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更高水平利用外资 让江苏开放型经济引擎更强大

    时间:2020-10-23
    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高水平利用外资是推动我国高水平全面开放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期间,在全球跨境投资持续低迷背景下,我国利用外资逆势增长,利用外资结构持续改善,利用外资大国地位不断攀升。“十四五”时期,我国利用外资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分工和产业生态,国际经贸规则加速变革,保护主义导致贸易投资摩擦加剧,中美博弈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国利用外资面临新情况新挑战,但利用外资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吸引外资综合竞争优势没有变、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意愿没有变。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高水平利用外资是推动我国高水平全面开放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期间,在全球跨境投资持续低迷背景下,我国利用外资逆势增长,利用外资结构持续改善,利用外资大国地位不断攀升。“十四五”时期,我国利用外资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分工和产业生态,国际经贸规则加速变革,保护主义导致贸易投资摩擦加剧,中美博弈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国利用外资面临新情况新挑战,但利用外资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吸引外资综合竞争优势没有变、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意愿没有变。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外资是衔接两大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主体,外资是参与国内大循环建设的重要力量,要采取一切措施坚决防止外资与国内大循环生态体系“脱钩”。近年来,美国始终是众多公司全球投资的首选之地。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开的信息,去年美国吸引的外商投资达2510亿美元,居全球之首。美国GDP约为中国的1.5倍,但吸引的外资却是中国的3倍。中国是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吸引外资仅次于美国。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保护国内市场,更不是通过设置壁垒,限制和阻碍外资流入。相反,疏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是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培育和激发国内市场潜力,完善公平竞争制度。通过更加积极主动推进深化改革,拆除市场准入“隐形门”和“玻璃墙”,无形中将进一步降低外资进入门槛,从而分享中国开放与发展带来的红利。
    展望“十四五”时期,我国利用外资将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外资流入速度和规模基本保持稳定,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成为利用外资重要来源;
    二是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将持续上升,跨国企业价值链从价值链生产端向服务端延伸;
    三是土地、人力和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投资区位决定作用相对下降,市场、技术和新基建等新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显著上升;
    四是利用外资方式从绿地投资为主向并购投资拓展,非股权经营方式成为西方跨国企业进入全球市场的重要方式;
    五是中国利用外资战略的着眼点应从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引智”和“招商引能”,从注重降低准入前门槛向注重保障准入后公平转变,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一、疫情对十四五时期江苏利用外资的影响
    当前,新冠疫情对全球化的冲击不可低估。联合国贸发会议就疫情对全球外资流动影响作出预测:一种情形是在短期稳定的情形下,假设疫情能得到基本控制,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今年会下跌5%;另一情形是疫情持续延长到今年全年,这种情形下外商直接投资将下降15%。报告也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进行调研分析,汽车行业跨国公司利润预期下跌44%,航空业下降42%,能源汽车和基础材料行业下降13%,这三大行业跨国投资会受到较大冲击。总体而言,今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将下降四分之一。事实上,过去几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已连续4年下滑,而今年跌幅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短期内,疫情对江苏利用外资可能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全球供应链从追求效率转向开始追求安全,跨国公司在全球寻找备份和备胎,这可能导致部分外资向东南亚和墨西哥转移。全球价值链2008年后开始收缩,从离岸生产、离岸采购转为近岸生产、近岸采购,疫情之后这一趋势会进一步加速。
    从外资流入来看,服务业吸引外资的比重会持续上升。2013年服务业利用外资已超过50%,到2018年接近70%,疫情不会改变上述两大趋势。2003-2008年,江苏恰巧在那个阶段承接东亚地区国际分工的生产转移,制造业利用外资出现一波大幅度增长,但2008年之后全球外资大幅下降,一直无法有效复苏。对此,江苏要主动适应这种趋势的改变,一方面警惕制造业外资向发达国家进一步回流,另一方面要抓住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新机遇,扩大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提升利用外资质量。
