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全球产业链韧性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间的产业链韧性实力悬殊,亚洲国家产业发展具有较强韧性。其中,中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以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快速发展,在制造业表现、产业总体情况、企业活力等方面的优势明显,但在人才资本方面暂处弱势,创新投入仍需持续加强,产业链韧性仍面临挑战。日前,全球化智库(CCG)在第六届进博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论坛上发布的《人才、创新与产业链韧性报告(2023)》指出,要通过开放合作等举措,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韧性。
据介绍,《人才、创新与产业链韧性报告(2023)》选取了人才资本、创新资源、产业总体情况、制造业表现和企业活力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国家产业链韧性指数。基于国家产业链韧性指数,报告分析了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38个国家产业链韧性的国际定位,以及人才资本、创新资源、产业总体情况、制造业表现、企业活力五个方面对产业链韧性贡献的国际比较。
分析结果显示,从国家产业链韧性指数总体排序看,中国排名第二,位列美国之后。在各个一级指标的排序中,中国制造业表现指标排第一位,产业总体情况、企业活力以及创新资源均排第二位,人力资本排名第七。
中国市场巨大并拥有全球最全的产业链门类和产能。加之,近些年中国大力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补全短板产业链、升级传统产业链、建立新兴产业链增强了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如在传统产业链升级方面,中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整合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促进其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在新兴产业链建立方面,中国结合资源禀赋和市场优势,优化了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布局,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稳定发展。在强大的存量支持下,中国产业链基础牢固,面对国际环境变化表现出较强韧性。
对于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报告提出了相关建议。
坚持开放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韧性。对于当前全球供应链出现的“碎片化”趋势,要倡议开展更加开放、更加平等的国际合作,确保各经济体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享有平等的机会。一方面,充分利用或创建合作平台与机制深化国际合作,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资源共享,消弭信息和技术鸿沟,降低共享成本,提高合作效率;另一方面,打造共识并将之具体化到行动与规则之上,减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
搭建产业链韧性交流平台,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建立常态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交流对话合作机制,促进不同环节的产业链参与者之间的信息、资源和经验共享,加强技术创新和风险管理,增强互信。
推动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在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上推动“四链融合”,通过优化财税金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支持政策,加强人才培育与流动,推动科学技术与产业双向互动,创新协作机制、激励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等举措,构建一个完善的、要素充分流动的生态体系,以包容的方式维护战略产业的安全和韧性。
加强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的可预见性与适应性。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创新、生产、供应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突发事件,从而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和韧性。
以有效的宏观政策改善市场环境,强化中国在关键产业上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对战略产业实施有效的法治化保护,并通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打通战略产业的研发、商业化、生产和流通相关环节。
(国际商报)