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中国城市创新协同平台前20强发布

    时间:2020-09-30
    创新协同平台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具体指标包含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数量、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数量、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含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协同创新中心数量。
    “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包括综合年度排名以及城市创新主体前20强城市、创新协同前20强城市、创新环境前20强城市、创新主体结构前20强城市、创新主体投入前20强城市、创新主体产出前20强城市、创新协同平台前20强城市、创新协同互动前20强城市、创新投资环境前20强城市、创新生活环境前20强城市等。
    根据课题组测算,创新协同平台前20强城市的区域、梯度、位差与维度分析结果如下:
    一、区域分析:4个直辖市均进入前20
    创新协同平台前20强的城市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江苏省、辽宁省和山东省各有2个城市入围。另外,浙江省、湖北省、陕西省、广东省、四川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湖南省、云南省和江西省各有1个城市入选。4个直辖市均进入了前20强。创新协同平台前20强城市中有7个分布在中部地区,4个分布在东北地区,4个分布在长三角地区,3个分布在华北地区,1个分布在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入围前20强的城市包含: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和苏州市。上海市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南京市和杭州市分别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省会城市,苏州市的经济体量一直位居长三角地区前列。东北地区入围前20强的城市包含:哈尔滨市、长春市、沈阳市和大连市,这些城市表现出较强的创新协同能力,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新转型注入新活力。
    二、梯度分析:北京、上海得分大幅领先其他城市
    根据创新协同平台标准得分可见,前20强城市可大致分为5个组。北京市和上海市2个城市属于第一组,两者的得分均大幅领先其他城市。北京市拥有丰富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而上海市则是我国最大的金融中心,这与两者在创新协同平台方面的优势密不可分。天津市、南京市、杭州市和苏州市共4个城市属于第二组,第二组4个城市间得分差异不大,但与第一组的得分差距明显扩较大。武汉市、西安市属于第三组。重庆市、广州市、成都市、哈尔滨市、长春市、长沙市、昆明市共7个城市属于第四组。沈阳市、青岛市、南昌市、济南市和大连市共5个城市属于第五组。在其他各组中,武汉市、西安市作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点城市,在创新协同平台方面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
    三、位差分析:部分城市创新协同平台水平排名明显领先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值得关注
    城市创新协同平台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关联。部分城市的创新协同平台表现超越其经济发展水平,如东北地区入榜前20强的城市数量高于珠三角地区。创新协同平台前20强城市排名与GDP排名、人均GDP排名的位差比较结果显示:大部分城市的创新协同平台排名与GDP排名基本一致,或与人均GDP排名差别不大。长沙市的创新协同平台排名与GDP排名完全一致,城市均衡度很高。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成都市、青岛市、济南市和苏州市城市均衡度较高,排名相差在5个位差以内。其中,上海市、重庆市、成都市和青岛市的GDP排名略高于其创新协同平台得分排名,其余城市的创新协同平台得分排名略高于其GDP排名。广州市的创新协同平台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城市均衡度较差。西安市、哈尔滨市、长春市、沈阳市和大连市的创新协同平台排名与GDP排名差距较大,创新协同平台水平排名明显领先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值得重点关注。
    四、维度分析:苏州市国家级开发区得分显著的高于其他城市
    城市创新协同平台前20强城市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数量、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数量、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国家级开发区数量以及协同创新中心数量5个维度上的分项得分与总体得分的差异。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数量维度中,北京市和上海市处于领先地位。两座城市优质的高校资源与当地优势互动,促进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在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数量维度中,北京市、上海市、南京市、西安市、成都市和青岛市得分较高。在国家级孵化器数量维度中,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杭州市和苏州市排名较前。在国家级开发区数量维度中,上海市、天津市、杭州市和苏州市表现突出。这些城市拥有优异的区位条件、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智能制造产业的集聚效应。值得关注的是,苏州市国家级开发区的得分显著的高于其他城市。在创新协同中心数量维度中,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和南京市处于前列,这些城市有着丰富的高校资源,将高校资源与地方特色产业进行充分结合,是创新协同中心建设较为成功的重要原因。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