    长期性而言,外资流入更多地看重一个国家长期基本面因素,包括经济增长动力、未来市场消费潜力、基础设施的可靠性以及东道国制度质量等,而这些长期因素显然不会受到疫情短期冲击。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江苏吸引外资的优势没有改变。江苏吸引外资的优势在于市场规模大、劳动力素质高、产业链完善以及亲商的营商环境,只要这些因素稳定,江苏作为利用外资强省的地位就很难改变。跨国公司投资决策具有前瞻性,更多基于该国未来长期增长和发展预期,根据国内外相关调查研究表明,中国在外商投资信心指数排行榜中一直面临前茅,江苏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主要集聚地。
    营商环境是江苏利用外资的“金字招牌”,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尊商、留商”的良好环境,为此江苏建立遍布全省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调解网络和投资软环境监控系统。
    比如,为引进星巴克,昆山将星巴克团队带到当地日资企业考察,听公司介绍对昆山政府的看法,对整个昆山的投资环境的意见。
    日本导演竹内亮以南京为例,从多个角度展现普通中国民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日常工作,引起非常好的反响,也替南京营商环境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推介。
    文化与经济是内生于社会人群体系的互相融合和作用的统一系统,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投资者对不同国家的认同感差异有其特殊的作用,是投资者重要的决策变量。江苏外资招商要巧打文化牌,与文化相似、文化相亲的国家和地区加强经贸交流,文化在涵养优质营商环境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二、新形势下江苏利用外资的思路对策
    针对未来全球化可能向区域化调整,跨国企业全球价值链出现“分解”或“区域化”倾向,以更贴近目标市场,同时降低风险,需要重新考虑江苏在整个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以及创新链中的分工格局。在上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江苏主动抓住机遇,在加工制造环节切入全球产业链,形成日韩上游生产、中国加工、欧美销售的价值链条,未来全球可能会出现北美、东亚、欧美三大区域价值链,中国可能会演变为区域全球价值链的双中心,不但是制造业中心,也是消费市场的中心,甚至还有可能会成为创新中心。
    对此,江苏利用外资的战略要有长远筹划,更全面、更深入提高开放水平,高端切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促进国内外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加速向江苏集聚。
    第一,突出全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精准性
    一是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全产业链既能产生最大规模效益,又能促使单个企业实现最佳产能配置;
    二是适应服务业产业转移的新特点、新趋势;
    三是可以提升现在产业配套能力。要深入分析江苏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主导产业发展现状,找准打造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编制相应的招商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着力引进一批配套项目,补齐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短板。
    四是积极创造条件,承接跨国公司制造业价值链条中的一些服务环节,如战略咨询与管理、研究开发、产品设计、营销、公共关系、金融服务等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外包项目,逐渐形成服务业外包基地,结合重大项目产业链招商。
    第二,利用自贸协定FTA,扩大对重点地区服务业开放合作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和25个国家或地区签署17个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区的不断扩容不但降低货物贸易的关税成本,也为外资进入中国创造便利,尤其像中瑞、中韩、中澳FTA都是较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定,在服务业等领域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
    比如,在中澳自贸协定中,两国在服务领域达成高水平谈判成果。中方通过“正面清单”的模式考虑澳方在银行、证券、电信、法律、教育和建筑等部门的重点诉求。
    在中国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中,中韩自贸协定是中国首次承诺未来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开展服务贸易和投资谈判,中方在服贸领域进一步开放法律、建筑和相关工程、环境、娱乐、体育和其他娱乐、证券等六个领域。双方还承诺将对投资者和跨国公司内部往来人员给予两年期的就业和居留许可,并给予商务访客一年期多次往返签证。
    在中新自贸协定升级中,我国进一步拓展建筑、海运领域开放措施的适用范围。中新苏州工业园、南京生态科技岛经济开发区、中瑞镇江生态园、中韩盐城产业园等特色园区的建设就成为更契合国际规则,全面对接国际环境、实现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升级平台,也契合推动江苏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时代要求。以FTA国际产业园为平台展开深耕,有助于尽快形成深度招商网络,探索产业创新合作机会,精准引进适应国际合作新环境的产业,为开放创新积极探索和积累经验。
    第三,打造苏台外资合作新高地
    作为祖国大陆与台湾交流交往最密切、成果最丰硕的地区之一,江苏集聚大陆70%以上的台商企业,成为台商主要集聚地。将对台外资合作融入江苏发展战略,有助于促进江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发展总部经济,以及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将更好地服务苏台双方的发展需要,做到双赢互利。从产业政策、园区建设、项目引入、企业培育、人才培养、策略联盟等方面着手,推动两地双向投资,促进服务业投资与服务贸易相结合,探索建立主要面向台资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园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海外市场,两地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可加强合作共同承接全球服务外包,共建境外品牌、技术中心和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在合作领域内容方面,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农村服务业、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会展服务、商业服务等都是未来苏台外资合作的重要领域。
