出口产品转内销企业的金融支持。建立困难企业临时救助金,可采取临时垫付、定期归还的市场化动作方式,为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企业提供支持。
    三、切实提高中小企业风险防范水平
    政府、行业、企业等要共同参与构建知识产权、涉外贸易、资金链、法律、政策等风险防范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智力支持,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应对贸易摩擦。提振出口转内销帮扶,多渠道搭建内销平台,鼓励企业做好线下线上资源对接,拓展销售渠道,开拓国内市场。
    四、量身定制中小企业人才支持政策
    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收集本地中小企业的招聘需求,完善网络招聘信息,引导本地闲散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同时,对中小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要适当放宽认定标准,为高级人才提供优先落户、子女优先入学及医疗保健等个性化服务。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