    第四,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今年要重点把《外商投资法》落实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外商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增强外商长期在中国投资的信心,让外商愿意来、留得住、有发展。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通过接轨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降低企业跨国交易成本,通过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推进实施国际产业园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管理、国际规范、人文环境、法治社会、诚信体系、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改革,将江苏打造成为全国知识产权严格保护示范区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保护高地。针对网络侵权盗版、侵犯专利权、侵犯商标专用权等知识产权问题加大惩治力度。探索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创新知识产权保险机制,加大侵权损害赔偿力度。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和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推动相关国际组织在江苏设立知识产权仲裁和调解分支机构。
    第五,更好发挥自贸区利用外资“排头兵”作用
    江苏去年获批自贸试验区,今年上半年江苏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14.7亿美元,占全省12%,在全国18个自贸试验区中占比达12.6%,苏州片区以占全国自贸区2.78%的面积,贡献约7.9%的实际利用外资。自贸区在利用外资方面发挥着基本盘的作用。未来,江苏自贸区在市场准入、标准互认、政策协调、规则对接等方面进行推广复制和先试先行,建立与高标准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管理方式,以开放倒逼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江苏自贸区120平方公里,不可能把所有产业都引入自贸区,要发挥对自贸区对周边地区和产业的辐射,以自贸区为支点,吸引龙头企业,同时加强联动,向着打造产业集群高地方向发展。自贸试验区不可能吸引所有的生产进入,引入外资要有选择性地引进跨国公司的总部、地区总部、决策中心、利润中心以及研发中心,而将生产制造放在区内,形成溢出效应。自贸区内外联动要突破自贸区的区域限制,发挥自贸区功能延伸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效衔接起内部价值链和区外价值链。应着力提高软件研发、集成电路设计、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外包的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能力;拓展金融、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平台等业务流程外包的价值增值空间;扩大数据分析、工业设计、工程技术、管理咨询、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文化创意等知识流程外包的规模效益。鼓励外资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在技术研发、交付模式、业务流程、经营管理等方面创新变革,支持有条件的外资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招标项目,提升系统设计、整体解决方案等高端服务能力。
    结合制造业服务化需求,重点引进智能装备制造相关服务业,包括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研发与设计、硅晶片切割设备研发、通信产品设计研发;信息产业,包括集成电路开发、软件开发设计与信息传输服务,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技术研发,芯片研发与设计等;新能源汽车,包括无人驾驶技术研发、电子导电浆料与高性能电池设计研发等;大健康产业,包括疾病检测技术、小核酸检测技术、胎儿早期健康检测技术研发,药品研发与生物技术;绿色环保产业,包括节能环保设备研发、尾气处理系统技术研发、废水处理设备设计与研发、空气净化检测系统研发等;商务服务业,包括总部服务、组织管理服务,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国际科技咨询服务,公证服务和人才服务等。
    努力打造制度创新高地和营商环境高地。制度创新方面,政策管理从前端向后端转移,前端采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简化甚至取消“中端”的所有审批流程,弥补“后端”监管空白,对“后端”的管理不需要专门的外资管理部门,管理内容分散于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之中,实现真正国民待遇。政策导向从“世界工厂”调整到各国生产能力平衡,扩大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角色,致力于打造制造业强省,注重国内市场和国内消费,使得政府、企业、个人能购买公平的商品和服务。
    营商环境方面,外资审批借鉴借鉴上海“临港特斯拉模式”,形成跨部门联动创新,大幅度提高审批效率。外资开放,包括尽可能减少负面清单中的特别措施,重点扩大服务业外资开放力度。外资管理,健全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外资服务,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业务、跨境人民币资金池、海外人员的自由流动等。在这些方面,江苏自贸区要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经验”。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